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全校性自然学科类公选课《现代生活与化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就公选课《现代生活与化学》开设的意义和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生活 化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20-02
一、高校开设自然学科类公选课《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也日愈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及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要导向作用[1]。因此,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教育不再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介绍,而更多地以人为本,从个人需要出发,教授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将对受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视为其有关人类整体知识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当今的科学教育更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及更追求公民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2]。这一理念与我国高等院校21世纪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3],其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化学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具有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之称[4],在社会生活中大范围深层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发展及生活方式。因此,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主任、著名化学教育家G. C. Pimental就提出了“必须提高广大公众对化学的认识水平”的观点[5]。而加拿大R. J. Gillespie 教授更是指出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实质就是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科学化学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變化、技术进步和职业选择的需要”[6]。在上世纪90 年代,历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曾多次提出“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在演变,化学教育要改变”[7]的要求。
而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的与化学相关的食品、环境事件:如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辣椒与红心鸭蛋中发现苏丹红、湖南镉大米、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等事件,无不把化学推到风头浪尖,让中国公民与化学知识亲密接触,然而这种知识的获取是零星混乱甚至可能是谬误的。因此,对无化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公民进行化学知识及相关技术发展应用知识的普及性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培养公民必需的化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可见,在高校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事件入手介绍化学原理和知识,对于学生们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理念,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健康地生活和有责任地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做好充分而必要的准备是有极大帮助的[8]。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从学生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科学而完整的化学教学内容
《现代生活与化学》是介绍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相关的化学工艺技术发展的自然学科公选课,其授课对象的化学知识多停留在高中汇考或高考水平上,或更多的一些会来自于媒体对近年发生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报道时所提及的似是而非的化学知识。因此,该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成就,认识化学在物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观。因此,在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需求和明确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具有化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收集整理化学事件中的化学知识,围绕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健康等五个主题形成科学完整且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全面的化学知识通识教育,有助于非化学专业学生形成合理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避免了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混乱、无序。比如说,在进行“化学与能源”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们以人类使用的能源物质的更替为主线,向学生讲述了传统能源物质利用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工艺。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了对传统能源物质进行深入的化学开发利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化学与健康”则从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物质基础展开,让学生了解了人体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对食物摄取从满足口感味觉向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转变。“化学与新材料”部分的教学内容则从穿衣戴帽到出门旅行,列举了大量新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生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2.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入化学史的介绍和化学相关事件分析的新视角。
化学知识的传授仅是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此教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当知识结构成功搭建之后,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然而以教师为主导分析大量史实和案例,总结化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则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和发生的时事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探索科学问题能力提升的平台。在介绍“化学与能源”时我们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我国大庆油田开采信息泄漏事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和如何收集分析信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认真观察和信息分析的理念。又如在讨论食品添加剂时,针对国民在经历若干次国内食品添加剂事件引起的“食品添加剂恐慌”,教师将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饮盐卤自尽做为一个案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食品添加剂的量效关系,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食品添加剂。同时,也帮助其认识和理解在食品中加入非食品添加剂是无良商贩的违法行为应该自觉抵制,为将来其进入社会形成帮助社会生产有序发展的正向势力做充足准备。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学生们还质疑了在校园食堂用塑料袋盛装食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自带碗筷就餐的倡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我们让学生3~5人在开学之初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结合其专业背景及生活实践开展小组研讨学习。在教师进行主题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其中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后,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同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质询和评价。
这样,学生参与对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对单一的公选课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而且伙伴的评价给予了学生正向的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极大挖掘。在课堂上,教师会经常发现思想的火花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与评价中闪现。此外,我们认为,公选课考核方式不应该仅仅是常规的考试评分,而应更为灵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平时的成绩权重提高到了70%,即30%为考勤和课堂讨论表现,40%为小组汇报和小组间互评,最后期末时则以学生写体会的方式替代考试,给予学生反思总结沉淀积累的机会,这部分为教师评价,权重仅为30%。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尝试,我们发现教学气氛一改平常的死气沉沉,课堂变得活跃,成为学生教师思想碰撞的场所。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现代生活与化学》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整合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对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丰富、系统且生活化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性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必要而有意义的,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生活的科学理念。
但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动手实验的需求是很迫切的,因此,今后在公选课中另设"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将一些简单易行、有趣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如色素、香料提取、物质溶解实验)放入到公选课中,以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应该是我们化学教育者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參考文献:
[1]罗逾兰,周志华. 开设CTS教育公选课的尝试[J]. 教育探索, 2003(5):44-45.
[2] 朱文成,周振海,王立. 结合STS 教育谈价值理性之于高等教育的意义[J]. 高等教育, 2013(1):40-42,52.
[3] Breslow R.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4] 薛伟. 关于高校开设《现代生活化学》公选课的实践与探讨[J]. 时代教育, 2011(8):226-227.
[5] G. C. Pimental 著.牟松玲, 华彤文译. 人人有关的化学教育[J]. 大学化学, 1988, 3(1):9-13.
