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书籍的世界,在阅读中健康成长就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期待是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前提。因此,我们也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读书是快乐的"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老师可以不断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举例诱读。"学起以思缘以疑",一旦学生心存疑惑,就会追根究底,有良好的阅读期待。平时,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阅读《西游记》这本名著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或放一段西游记中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再把《西游记》这部书隆重推荐给大家。同学们就会自觉地找到这本书认真阅读。
竞赛促读。学生天生有争强好胜心,我们不妨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竞赛,开展背诵优美句段竞赛,开展读后感竞赛等,以赛促读,在比赛的基础上评出"小小故事王"、"小小古诗通"、"问不倒小博士"等,并且颁发证书进行奖励。
延伸扩读。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作品,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可抛出这样的话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们就会带着问题,到课外去积极搜集相关的资料,达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二、教给三种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我国的许多名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对小学生来说我们要教给他们三种读书的方法。
读书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初读书,可以抓住全书的要点,把书一本书"读薄",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再读这本书时,对书中的内容又有了新的思考,又有了深入的体会,那么这本书就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勤做笔记法。学生们所读的书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大概浏览的,一类是要专注阅读的。在阅读需要专注阅读的书刊时我们可以采用"摘记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学校专门设计了"学海采珠"本,让学生及时记录下阅读中的优美句段,记录下阅读中的点滴感受。学期末可进行"学海采珠"的展示,激发学生摘记的积极性及自觉性。
持续阅读法。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过这样的话:"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读书时切不可求快,而是要坚持持续阅读,日积月累。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学期都有读书的目标,坚持不懈,完成自己的预定的读书目标。
三、拓宽五条阅读渠道
浏览报刊杂志。现今时代,报刊杂志可谓层出不穷,适合学生阅读的可谓不计其数。报刊杂志的特点是内容庞杂,图文并茂,收益全面。可让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杂志,同时,可到学校的读报栏前驻足看报,到学校的阅览室翻阅杂志,也可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光顾。既可选择重点文章读,又可一般性地泛泛而读。这样获取的信息量就大。
买书借书阅读。同学们买书读,这是通常的阅读渠道。自身拥有一定量的藏书,无疑有助于阅读,但由于"为吾所有"(此书被我拥有),可能会产生"始俟异日观"(只等待他日才看)的心理,有时便会束之高阁。这自然就缺乏了阅读的紧迫感,阅读的量也就不大。当然即使能按时读,因藏书毕竟有限,读量仍不很大。课外阅读贵在"快"字、"广"字,在买书读的同时,要不断地"借"阅,可向图书馆、学校、同学、亲友、邻居借。因借书读,"必虑人逼取",自然会加快读速,接触到更多的书。这样就能高效、广博地吸收多种知识。
用心收听收视。广播电视可以使我们及时涉猎国内外大事,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掌握最新科技文化常识等。一则则新闻、一篇篇专题报道通过播音员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传达给听众,其实这也是一种形式的"阅读"。同学们可以有选择地用心收听收视,听得完整,听得明白,学会把有声语言还原成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从中领会其内容、中心。
用好工具书籍。众所周知,课外阅读能增加词汇量。要获取丰富的词汇,在大量阅读文章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有关工具书的阅读。常见的工具书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字典词典里的词条多,而且对每一词条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解释。它里面的词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涉。系统读它,既可拓宽知识面,又有利于阅读理解文意。因此,可进行系统阅读,计划好每日每周的阅读量,安排好固定的阅读时间,做到到时必读,读必如数。这样持之以恒,定会终身受益。
留心广告用语。在公共场所,同学们通常关注形形色色的车辆、服饰各异的人群、高楼林立的商厦、琳琅满目的物品,而对于墙上、牌子上或懸挂的横幅条幅上的广告用语、公益宣传用语,往往"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老师可指导同学们做有心人,处处留意这些用语,把捕捉到的有价值的用语及时进行理解吸收,储存于大脑之中。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人说读书是一种牵挂,也有人说读书是对生活的感悟。对小学生来说,读书是一种学习、一种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要善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
