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當。(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样一道作文题,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沉下心来细想,我们发现这依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但它与以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题目常常让考生从两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然后说明理由:而本题目却是从六个选项中选择两三个,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很显然,今年的题目难度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立意来看,一共有35种可能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不同的写法,而且都不能散点来写,而是要给所选的两三个名句找到一个共同的上位概念(或以其中一个为上位概念),然后围绕这个概念来写。对考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其共同点却也不是易事。所以,今年的高考作文容易写得“形散神也散”。
其次,从材料来看,今年一共考了六个名句,而且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先秦直到现当代,其中不乏文言词句。这些名句有的常见,有的不常见;有的易懂,有的不易懂。学生固然可以投机取巧,挑选自己能懂的去写,但这样一来就容易使立意“扎堆”,从而出现大面积的雷同。若想得高分,恐怕得把不常见、不易懂的读懂,然后以之立意方可。这样一来,大家比拼的就不只是谁的文笔好,更要看谁的功底厚,谁的眼界高。
由此我们发现,今年的高考作文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自豪感。时下,欧美文化大行其道,日韩文化也颇有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在精神文明领域有所建树。如何才能做到呢?我们要从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然而,西风东渐以来,中国的一些学者舍本逐末、削足适履,致使中国文化出现“塌腰断层”。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青年人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以高考为指挥棒,真正关注文化的恐怕并不多。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加强了舆论督导。其实,年初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可以看作这道作文题的先声,武亦姝等人正是中学生里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所以,这道作文题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和意义。它促使我们反思,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但是,作为一道高考作文题,它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可选的立意众多,固然降低了考生跑题的风险,却同时也为套作、宿构留下了过大的操作空间,这必然导致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下降。至于得失之际如何评价,想必言人人殊,就笔者而言,我们还是认为利大于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當。(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样一道作文题,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沉下心来细想,我们发现这依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但它与以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题目常常让考生从两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然后说明理由:而本题目却是从六个选项中选择两三个,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很显然,今年的题目难度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立意来看,一共有35种可能的组合,每种组合都有不同的写法,而且都不能散点来写,而是要给所选的两三个名句找到一个共同的上位概念(或以其中一个为上位概念),然后围绕这个概念来写。对考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其共同点却也不是易事。所以,今年的高考作文容易写得“形散神也散”。
其次,从材料来看,今年一共考了六个名句,而且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先秦直到现当代,其中不乏文言词句。这些名句有的常见,有的不常见;有的易懂,有的不易懂。学生固然可以投机取巧,挑选自己能懂的去写,但这样一来就容易使立意“扎堆”,从而出现大面积的雷同。若想得高分,恐怕得把不常见、不易懂的读懂,然后以之立意方可。这样一来,大家比拼的就不只是谁的文笔好,更要看谁的功底厚,谁的眼界高。
由此我们发现,今年的高考作文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自豪感。时下,欧美文化大行其道,日韩文化也颇有市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在精神文明领域有所建树。如何才能做到呢?我们要从先贤那里寻找智慧。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然而,西风东渐以来,中国的一些学者舍本逐末、削足适履,致使中国文化出现“塌腰断层”。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青年人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以高考为指挥棒,真正关注文化的恐怕并不多。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加强了舆论督导。其实,年初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可以看作这道作文题的先声,武亦姝等人正是中学生里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所以,这道作文题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和意义。它促使我们反思,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但是,作为一道高考作文题,它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可选的立意众多,固然降低了考生跑题的风险,却同时也为套作、宿构留下了过大的操作空间,这必然导致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下降。至于得失之际如何评价,想必言人人殊,就笔者而言,我们还是认为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