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肌松残余是术后早期常见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可能引起呼吸抑制、苏醒延迟、肌无力、返流误吸等不良事件。麻醉医师可以通过患者临床体征、使用定性或定量监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肌松残余,然而前两种方式往往不够准确,定量监测被认为是进行肌松监测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定量监测仪器依托的技術原理有所不同,各有优劣。文章对肌松监测基本原理、常用的神经肌肉刺激模式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肌松残余及肌松监测的认识,以便进行更好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术后肌松残余;肌松监测;肌松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2-226-02
  现代麻醉学已将镇静、镇痛、肌松作为全身麻醉的三大要素。肌松药的使用为麻醉插管及手术提供有利条件,但肌松药也有其缺点,肌松剂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术后肌松残余(Postoperative Residual Curarization PORC)。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肌松残余与术后早期的各种不良事件相关,包括气道阻塞、低氧发作、严重呼吸道不良事件、苏醒延迟、肌无力等不良症状[1]。进行肌松监测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然而,神经肌肉监测技术已经诞生数十年,但在临床实践中肌松监测仪使用率低,麻醉医师对肌松残余重视程度及认识不足[2],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临床管理水平仍然不佳,患者仍然经受着肌松残余作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1、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
  过去,许多麻醉医师认为TOFR≥0.7即代表神经肌肉功能完全恢复[3]。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当TOFR在0.7-0.9之间时,仍然有许多患者存在神经肌肉功能受损的情况[4]。目前,普遍接受TOFR<0.9作为肌松残余的诊断标准。不同研究报道的肌松残余发生率差距较大,但总体来说PORC发生率较高,使用神经肌肉监测和拮抗药物对于降低肌松残余发生率均有重要作用[5, 6]。另外,我们可以观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手术类型PORC发生率不一,尤其是老人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肥胖患者、肝肾功能障碍等)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此类患者,在使用肌松药及进行肌松管理时应该更加谨慎。
  2、PORC的评估
  通常可以使用临床测试和肌松监测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估。
  临床测试包括:抬头实验、压舌板实验。1961年,Dam等[7]首先提出了使用抬头实验(屈颈并将头抬离床面)用来监测患者是否发生PORC。但Eikermann等发现尽管能持续屈颈抬头5秒,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较术前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参数下降[8]。由此可见,抬头实验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肌松残余现象是不具有特异性的。压舌板实验的过程是患者用门齿咬住木制压舌板,观察者将压舌板拔出。Kopman等发现当患者恢复咬住压舌板的能力时,其平均TOF值为0.86,并且均大于0.68,他们认为在患者合作的情况下,这或许比抬头实验更加具有敏感性,但鉴于带有气管导管的病人无法进行此实验,所以并不适用于围术期。
  肌松监测包括定性监测和定量监测。定性监测是使用周围神经刺激仪(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PNS)刺激周围神经,医师通过观察或触觉感受神经支配的肌肉对刺激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肌松残余;定量监测是使用仪器直接或者间接测量并分析肌肉对刺激的反应,且以客观数据对肌松状态进行评估。定性监测主观性强,可用性差。
  3、定量监测技术
  总结各种肌松残余评估方法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定量肌松监测是最值得推荐的评估方法,下面将对定量监测技术进行总结。
  3.1 目前运用于临床的肌松监测技术:①加速度描记法 (Acceleromyyography、AMG):AMG的作用原理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质量乘以加速度):被监测肌肉的质量是恒定的,肌肉收缩的力与肌肉的加速度成正比。AGM最常用的监测部位为手、面部、足部,但后两个监测部位获得的数据用于反应肌松残余程度准确性不高,因此并不推荐常规应用[9];②运动描记法(Kinemyography KMG):包含压电聚合物的机械传感器带是KMG设备中其主要作用的部分,传感带被放置在拇指的底部和食指的底部之间。刺激尺神经导致拇内收肌收缩,传感带弯曲,产生电流,电流与肌肉收缩的强度成正比。KMG设备也与AMG相似的缺陷,如需要保持手部暴露且固定,否则容易发生基线值改变。在测量中,机械感测器带可能滑出预定位置,临床医生需要调整传感带的位置。但KGM设备易于使用且不存在反向衰减现象,提供的信息比通过主观判断获得的更准确可靠,因此被推荐运用于临床。