作者简介:莫昌琍(1973-),女,汉族,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球环境化学。
【关键词】生活 化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20-02
一、高校开设自然学科类公选课《现代生活与化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也日愈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及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要导向作用[1]。因此,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教育不再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介绍,而更多地以人为本,从个人需要出发,教授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将对受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视为其有关人类整体知识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当今的科学教育更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及更追求公民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2]。这一理念与我国高等院校21世纪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3],其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化学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具有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之称[4],在社会生活中大范围深层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发展及生活方式。因此,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主任、著名化学教育家G. C. Pimental就提出了“必须提高广大公众对化学的认识水平”的观点[5]。而加拿大R. J. Gillespie 教授更是指出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实质就是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科学化学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變化、技术进步和职业选择的需要”[6]。在上世纪90 年代,历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曾多次提出“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在演变,化学教育要改变”[7]的要求。
而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的与化学相关的食品、环境事件:如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辣椒与红心鸭蛋中发现苏丹红、湖南镉大米、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等事件,无不把化学推到风头浪尖,让中国公民与化学知识亲密接触,然而这种知识的获取是零星混乱甚至可能是谬误的。因此,对无化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公民进行化学知识及相关技术发展应用知识的普及性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培养公民必需的化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可见,在高校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事件入手介绍化学原理和知识,对于学生们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理念,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健康地生活和有责任地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做好充分而必要的准备是有极大帮助的[8]。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1.从学生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科学而完整的化学教学内容
《现代生活与化学》是介绍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相关的化学工艺技术发展的自然学科公选课,其授课对象的化学知识多停留在高中汇考或高考水平上,或更多的一些会来自于媒体对近年发生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报道时所提及的似是而非的化学知识。因此,该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成就,认识化学在物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观。因此,在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需求和明确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具有化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收集整理化学事件中的化学知识,围绕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健康等五个主题形成科学完整且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全面的化学知识通识教育,有助于非化学专业学生形成合理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避免了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混乱、无序。比如说,在进行“化学与能源”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们以人类使用的能源物质的更替为主线,向学生讲述了传统能源物质利用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工艺。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了对传统能源物质进行深入的化学开发利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化学与健康”则从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物质基础展开,让学生了解了人体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对食物摄取从满足口感味觉向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转变。“化学与新材料”部分的教学内容则从穿衣戴帽到出门旅行,列举了大量新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生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2.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入化学史的介绍和化学相关事件分析的新视角。
化学知识的传授仅是本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此教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当知识结构成功搭建之后,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然而以教师为主导分析大量史实和案例,总结化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则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和发生的时事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探索科学问题能力提升的平台。在介绍“化学与能源”时我们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我国大庆油田开采信息泄漏事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和如何收集分析信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认真观察和信息分析的理念。又如在讨论食品添加剂时,针对国民在经历若干次国内食品添加剂事件引起的“食品添加剂恐慌”,教师将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饮盐卤自尽做为一个案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食品添加剂的量效关系,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食品添加剂。同时,也帮助其认识和理解在食品中加入非食品添加剂是无良商贩的违法行为应该自觉抵制,为将来其进入社会形成帮助社会生产有序发展的正向势力做充足准备。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学生们还质疑了在校园食堂用塑料袋盛装食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自带碗筷就餐的倡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我们让学生3~5人在开学之初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结合其专业背景及生活实践开展小组研讨学习。在教师进行主题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其中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后,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同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质询和评价。
这样,学生参与对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对单一的公选课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而且伙伴的评价给予了学生正向的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极大挖掘。在课堂上,教师会经常发现思想的火花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与评价中闪现。此外,我们认为,公选课考核方式不应该仅仅是常规的考试评分,而应更为灵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平时的成绩权重提高到了70%,即30%为考勤和课堂讨论表现,40%为小组汇报和小组间互评,最后期末时则以学生写体会的方式替代考试,给予学生反思总结沉淀积累的机会,这部分为教师评价,权重仅为30%。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尝试,我们发现教学气氛一改平常的死气沉沉,课堂变得活跃,成为学生教师思想碰撞的场所。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现代生活与化学》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整合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对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丰富、系统且生活化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性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必要而有意义的,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生活的科学理念。
但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动手实验的需求是很迫切的,因此,今后在公选课中另设"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将一些简单易行、有趣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如色素、香料提取、物质溶解实验)放入到公选课中,以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应该是我们化学教育者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參考文献:
[1]罗逾兰,周志华. 开设CTS教育公选课的尝试[J]. 教育探索, 2003(5):44-45.
[2] 朱文成,周振海,王立. 结合STS 教育谈价值理性之于高等教育的意义[J]. 高等教育, 2013(1):40-42,52.
[3] Breslow R.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4] 薛伟. 关于高校开设《现代生活化学》公选课的实践与探讨[J]. 时代教育, 2011(8):226-227.
[5] G. C. Pimental 著.牟松玲, 华彤文译. 人人有关的化学教育[J]. 大学化学, 1988, 3(1):9-13.
作者简介:莫昌琍(1973-),女,汉族,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球环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