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838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之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社会、企业等接轨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就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3+1;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苏贵章(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电气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3- 0170-02
  
  “3+1”教学培养模式是将四年本科理论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最后一年要求学生到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和企业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就业的顺利过渡的一种培养方式。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数偏少、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而“3+1”教学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根据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要求,旨在探索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新模式。
  “3+1”教学培养模式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教师科研和实习企业的生产技术实际相结合,力争使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更符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3+1”教学模式坚持以学校集中实习、实训为主,学生自己联系为辅的原则,并与社会实践、有偿劳务、就业选择相结合。缩小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鸿沟,培养“零适应期”的大学生,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种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期和适应期放在大学里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
  一、“3+1”教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向大众化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对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能型高级技术人才。目前,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用人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些课程中原理性的内容过深、过细,新技术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收获甚少,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造成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与应用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需求的矛盾。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为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和试工等多重压力,无法安心上课,教师也没有兴致授课,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大四教学“虚化”现象相当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再按照以前四年制的理论教学模式运营,将收效甚微。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诸多问题,解决大四学生考研、就业和与学习专业课程的矛盾,去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是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围绕“3+1”教学培养模式,调整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现“3+1”教学培养模式,必须制订适合“3+1”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中要明确指导思想,以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注重基础、加强实践、突出能力培养”为原则,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校内三年以基础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为校外实习打好基础;校外一年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为就业和岗位适应打好基础。缩减一些公共基础课课时,提前开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在大三完成,部分方向选修课、课程设计放在第七学期前半段集中进行,后半段到学校实验中心或企业完成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项教学内容。
  1.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是根据电气专业发展趋势、企业的需求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而设置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要求和个性发展选择专业方向模块。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佳木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现有办学条件,电气专业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模块:过程控制方向模块、运动控制方向模块、电力工程方向模块。在大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和发展选择专业方向并确定专业课程。各专业方向课程既形成独立模块、相互交叉,又有所侧重和不同。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区域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按照“多品种、小规模、多渠道、分类别”的原则,灵活设置培养模式和组织课程体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2.以学生为本,重新修订培养方案
  为了实现“3+1”教学培养模式,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针对工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等,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将部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提前开设,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提前进行。删去了简单易学的课程;增设了应用技术课程;针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削减了部分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了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短周期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工程实践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严格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把需要通过实战演练来完成的实践教学课程都安排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训教师严格的技能培训达到强化实践能力的目的。
  3.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引进以问题为导向,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现场式、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真正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知识体系和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展开,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人参与的实践与创造活动的过程,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都是把一些实际的典型例子和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增长问题分析的技巧,同时也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供配电技术一次系统教授中,教师可以给出35kV变电所的电气设计任务,学生根据任务书,查阅资料,选择一次系统的接线方式,根据计算参数选择电气设备,独立作出设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加大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比例,学生成绩的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出真知,对于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老师只教书本的知识,学生一味地闭门读书,势必会导致本专业缺乏活力。“3+1”教学模式则可以弥补书本知识之不足,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在专业实践的锤炼中,既磨砺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同时“3+1”教学模式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使得高校的教学、科研贴近生产实际,更有利于企业与学校的横向合作。
  1.多开展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增加工程实际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诸多实验和实践性环节进行重组和优化,减少验证性试验,多开展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增加工程训练实践。“综合性实验”在所有专业课完成之后开设,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可以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教师在实验中只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从相关资料的收集、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论证到实验的最终设计完成,完全由学生亲自完成。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趣味性。例如,在计算机控制课程的实验中,学生可以采用单片机、PLC等不同设备进行设计,使用不同的控制算法;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进行编程。虽是同一个题目,但是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实现,尽管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比、学、赶、帮”的劲头却非常高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潜能,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室开放,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各实验室分层次地面向学院的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给定题目做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和设计,也可以结合毕业论文题目,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课题和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的重点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完成学生自选科技项目。许多学生将在开放实验室研制的作品拿到企业去应聘,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毕业论文呈现多样性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毕业设计中,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教师科研和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生产技术相结合,要求毕业论文带有一定的工程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此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学生就业、择业分散了学生毕业设计精力,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对于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的同学,也可以以“企业研究报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毕业环节。
  4.依托实验中心,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依托电子-信息-控制实验中心成立大学生电子协会、控制技术开放实验室、科技社团及多个科技活动小组,以实验中心为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次参加了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俄高校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 东北地区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的电子设计竞赛以及我校“挑战杯”科技竞赛等。通过各项大赛的准备、训练和比赛,锻炼了学生研究、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磨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攀登技术高峰的意志,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来说是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也是和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的教学范畴。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及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本文提出了适合电气专业的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当前体制下,由于安全与成本等原因,企业并不十分愿意让学生顶岗实习,这就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政策,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合作。只有不断完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才能使“3+1”教学培养模式开展得更加顺畅,才能保证地方高等学校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程艳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模式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3):126-127.