一、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期待是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前提。因此,我们也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读书是快乐的"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老师可以不断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举例诱读。"学起以思缘以疑",一旦学生心存疑惑,就会追根究底,有良好的阅读期待。平时,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阅读《西游记》这本名著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或放一段西游记中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再把《西游记》这部书隆重推荐给大家。同学们就会自觉地找到这本书认真阅读。
竞赛促读。学生天生有争强好胜心,我们不妨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竞赛,开展背诵优美句段竞赛,开展读后感竞赛等,以赛促读,在比赛的基础上评出"小小故事王"、"小小古诗通"、"问不倒小博士"等,并且颁发证书进行奖励。
延伸扩读。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作品,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可抛出这样的话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们就会带着问题,到课外去积极搜集相关的资料,达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二、教给三种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我国的许多名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在读书方法上极力主张通读的方法,强调"读"的功夫;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对小学生来说我们要教给他们三种读书的方法。
读书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初读书,可以抓住全书的要点,把书一本书"读薄",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再读这本书时,对书中的内容又有了新的思考,又有了深入的体会,那么这本书就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勤做笔记法。学生们所读的书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大概浏览的,一类是要专注阅读的。在阅读需要专注阅读的书刊时我们可以采用"摘记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学校专门设计了"学海采珠"本,让学生及时记录下阅读中的优美句段,记录下阅读中的点滴感受。学期末可进行"学海采珠"的展示,激发学生摘记的积极性及自觉性。
持续阅读法。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过这样的话:"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读书时切不可求快,而是要坚持持续阅读,日积月累。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学期都有读书的目标,坚持不懈,完成自己的预定的读书目标。
三、拓宽五条阅读渠道
浏览报刊杂志。现今时代,报刊杂志可谓层出不穷,适合学生阅读的可谓不计其数。报刊杂志的特点是内容庞杂,图文并茂,收益全面。可让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杂志,同时,可到学校的读报栏前驻足看报,到学校的阅览室翻阅杂志,也可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光顾。既可选择重点文章读,又可一般性地泛泛而读。这样获取的信息量就大。
买书借书阅读。同学们买书读,这是通常的阅读渠道。自身拥有一定量的藏书,无疑有助于阅读,但由于"为吾所有"(此书被我拥有),可能会产生"始俟异日观"(只等待他日才看)的心理,有时便会束之高阁。这自然就缺乏了阅读的紧迫感,阅读的量也就不大。当然即使能按时读,因藏书毕竟有限,读量仍不很大。课外阅读贵在"快"字、"广"字,在买书读的同时,要不断地"借"阅,可向图书馆、学校、同学、亲友、邻居借。因借书读,"必虑人逼取",自然会加快读速,接触到更多的书。这样就能高效、广博地吸收多种知识。
用心收听收视。广播电视可以使我们及时涉猎国内外大事,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掌握最新科技文化常识等。一则则新闻、一篇篇专题报道通过播音员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传达给听众,其实这也是一种形式的"阅读"。同学们可以有选择地用心收听收视,听得完整,听得明白,学会把有声语言还原成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从中领会其内容、中心。
用好工具书籍。众所周知,课外阅读能增加词汇量。要获取丰富的词汇,在大量阅读文章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有关工具书的阅读。常见的工具书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字典词典里的词条多,而且对每一词条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解释。它里面的词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涉。系统读它,既可拓宽知识面,又有利于阅读理解文意。因此,可进行系统阅读,计划好每日每周的阅读量,安排好固定的阅读时间,做到到时必读,读必如数。这样持之以恒,定会终身受益。
留心广告用语。在公共场所,同学们通常关注形形色色的车辆、服饰各异的人群、高楼林立的商厦、琳琅满目的物品,而对于墙上、牌子上或懸挂的横幅条幅上的广告用语、公益宣传用语,往往"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老师可指导同学们做有心人,处处留意这些用语,把捕捉到的有价值的用语及时进行理解吸收,储存于大脑之中。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人说读书是一种牵挂,也有人说读书是对生活的感悟。对小学生来说,读书是一种学习、一种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要善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