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靠发达的铁路网络,长三角居民跨越双城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而交通的互联背后,带动的可能是一个产业。
每天一起赶地铁、火车,同行的人彼此会打招呼、加微信,他们有个名叫“铁道游击队”的朋友圈……
在上海,有一群像候鸟一样的人。他们居住在无锡、常州、昆山、杭州等上海周边城市,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乘上高铁,驰骋100多公里到上海上班,晚上下班乘高铁返回家中。他们的生活、休闲娱乐、孩子上学、文化享受、旅游度假的足迹遍布长三角地区。在他们眼里,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高铁就是“地铁”,长三角早已融合为一座“城市”。
选择双城生活
清晨5时30分,陈小梅家的闹铃响起。起床洗漱、收拾、开车出门,她熟练地进行着这一切。此时天还没有全亮,路上的人、车都很少,两年前决定选择双城生活时,陈小梅特意把房子买在离常州高铁站只有15分钟车程的地方。6时,她已等候在常州开往上海的高铁站台上。
此时,家住在无锡的殷妤涵正在赶往无锡站的路上。6时40分到达火车站,高铁6时46分开,每天的行程都是“掐着点”的,只要路上稍微有些突发路况都会错过火车。从无锡到上海的高铁,单程是42分钟,7时38分走出上海站时,这座城市才刚刚苏醒过来。在路边拦一辆车到市中心,7时58分,殷妤涵准时出现在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公司楼下。
在陈小梅和殷妤涵的生活圈子里,像她们这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人很多。选择双城生活的人,通常是夫妻双方都为企业高管,工作在两地,必须有一方要来回跑。
两年前,陈小梅开始在这家做糖尿病血糖监测医疗设备的外企工作,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出差,有时与欧洲客户开会还要倒时差。她的丈夫是常州一家汽车企业的高管,每天17时准时下班,他还有稳定的时间接送和照顾小孩。“再三衡量下来,还是决定由我来跑吧。”
办公桌上放着两台电脑,散落着各种文件、电线和摆设,角落里一双儿女的照片让严肃的工作环境增添了一抹明媚。“其实每天往返两地,唯一的动力就是他们。”作为6岁和9岁孩子的妈妈,陈小梅每晚7时30分回到常州家里,忙完公司剩下的工作,辅导孩子功课,然后上床睡觉,第二天醒来就又开始新一天的循环。虽然基本上没什么自己的私人时间,但陈小梅自得其乐,“每天陪伴孩子的时光就是工作以外最大的乐趣。”
与陈小梅一样,孩子也是殷妤涵开始双城生活的起点。殷妤涵是无锡人,大学毕业后进入无锡的罗氏公司上班,从来没有萌生到上海工作的念头。“当时上海罗氏总部的公关部缺一个人,有总部同事提议,让我去上海担任这个职位。”
2001年,殷妤涵抱着“试一试”“大不了回来”的心态来到上海,没想到一待就是17年。还记得初到上海时的日子,殷妤涵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每周末才回无锡家里一趟,怀孕以后,就改为她和丈夫轮流到对方的城市度周末,过起了“周末夫妻”的生活。虽然一周只见一次面,但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直到7年前孩子出生后,殷妤涵才退掉在上海的房子,开始真正的双城生活。
“铁道游击队”
每天一起赶地铁、火车,同行的人彼此会打招呼、加微信,他们有个名叫“铁道游击队”的朋友圈,还分为“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最多的一个群里有800多人。
“这几年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让双城生活变成可能,以前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从杭州到南京要12个小时,到我大学毕业时是9个小时,现在是1个半小时。”交通的便捷让她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跟本地人相比没有多大差别。“我和同事同时从单位下班,我到无锡家里了,家住松江的同事有时还没到家呢。”
作为经历7年双城生活的“先行者”,对中国铁路的发展,殷妤涵感受最深。7年前,从无锡到上海最快也要四个多小时,她坐过绿皮火车、红色K字头火车。那时没有网络售票,每周末要去火车站窗口排队买下周一的票。那时,火车车次也没那么多,一周只回家一次的她如果在周中突然想回家了,即便不怕路上折腾,也可能买不到票。
依靠发达的铁路网络,长三角居民跨越双城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而交通的互联背后,带动的可能是一个产业。
殷妤涵所在公司是一家德国制药巨头,其落地在浦东张江的生物制药基地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生物制药基地。“公司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在长三角地区布局研发、销售和生产基地,形成‘大脑在上海,生产在周边’的格局。”
目前,上海的外资研發中心累计已突破400家,这些外资研发中心一边把研发和销售的总部放在上海,一边也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布局生产基地。“两头在沪,生产在外”,已成为这些外企研发中心的产业链布局趋势,而他们的人才集聚和人员流动都需要长三角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来提供更大便利。
在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民生工程共建共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打通省际断头路、申宁杭合四城轨交扫码便捷通行等一批围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项目正式签约,长三角地区还将加快推进扫码过闸的便捷通行服务。这些内容都进一步戳中了大量过着双城生活的人们的期盼点。
“我期待有一张长三角的火车月卡。”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陈小梅经常因错过赶火车的时间而影响到后面一连串的工作安排。“对着列车时刻表来凑时间很难,有时候赶到火车站,车正好开走,有时候车次正好合适但列车没有座位了,既不能买这趟车的票,也不能进站。”