  3.2 尚未运用于临床的肌松监测技术:①肌电描记法(Electromyography EMG)EMG测量由神经刺激引起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CAMP的振幅与激活肌纤维的数量直接相关,因此也与肌肉收缩力有关。EMG不仅仅适用于拇内收肌,还可以用于监测其他肌群[10]。EMG的优点是受温度影响小,不需要保持手部固定及暴露等。EMG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的局限性包括其对电子设备固有噪声的敏感性,易受到肌肉运动伪影、由心脏电活动产生的心电图伪影以及电磁和射频辐射的干扰[11]。目前便携式的肌电描记监测设备还在研发中,并未运用于临床;②肌音描记法 (Phonomyography PMG)PMG的原理是肌纤维的侧向运动可以产生低频声音,这些低频声音可以使用特殊设备进行监测并转化为电信号[12]。有文献报道PMG设备被集成于麻醉闭环系统中并成功用于监测喉部肌肉和降眉肌[13]。但目前PMG设备并未推广至临床。③压电描记法 (Compressomyography CMG):CMG监测设备由一个神经刺激器单元、一个连接到球囊的压力传感器、一个压力监测单元和一个数据处理单元组成。刺激尺神经引起手部肌肉收缩,手部肌肉收缩的力量通过两条塑料带传递到球囊,从而保证了每一次收缩时力的均匀分布于球囊,使球囊均匀变形。气球内的压力变化可以用标准应变压力传感器来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与压力变化成比例的电压信号。CMG是一项新型技术,目前报道较少。CMG使用方便,校准简单,受外界影响小[14],似乎是一项十分有前景的技术,目前CMG还未被应用于临床。④袖带压力监测 (Cuff Pressure Modality)袖带压力监测模式依赖于一个经改造的非侵入性血压监测仪,集成在血压袖带内表面的刺激电极是用来刺激肱骨部位的臂丛神经分支[15]。由神经刺激引起的上臂肌肉的大幅度收缩,在轻微膨胀的血压袖带中产生压力变化,由监视器进行检测分析[16]。该技术暂时未被推广于临床,其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4、小結
  肌松残余发生率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且重视程度不够,肌松监测仪在临床的使用也因此受到诸多限制。麻醉医师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以更精准的实施麻醉管理。目前的各种肌松监测技术均存在相应的局限性,研发更加理想的肌松监测技术还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Hafeez K.R., Tuteja A., Singh M.et 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th neuromuscular blocking drugs and/or reversal agent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Anesthesiol, 2018, 18(1): 91.
  [2]Naguib M., Brull S.J., Hunter J.M.et al. Anesthesiologists' Overconfidence in Their Perceived Knowledge of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and Its Relevance to All Aspects of Medical Practice: An International Survey[J]. Anesth Analg, 2019, 128(6): 1118-1126.
  [3]Berg H., J . Viby-Mogenjs. Reone, D C.R.M.et al.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 is a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1997, 41: 1095-1103.
  [4]Naguib M., Kopman A.F., Ensor J.E.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and postoperative residual curarisation: a meta-analysis[J]. Br J Anaesth, 2007, 98(3): 302-316.
  [5]Y K., R O., T S. Reversal with sugammadex in the absence of monitoring did not preclude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3, 117(2): 345-351.
  [6]Murphy G.S., Szokol J.W., Marymont J.H.et al. Intraoperative Acceleromyographic Monitoring Reduces the Risk of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nd Adverse Respiratory Events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J]. Anesthesiology, 2008, 109(3): 389-398.
  [7]Dam W.H., Guldmann N. Inadequate postanesthetic ventilation. Curare, anesthetic, narcotic, diffusion hypoxia[J]. Anesthesiology, 1961, 22: 699-707.
