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在历来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教学在每册课本中一般都有四篇左右。而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中,除课本有一定的古诗内容外,还另行推荐了80首,要求学生学习背诵。这些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愈来愈高,古诗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而用之。因此,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以一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一、开放教学——挖掘创造智慧的源泉
陶行知说:我们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如何解放,他又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谨记陶先生所提出的“全以学生为中心”,要“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更要知道他们“不但有力量,而且具有创造力。”
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并不是如此,老师们往往喜欢杞人忧天,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相情愿地,不问青红皂白地主动给予帮助。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尤为突出。
本人一直担任着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古诗教学却是一直处于茫然的摸索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的教学模式滔滔不绝地讲解,以及死记硬背抽象的古文注释,这样的教学是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地应付了考试。然而就在老师“保姆”般呵护的下,学生原有的创造性火花被击得粉碎,轻易地切割了古诗所深蕴的精思、激情和韵味,阻断了诗文与学生心智、情韵的融通,从而剥夺了学生审美的感受。
二、诵读积累——培育创造智慧的沃土
古诗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雄《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古诗的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主动探究——点燃创造智慧的火花
陶行知辩证的知行统一观,为我们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并具体阐述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他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四、引导创新——结出创造智慧的硕果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这句话警示我们: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具有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创造者,这种需要在儿童世界里显得尤为强烈。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毕竟对古文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的时候,这时我们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作适当地引导,帮助其认识自己对诗意理解的偏颇,指导其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促成其日后进一步思考问题。
创造精神与生俱来,哪怕我们没有能力去培养和发展,至少也应该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不要让学生的创造之心在我们的“教育”下日渐衰退。要相信今天“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不要短视轻慢,要宽容、接纳孩子某方面、某年龄段的缺点,说不定这些缺点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只要引导得当,“小老鼠”也能成为“闻名的科学家”,“笨学生”也能成为大发明家。对于他们在古诗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创新火花,我们都应该小心地呵护,积极地加以肯定,并引导其继续沿着自己的创新思路前进,结出一个个创造智慧的硕果。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古诗教学中,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拓展留下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这样,学生的积累丰富了,个性发展了,精神世界丰富了,古诗教学也就有所创新了。古诗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古老的文化经久不衰;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歌奏响“创新”的凯歌。
在历来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教学在每册课本中一般都有四篇左右。而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中,除课本有一定的古诗内容外,还另行推荐了80首,要求学生学习背诵。这些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愈来愈高,古诗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
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而用之。因此,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以一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一、开放教学——挖掘创造智慧的源泉
陶行知说:我们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如何解放,他又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六大解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谨记陶先生所提出的“全以学生为中心”,要“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更要知道他们“不但有力量,而且具有创造力。”
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并不是如此,老师们往往喜欢杞人忧天,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相情愿地,不问青红皂白地主动给予帮助。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尤为突出。
本人一直担任着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古诗教学却是一直处于茫然的摸索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的教学模式滔滔不绝地讲解,以及死记硬背抽象的古文注释,这样的教学是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地应付了考试。然而就在老师“保姆”般呵护的下,学生原有的创造性火花被击得粉碎,轻易地切割了古诗所深蕴的精思、激情和韵味,阻断了诗文与学生心智、情韵的融通,从而剥夺了学生审美的感受。
二、诵读积累——培育创造智慧的沃土
古诗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雄《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古诗的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主动探究——点燃创造智慧的火花
陶行知辩证的知行统一观,为我们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并具体阐述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他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四、引导创新——结出创造智慧的硕果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这句话警示我们: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具有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创造者,这种需要在儿童世界里显得尤为强烈。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毕竟对古文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的时候,这时我们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作适当地引导,帮助其认识自己对诗意理解的偏颇,指导其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促成其日后进一步思考问题。
创造精神与生俱来,哪怕我们没有能力去培养和发展,至少也应该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不要让学生的创造之心在我们的“教育”下日渐衰退。要相信今天“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不要短视轻慢,要宽容、接纳孩子某方面、某年龄段的缺点,说不定这些缺点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只要引导得当,“小老鼠”也能成为“闻名的科学家”,“笨学生”也能成为大发明家。对于他们在古诗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创新火花,我们都应该小心地呵护,积极地加以肯定,并引导其继续沿着自己的创新思路前进,结出一个个创造智慧的硕果。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古诗教学中,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拓展留下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这样,学生的积累丰富了,个性发展了,精神世界丰富了,古诗教学也就有所创新了。古诗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古老的文化经久不衰;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歌奏响“创新”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