试想一下,未来若凭一张月卡,在任何时刻都能刷进火车站,随时都能踏上开往长三角任何一座城市的列车,也许到那时候,双城生活真的会变成人人羡慕的长三角生活。
摘自《解放日报》
每天一起赶地铁、火车,同行的人彼此会打招呼、加微信,他们有个名叫“铁道游击队”的朋友圈……
在上海,有一群像候鸟一样的人。他们居住在无锡、常州、昆山、杭州等上海周边城市,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乘上高铁,驰骋100多公里到上海上班,晚上下班乘高铁返回家中。他们的生活、休闲娱乐、孩子上学、文化享受、旅游度假的足迹遍布长三角地区。在他们眼里,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高铁就是“地铁”,长三角早已融合为一座“城市”。
选择双城生活
清晨5时30分,陈小梅家的闹铃响起。起床洗漱、收拾、开车出门,她熟练地进行着这一切。此时天还没有全亮,路上的人、车都很少,两年前决定选择双城生活时,陈小梅特意把房子买在离常州高铁站只有15分钟车程的地方。6时,她已等候在常州开往上海的高铁站台上。
此时,家住在无锡的殷妤涵正在赶往无锡站的路上。6时40分到达火车站,高铁6时46分开,每天的行程都是“掐着点”的,只要路上稍微有些突发路况都会错过火车。从无锡到上海的高铁,单程是42分钟,7时38分走出上海站时,这座城市才刚刚苏醒过来。在路边拦一辆车到市中心,7时58分,殷妤涵准时出现在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公司楼下。
在陈小梅和殷妤涵的生活圈子里,像她们这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人很多。选择双城生活的人,通常是夫妻双方都为企业高管,工作在两地,必须有一方要来回跑。
两年前,陈小梅开始在这家做糖尿病血糖监测医疗设备的外企工作,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出差,有时与欧洲客户开会还要倒时差。她的丈夫是常州一家汽车企业的高管,每天17时准时下班,他还有稳定的时间接送和照顾小孩。“再三衡量下来,还是决定由我来跑吧。”
办公桌上放着两台电脑,散落着各种文件、电线和摆设,角落里一双儿女的照片让严肃的工作环境增添了一抹明媚。“其实每天往返两地,唯一的动力就是他们。”作为6岁和9岁孩子的妈妈,陈小梅每晚7时30分回到常州家里,忙完公司剩下的工作,辅导孩子功课,然后上床睡觉,第二天醒来就又开始新一天的循环。虽然基本上没什么自己的私人时间,但陈小梅自得其乐,“每天陪伴孩子的时光就是工作以外最大的乐趣。”
与陈小梅一样,孩子也是殷妤涵开始双城生活的起点。殷妤涵是无锡人,大学毕业后进入无锡的罗氏公司上班,从来没有萌生到上海工作的念头。“当时上海罗氏总部的公关部缺一个人,有总部同事提议,让我去上海担任这个职位。”
2001年,殷妤涵抱着“试一试”“大不了回来”的心态来到上海,没想到一待就是17年。还记得初到上海时的日子,殷妤涵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每周末才回无锡家里一趟,怀孕以后,就改为她和丈夫轮流到对方的城市度周末,过起了“周末夫妻”的生活。虽然一周只见一次面,但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直到7年前孩子出生后,殷妤涵才退掉在上海的房子,开始真正的双城生活。
“铁道游击队”
每天一起赶地铁、火车,同行的人彼此会打招呼、加微信,他们有个名叫“铁道游击队”的朋友圈,还分为“一分队”“二分队”“三分队”,最多的一个群里有800多人。
“这几年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让双城生活变成可能,以前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从杭州到南京要12个小时,到我大学毕业时是9个小时,现在是1个半小时。”交通的便捷让她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跟本地人相比没有多大差别。“我和同事同时从单位下班,我到无锡家里了,家住松江的同事有时还没到家呢。”
作为经历7年双城生活的“先行者”,对中国铁路的发展,殷妤涵感受最深。7年前,从无锡到上海最快也要四个多小时,她坐过绿皮火车、红色K字头火车。那时没有网络售票,每周末要去火车站窗口排队买下周一的票。那时,火车车次也没那么多,一周只回家一次的她如果在周中突然想回家了,即便不怕路上折腾,也可能买不到票。
依靠发达的铁路网络,长三角居民跨越双城的生活变得更便捷,而交通的互联背后,带动的可能是一个产业。
殷妤涵所在公司是一家德国制药巨头,其落地在浦东张江的生物制药基地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生物制药基地。“公司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在长三角地区布局研发、销售和生产基地,形成‘大脑在上海,生产在周边’的格局。”
目前,上海的外资研發中心累计已突破400家,这些外资研发中心一边把研发和销售的总部放在上海,一边也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布局生产基地。“两头在沪,生产在外”,已成为这些外企研发中心的产业链布局趋势,而他们的人才集聚和人员流动都需要长三角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来提供更大便利。
在日前发布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民生工程共建共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打通省际断头路、申宁杭合四城轨交扫码便捷通行等一批围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项目正式签约,长三角地区还将加快推进扫码过闸的便捷通行服务。这些内容都进一步戳中了大量过着双城生活的人们的期盼点。
“我期待有一张长三角的火车月卡。”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陈小梅经常因错过赶火车的时间而影响到后面一连串的工作安排。“对着列车时刻表来凑时间很难,有时候赶到火车站,车正好开走,有时候车次正好合适但列车没有座位了,既不能买这趟车的票,也不能进站。”
试想一下,未来若凭一张月卡,在任何时刻都能刷进火车站,随时都能踏上开往长三角任何一座城市的列车,也许到那时候,双城生活真的会变成人人羡慕的长三角生活。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