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启发的语言”?其实,我们向孩子发出的信号,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启发的语言。比如说,上文所谈的比较和迂回,是启发的语言,下文要谈的反正、类比、逆向思维等,也是启发的语言。我们之所以又说它们是信号的语言, 无异于殊路同归,异曲同工,就像我们的面前有两条小路延伸开去,一条芳草萋萋,一条绿树成阴,但两条小路最后仍会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叠印成金光大道。
当然,启发的语言丰富多样且不拘形式,在此暂且归纳几类,权作例证。
1. 反正
我们除了从侧翼迂回外,还可以从背面接近目标,通过证明与正解答案相矛盾的错误答案,使孩子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为了使孩子相信天上并不存在《西游记》里所描写的天宫,我们只要证明“天上存在天宫”这一结论的虚假就行了。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只要到天上看一看,就知道究竟有没有天宫了,可惜我们都不会飞。可是有没有人到天上去过呢?”孩子如果知道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果不知,可以把有关知识告诉孩子,引导他们搜寻答案,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 类比
类比也就是触类旁通,用孩子已经掌握的事实来解释道理相同而孩子还没有掌握的事实。一个6岁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鸟类孵蛋的情景很可能会问:“爸爸,为什么鸟孵蛋时要把蛋拨得滚来滚去呢?”爸爸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个问题你仔细想一想,一定能自己解决。比如我们冬天在火炉上烘手时,双手不也是翻来翻去吗?”通过恰切的启发,孩子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 逆向思维
通常,人们思考问题总是有顺序的:从前提或已知条件出发,以结论或结果为最终目标。这种习惯约定俗成,无形中成了代代相守的“规则”,很少有人想去突破。不过,有时你是否觉得这种方法是很笨拙的呢?——常常使人滑入歧途,得不到所希望的结果。试想,假若从结果或结论出发去探索原因或前提,将会怎样呢?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逆向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在教育中,聪明的父母不妨一用,以此来“激活”孩子思考问题的惯有方式。例如,爸爸和6岁的小海玩“抢30”的游戏:两人轮流报自然数,从1开始,按顺序一直报到30,每人每次或报1个数,或连续报两个数,先报到“30”者为胜。连报几次,爸爸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小海撅着小嘴,很不服气可又毫无办法。于是,爸爸乘机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启发孩子。
爸爸:“想一想,要先报到30,在30之前必须要报哪个数字呢?”
小海:“报到27。”
爸爸:“那么在27之前又要抢到哪个数字呢?”
小海:“抢到24。”
爸爸:“依此类推,一开始就应该抢到哪个数字呢?”
小海:“一开始就要抢到3。”
爸爸:“对,抢到3是关键。那么‘抢30’的秘密是什么呢?”
小海:“我明白了,‘抢30’,只要不先报数,就能得胜。”
爸爸:“还有呢?……”
爸爸的反向指引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倾泻而下的一道光柱无声无息却强劲犀利,激发起来的是孩子跃动的思维,这为其日后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全新的路径铺垫了基石。这样,日常生活中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孩子自然会去思考:要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求得其中尚不具备的条件?这正是逆向思维的妙处。
以上所举,不过是蜻蜓点水,我们可以循此涟漪层层探寻,定会找到更多、更妙的“语言”。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模样不讨喜加之头脑迟钝,这样的孩子将会怎样?有次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愿望》。说实话,可怜的孩子根本不曾想过什么愿望,更不知道怎么写出愿望。老师便启发说:你希望你的妈妈笑眯眯地会对你说什么,这就是一个愿望;你希望你的老师笑眯眯地会对你说什么,这又是一个愿望。小男孩点点头,似有所悟,然后极其认真地写出了一篇“作文”: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一近乎天籁的童声,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谁说他笨?谁说他丑?谁的愿望会如此纯净炽热?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地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认真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
