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歼倭寇 威名扬天下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店,现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会龙村。
  71年前,发生在朱家店的一场令人叫绝的伏击战,堪称是一场创造奇迹的战斗,一场令人扬眉吐气的战斗。如今的朱家店,早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朱家店之战始终铭记在人们心中!
  朱家店之战与朱亚民紧密相连。朱亚民,江苏常州人,生于1916年11月,1938年3月参加革命,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弃工从戎,英勇抗击倭寇,战斗在浙东和上海浦东等地。浦东,是朱亚民率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开展抗日游击战的主战场。
  由于浦东地处上海外围,日军重兵把守,扫荡频繁,特别在相持阶段的清乡期间,环境十分严峻险恶。朱亚民等受命深入敌占区,开展内线反清乡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淞沪支队打出了一个连结浦东浦西的抗日游击区。其间,朱亚民率部抗日的故事不胜枚举:十二支短枪闯浦东、智除汉奸韩鸿生、夜袭苏家码头、北宋突围战、袭击青村港、鹤沙除奸、巧打刘铁城部、奇袭钱家桥,等等。为此,朱亚民被称之为“浦东李向阳”。
  朱家店之战是朱亚民指挥的重要一战。早在1942年,朱亚民就率部分游击骨干进入日伪统治的核心区——浦东,带领群众开展反清乡斗争,并逐渐站稳脚跟,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敌人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自然不允许此地有新四军存在,因此经常进行清剿。这是朱家店之战的背景。
  1944年8月21日,侦察员从周浦镇得到情报,周浦据点日军将派出一支部队,配合南汇和新场据点日军进行一次清剿。日军将从周浦进至六灶,再转向新场,搜索沿途是否有新四军活动。
  朱亚民与支队副兼参谋长张席珍判断,日军的行军线路极有可能穿过朱家店以南通向新场的小道,决定在朱家店打一场伏击战,消灭这股日军。
  朱家店是一个小集镇,市南口一座石桥横跨两岸,是从六灶镇通往新场的必经之路。桥南不远处有一个南北向的狭窄小池塘,池塘东岸是朱家店过来的人行道,池塘南端路东,有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张家袜厂。一片棉花地从袜厂开始,一直延续到五灶港南岸,有四五百米长,且与路西的池塘平行。这个地方,既可隐蔽又可出击。朱亚民部3月20日曾在这里同日伪的催粮队交过火,消灭4个日伪军。朱亚民对这里的地形相当熟悉。
  为了争取时间,朱亚民吩咐联络员杨金泉赶到六灶镇,通知区长王季贤、镇长徐志良,拖住日军在六灶吃中饭。
  朱亚民根据敌情和地形,制定了作战方案:翁阿坤英雄中队的张宝生带一个班,带一挺“九六式”机枪埋伏在五灶港石桥西北,封锁石桥,断敌退路;张锡祚紧张中队的一个班带两挺机枪隐蔽在庄稼地南端,正面打击敌人;赵熊顽强中队从东部打击敌人;陈金达带着机枪埋伏于张家袜厂屋顶,控制制高点。由于敌人较多,而且都是日军,因而在敌人进入伏击圈的田埂上设置了“土地雷”,集中16枚手榴弹,4个一束捆扎好,每隔七八米埋一束,手榴弹拉环与一根50多米长麻绳相连,由一名战士操纵。各中队按计划在12时前进入了预定位置。
  日军这次清剿由小队长龟田率领,共47人。下午1点许,酒足饭饱后的日军大摇大摆地穿过朱家店小镇,进入了伏击圈。朱亚民一声令下,顷刻间机枪、步枪齐发,地雷连环爆炸,鬼子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张锡祚立即命令冲锋,敌人负隅顽抗,一个个被我战士当场打死。翁阿坤英雄中队追击向西逃窜的敌人,有七八个鬼子逃过了石桥,但在过河时,被我埋伏在五灶港北岸的战士当场毙命。在棉花地里,我战士发现两个隐藏的鬼子,白刃战几个回合后,鬼子均被刺死。可惜的是,战士毛林生中了躲藏在池塘芦苇中鬼子的黑枪,成为朱家店一战唯一的牺牲者。
  这次伏击战,朱亚民部队占绝对优势,从打响到结束,前后不过一个小时,共歼灭日军34名,仅13个狼狈逃窜。战后,日军伺机进行报复,结果都扑了空。
  朱家店之战,朱亚民部署周密,巧选地形,“攻、守、追、堵”分工明确,充分利用情报系统和当地群众,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令敌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战术上堪称完美。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战斗被总参军训部与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作为步兵连第一个优秀“进攻战例”写进教材,供全军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朱亚民先后担任江苏省工业厅、轻工业厅厅长,盐城专署专员、苏州市市长等职,1975年11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2012年11月30日仙逝,享年96岁。
  朱亚民,一个威震敌胆的名字,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作者系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南京利济巷原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正式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5日,举行了文物保护单位立碑揭碑仪式,我作为研究专家,被邀请参与揭碑。经过近一年的修缮,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在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式对外开放。  利济巷“慰安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目前
期刊