  [2]周立求.电气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4):56-59.
  [3]田思庆,等.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5):74-75.
  [4] 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电力光纤到户智能小区建设正在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展开,对于什么是电力光纤到户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很多人还不熟悉相关概念,更不懂如何建设电力光纤到户智能小区,现阐述相关概念并介绍了一些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力光纤到户;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安装试点  作者简介:李保霞(1974-),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省南阳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工程师;邢友松(1979-),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省
期刊
摘要:我国电力系统接地主要分为三大类;高压(110kV及以上)直接接地、35kV系统为经消弧线圈接地、10kV系统为不接地或经接地变接地。消弧线圈在35kV、10kV系统中运用较广,而消弧线圈又是在日常运行中操作、维护较少的设备,部分运行操作人员对其认识不够深入。现从电力系统接地分类、消弧线圈补偿分类、消弧线圈故障处理及事故处理等多方面消弧线圈运行维护工作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消弧线圈;补偿;
期刊
摘要:针对复合绝缘子护套厚度必须切开测量的局限性,把超声无损测量的技术引入到复合绝缘子护套测量中来,同时介绍了该技术的测量原理,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消除影响因素的方法以及对该测量技术测量复合绝缘子护套时的再现性和重复性计算。  关键词:复合绝缘子护套;超声波声速;重复性;再现性  作者简介:魏强华(1978-),男,江西临川人,东莞市高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工程师;张海兵(1982-),男,陕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我国已经成功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我国必须从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等方面科学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关键词:创业型社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王波(1979-),男,回族,山东泰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要:从我国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历史和现状出发,以顺德为例分析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顺德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顺德  作者简介:齐振彪(1957-),男,安徽安庆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刘艳桃(1976-),女,湖南岳阳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会计师。(广东顺德528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
期刊
摘要:河南科技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建立起一套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该专业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形成了生产实践发现问题反馈于科研,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利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50年来,毕业生以“基础好、专业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特色教育目标的体现,高职院校汽车类相关专业应以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采取改革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制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和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具有高职特色教育的改革措施,真正实现高职的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教学环节,培养企业急需、适用的汽车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汽车;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巫尚荣(19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对湖南省机械制造行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现状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展开分析,发现未来几年相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机械制造、焊接等专业;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职称要求逐渐提高,研发人员以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为主,技术工人以高职中职学历、中级技能等级为主;职工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呈年轻化趋势;校企联合培养成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需求;技
期刊
摘要:结合21世纪高教改革的要求,简要阐述农林类院校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特别地指出了如何在电工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对电工学课程的考试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曾松伟(1975-),男,浙江松阳人,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郑红平(1973-),男,浙江磐安人,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副教授。(浙江
期刊
摘要:教学学术型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创造性的学生和推动教学学术发展,而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巨大作用。以教学反思的视角,提出在教学反思中确立教学学术价值取向,通过教学反思实现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最终实现教学学术型教师的价值。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型教师;价值实现;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石巧君(1975-),女,湖南宁远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