  [8]Eikermann M., Groeben H., Hüsing J.et al. Accelerometry of Adductor Pollicis Muscle Predicts Recovery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from Neuromuscular Blockade[J]. Anesthesiology, 2003, 98(6): 1333-1337.
  [9]Naguib M., Brull S., Kopman A.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erioperative Use of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8, 127(1): 71-80.
  [10]Weerakkody N., De Noronha M., Wiseman P.et al. The use of electromy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nse of muscular effort: a test-retest reliability study[J]. Somatosensory & motor research, 2019, 36(1): 1-7.
  [11]Murphy G., Brull S.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 lessons unlearned. Part I: definitions, incidence, and adverse physiologic effects of 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0, 111(1): 120-128.
  [12]Barry D., Cole N. Muscle sounds are emitted at the resonant frequencies of skeletal muscle[J].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990, 37(5): 525-531.   [13]Wehbe M., Arbeid E., Cyr S.et al. A technical description of a novel pharmacological anesthesia robot[J]. 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 2014, 28(1): 27-34.
  [14]Dahaba A., Bornemann H., Holst B.et al. Comparison of a new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monitor compressomyograph with mechanomyograph[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8, 100(3): 344-350.
  [15]Iwasaki H., Nemes R., Brull S.J.et al. Quantitative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Current Devices, New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J]. Current Anesthesiology Reports, 2018, 8(2): 1-11.
  [16] Kern S., Johnson J., Westenskow D.et al. A comparison of dynamic and isometric force sensors for train-of-four measurement using submaximal stimulation current[J]. 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1995, 11(1): 18-22.
  作者简介:周玲(1995-),住院医师,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肌松管理研究;E-mail:15297132056@163.com。
  通訊作者:李晓霞;E-mail:300465@hospital.cqmu.edu.cn。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 4000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腹泻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小儿腹泻提供相应的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84例,平均年龄为(30.51±2.62)月。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方式,给予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期刊
摘要:目的:对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治疗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0例在2013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到我院及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早期切削痂植皮治疗,对照组使用邮票状植皮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对比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骨肽配合针炙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0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注射用骨肽配合针炙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炙治疗。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期刊
关键词:乳腺癌;乙肝病毒再激活;化疗;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032-01  临床中,已治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以重新激活。其中免疫抑制治疗及实体瘤化疗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是众所周知的。下面报道我院一例乳腺癌化疗引起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案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7岁。因“发现右侧乳房肿物10余天”于2021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ZOLL自动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70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回顾性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为2019年1月至12月采取人工徒手或萨博仪心肺复苏的患者,分析组患者为2020年1月至12月采取ZOLL自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自主心律恢
期刊
摘要:健全的乡镇卫生机制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传染病的种类及其传染的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展现了不同的特性。乡镇常见的传染病较多,包括肺结核、艾滋病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也就非常有必要了,要以互联网、报纸期刊等为渠道,加大常见传染病的宣传,并满足乡镇居民的现代健康需求,增强乡镇居民对于常见传染病的了解,以期科学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留存的难题。  关键
期刊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抗生素;骨水泥;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033-01  近日我院收治了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通过抗生素骨水泥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术前充分准备,加强术后护理措施,病情好转。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2019年7月4日被车砸伤后致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入院,可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接受MRI和CT临床检查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诊断的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49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技术检查。分别采用CT与MRI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的结果表现。结果:MRI影像学确诊率明显高于CT诊断技术,数据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MR
期刊
摘要:目的 对临床黄褐斑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中医针灸美容针配合体针治疗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对比,以分析有关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和价值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黄褐斑患者群体之中,抽取70例开展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对照组常规使用体针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中医针灸美容针,对两组患者分別进行治疗干预之后的皮损颜色、皮损面积评分进行对比,并着重对比皮损总积分,以此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在血液科教学中,实施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方法:从我院血液科学生中随机抽取80名,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教学与病案导学式教学法两种教学模式。结果:观察组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血液科教学而言,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血液科;病案导学式教学法;考核成绩;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