淮河大队是由淮阴、涟水、淮安等县的民间抗日武装组合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于1941年2月大部归建为新四军独立旅第三团,并随这支部队立下了不朽功绩,这既是淮安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儿女的一座丰碑。今年是其归建新四军75周年。  民众自发抗日 淮阴中共组织重建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入狱的吴觉、夏如爱、谢冰岩、李干成、赵心权等革命志士,陆续从国民党监狱“反省院”释放出来;当初出
期刊
“读书明理益心身,世事静观鉴古今。惟有读书成所好,茫茫人海善于行。”这首七言绝句,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这书香日溢,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读书,对探索正确的人生之道,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试问,不读书将如何呢?有则古老的谚语作了有力的回答:“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对于如何处理读书与休闲的关系,有一副对联更是发人深思:“文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不难理解,书,是相伴人生的良师
期刊
工家革命领头人,造福万民品德尊。  创建苏区同举火,坚持游击共迎春。  重编队列唱东进,百战偏师成铁军。  淮北周旋天地广,中原逐鹿凯歌新。  千秋立国农为本,百世宏图稳是根。  老将新征肩重任,兴农求稳见初心。  狂潮来袭还劲健,请命为民不顾身。  百岁风云今过眼,后来健儿寄情深。  君不见  中华崛起艰难事,几代英雄创意神。  邓老大名传后世,工农革命领头人。
期刊
朝鲜学者来华谈中朝共同抗日历史  因钓鱼岛危机及“萨德”入韩,当前东北亚局势波谲云诡,瞬息万变。在此背景下,由中朝两国学者参与的第二届“日本的侵略历史和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学术会议于8月21日在延边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以及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8名朝鲜社科院学者与中方学者共同座谈,并发表论文观点。中朝学者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日本在
期刊
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铸鼎记事,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有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的传说,此后青铜鼎成为国之重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重要史实。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设立。这尊鼎与一件国宝级文物有极大的缘分,这件文物便是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战国晚期楚幽王墓的楚大鼎。青铜礼器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高113厘米,重400千克,距今已有240
期刊
2014年秋天,我们启动了八集文献纪录片《血染着我们的姓名》的拍摄,我在片中担任总编导。为什么要拍摄这部纪录片?说来话长。1997年,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周子中、范执中、朱仁三位老战士,酝酿创作一部反映我党领导下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电视连续剧《四明山》。三位老同志耗费了很大精力,完成了剧本的文学创作,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经费问题,拍摄电视剧的设想一直没有能够实现。一晃近
期刊
我是一名刚退休的机关干部,自从六年前接触到《铁军》后,就一下子被其先进的理念、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图文所吸引,也从那时起我就成了这份杂志的忠实订户与热心读者。因为是喜欢也为了尽一份责任,所以就格外关心这份杂志的征订与发行,尤其在为宣传推介《铁军》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摸索积累了一些宣传推介的方法和窍门。  “让征订对象眼见为实”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推介方法。开始时我给周围一些征订对象宣传《铁军》办
期刊
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法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仪式上,随着国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降下、《和平宣言》声起、国家公祭鼎揭幕,人们对国家和世界未来也产生了新期待。  7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典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人民心底无法抹去的痛。日军于1937年12月侵占南京,其野蛮行为令人发指。他们奸污妇女,下至不足十岁的孩子,上至
期刊
自抗战到现在,总有人有意无意地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国民党当时污蔑新四军“抗战抗战,抗而不战”,“游击游击,游而不击”。到现在,台湾岛内在纪念抗战胜利时,仍然有“老兵”说新四军是“七二一”部队(意思是一分抗战,二分打友军,七分发展自己)。就是在大陆,也有人总认为新四军是“小打小闹”。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换一种分析方法,调整一下视野,从对比的角度,全面、辩证地看待新四军对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