是的,启发的语言虽然深邃叵测,需要智力的精进发掘,但是,不管何种高深的启发,都需要一个原始的起点——心灵的叩响。唯有如此,哪怕面对受损的细胞,也会赢得一声最美丽、最精彩的回应。这,无疑是“启发”的最高境界。
当然,启发的语言丰富多样且不拘形式,在此暂且归纳几类,权作例证。
1. 反正
我们除了从侧翼迂回外,还可以从背面接近目标,通过证明与正解答案相矛盾的错误答案,使孩子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为了使孩子相信天上并不存在《西游记》里所描写的天宫,我们只要证明“天上存在天宫”这一结论的虚假就行了。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只要到天上看一看,就知道究竟有没有天宫了,可惜我们都不会飞。可是有没有人到天上去过呢?”孩子如果知道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果不知,可以把有关知识告诉孩子,引导他们搜寻答案,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 类比
类比也就是触类旁通,用孩子已经掌握的事实来解释道理相同而孩子还没有掌握的事实。一个6岁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鸟类孵蛋的情景很可能会问:“爸爸,为什么鸟孵蛋时要把蛋拨得滚来滚去呢?”爸爸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个问题你仔细想一想,一定能自己解决。比如我们冬天在火炉上烘手时,双手不也是翻来翻去吗?”通过恰切的启发,孩子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 逆向思维
通常,人们思考问题总是有顺序的:从前提或已知条件出发,以结论或结果为最终目标。这种习惯约定俗成,无形中成了代代相守的“规则”,很少有人想去突破。不过,有时你是否觉得这种方法是很笨拙的呢?——常常使人滑入歧途,得不到所希望的结果。试想,假若从结果或结论出发去探索原因或前提,将会怎样呢?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逆向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在教育中,聪明的父母不妨一用,以此来“激活”孩子思考问题的惯有方式。例如,爸爸和6岁的小海玩“抢30”的游戏:两人轮流报自然数,从1开始,按顺序一直报到30,每人每次或报1个数,或连续报两个数,先报到“30”者为胜。连报几次,爸爸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小海撅着小嘴,很不服气可又毫无办法。于是,爸爸乘机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启发孩子。
爸爸:“想一想,要先报到30,在30之前必须要报哪个数字呢?”
小海:“报到27。”
爸爸:“那么在27之前又要抢到哪个数字呢?”
小海:“抢到24。”
爸爸:“依此类推,一开始就应该抢到哪个数字呢?”
小海:“一开始就要抢到3。”
爸爸:“对,抢到3是关键。那么‘抢30’的秘密是什么呢?”
小海:“我明白了,‘抢30’,只要不先报数,就能得胜。”
爸爸:“还有呢?……”
爸爸的反向指引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倾泻而下的一道光柱无声无息却强劲犀利,激发起来的是孩子跃动的思维,这为其日后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全新的路径铺垫了基石。这样,日常生活中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孩子自然会去思考:要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求得其中尚不具备的条件?这正是逆向思维的妙处。
以上所举,不过是蜻蜓点水,我们可以循此涟漪层层探寻,定会找到更多、更妙的“语言”。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模样不讨喜加之头脑迟钝,这样的孩子将会怎样?有次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愿望》。说实话,可怜的孩子根本不曾想过什么愿望,更不知道怎么写出愿望。老师便启发说:你希望你的妈妈笑眯眯地会对你说什么,这就是一个愿望;你希望你的老师笑眯眯地会对你说什么,这又是一个愿望。小男孩点点头,似有所悟,然后极其认真地写出了一篇“作文”: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一近乎天籁的童声,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的心:谁说他笨?谁说他丑?谁的愿望会如此纯净炽热?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地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认真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
是的,启发的语言虽然深邃叵测,需要智力的精进发掘,但是,不管何种高深的启发,都需要一个原始的起点——心灵的叩响。唯有如此,哪怕面对受损的细胞,也会赢得一声最美丽、最精彩的回应。这,无疑是“启发”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