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命的渴望与期待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y4893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美好的,只有生命,才能享受美好,创造美好。生命没有了,一切也没有了,如同一棵树,当它的生命停止的时候,它的包括绿在内的美丽也就销声匿迹了;如同一座城池,当它成为废墟的时候,它的繁华和灿烂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对废墟多有感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有精彩描绘:“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诗人沈苇面对废墟,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
  时间开始倒流
  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
  人哪,当你老了
  会像一间老屋倒塌,消失
  你步履蹒跚,如同婴儿学步
  不知是在走向摇床还是墓地
  看哪,枯树也在春天重振旗鼓
  一座废墟渴望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
  一座宫殿,一个王国
  一个传奇——又一次一千零一夜的开始
  听哪,亡灵们已开始劳作
  以木乃伊的身份,在沙漠中奔走、呼号:
  “我的血,我的肉,我的家园,在哪里?”
  沈苇,男,1965年生于浙江湖州。198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到新疆,先后当过教师、记者和编辑。其诗作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创世纪》等国内外报刊,入选《中国新诗年鉴》《共和国五十年诗选》《九十年代诗选》等10余种诗歌选本,部分诗作被译成英、法、维吾尔、哈萨克等文字。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已出版诗集《在瞬间逗留》《高处的深渊》等多部。     本诗写于2003年3月9日。全诗14行,分为四节。第一节,写废墟之美在往昔。废墟是指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情景确实没有什么美可言,但“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那是“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你开始回忆从前的故事。废墟之美,美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光芒;废墟在成为废墟之前,它有过繁荣,有过昌盛,有过传奇;它现在荒废了,可它的过去“饱满而葱郁”。这里,诗人将“往昔”通过修饰隐喻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冠,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写人衰老的生命也是废墟。一间老房子倒掉了会变成废墟,“当你老了”的时候,你的生命如同这间老房子一样,也会“倒塌,消失”。你衰老了,腿脚不灵便了,所以,“你步履蹒跚,如同婴儿学步”。你与婴儿不同的是,婴儿走向的是“摇床”,你走向的是“墓地”。这是明摆着的事,可诗人用了选择句式,说“不知是……还是”,以增强诗歌的内涵。或许,衰老渴望年轻,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第三节,写废墟渴望重新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果说冬天是废墟,那么春天的一切都是重新开始。当“枯树也在春天重振旗鼓”、重新焕发光彩的时候,一座废墟的内心也涌动着生命的期待,“渴望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渴望恢复原样,回到从前,成为“一座宫殿,一个王国”,甚至“一个传奇”。诗人称之为“又一次一千零一夜的开始”,有其明显的寓意:它要么是神话传说,要么是人间奇迹。我们祝愿它不是虚幻之景,而是真实存在。
  第四节,写亡灵渴望有血有肉的生命。木乃伊原指一种干枯不腐烂的尸体,是人工制作而成。木乃伊是人的废墟,它们的灵魂“开始劳作”,为的是能够重新复活;它们不停地“在沙漠中奔走”,为的是寻找生命的家园。所以,整个世界几乎都能听到它们的“呼号”:“我的血,我的肉,我的家园,在哪里?”这一句惊天动地的声音,来自大地的深处,来自生命的内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连木乃伊都在呼唤生命,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就要更加珍爱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充满意义,既血肉丰满,又灵魂丰富。
  这首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充满人生的慨叹和惊喜,诗节开头的“人哪”、“看哪”、“听哪”,既引出本节内容,又标识诗歌表情。二是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多种方法兼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三是内涵丰富而深刻,全诗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最后落脚在人上,可以给我们诸多体味和启迪。
  沈苇是一位卓有成就、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集《在瞬间逗留》凭借雄厚的实力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雄浑的境界与灵动的诗魂、粗砺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愫、富有弹性的语言与深邃的思考,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沈苇诗歌的独特景观。”沈苇出生在南方,生活在新疆,所以,他由衷地感叹道:“我经常告诫自己,辽阔,再辽阔些,同时细微,更细微些。辽阔是新疆对我的启示,细微是南方对我的提醒。我从两者获益良多,心怀感激。”看样子,他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同时,对新疆也满怀期待。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当今语文高考作文,写记叙文容易陷入低幼、矫情、胡编乱造的误区,绝大部分考生选择议论文这一文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议论文水平的高低无疑决定于写作者的思想与思维。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举例,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还可以给单纯的抽象说理增加灵动形象的成分,从而让议论文更具观赏性。事实上,议论文中的这种例证法,已经成为众多高考考生在实际考场中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之一
期刊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世界,爱与被爱就开始了,并相伴一生到达终点。但是,人世间却演绎着悲欢离合的爱的不同故事。有些人在两情相悦中获得快乐,有些人在相濡以沫中获得幸福,有些人在相互支撑中获得依靠,有些人在相互照耀中获得温暖……人们渴望爱人,也渴望能够被人所爱。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的制造者和守望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在爱中哭泣,彷徨,痛苦
期刊
【作文题目】  时光易逝,岁月如歌。我们曾经历过很多感人的事,曾欣赏到很多动人的景,曾感悟过很多醉人的情。似水流年之中,事物皆在变化,惟有我们的亲情不变,惟有我们的回忆不变。  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1.打造文题,让人一见倾心。话题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给文章拟出一个漂亮的题目,所谓“题好一半文”,要争取让自己的作文闪出第一
期刊
万木林是一个树的世界。  我们来时正值初秋,刚下过一场雨,叶隙间筛下的光线,迷迷蒙蒙,衬得挺拔的树身格外虎虎有势。忽然林梢间传过一阵轻微的颤动,霎时,千树万树的黄叶萧萧而下,纷纷扬扬,卷过森林,有如疾风骤雨,带着一种透骨的凄凉。整个过程也许只持续了几分钟,然而却震慑了整片森林。一棵棵树肃然而立,目送落叶回归土地。经历了这一幕,森林沉默了,再听不到一丝声音。不用说鸟啼虫唧,就连交柯的枝叶的喁喁私语也
期刊
很多科幻片,特别是《星际迷航》一类的探索宇宙,和外星人斗智斗勇的片子,很多时候都有以宇宙为背景,一艘艘飞船呼啸而过的场景。特别是《星际迷航》的结尾,永远都是超光速飞船拖曳着一束蓝光,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对远方的征程。  向远方进军,这不是科幻片的专利,它最开始也源于人类的梦想,从最开始坐着火箭想冲上天的万户,到“地心说”“日心说”的互掐,发展演变为经典力学,现在的量子力学,黑洞、虫洞,各色粒子在科学
期刊
四、当百万富翁,还是当总统  搬家!第一学年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做了这个决定。  一年的时间里,原来的寝室已经不容我再添置新书、杂物了,除非我把床腾出来放书,然后睡在书上。在哈佛读书虽然很累,但是我不想自找不舒服,还是搬家吧。打电话给搬家公司,说明大概情况,他们派了两名壮汉过来:个子高大、憨厚老实的年轻人。  两个人忙得满头大汗,还不忘跟我聊天:  “您也是哈佛的学生吗?”  我回答是,他接着又问:
期刊
“若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那就心如静水地活下去。”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没有如何浮夸的修饰,纯黑的封面只独独地映着苍白的两个字,未曾谋面就给予人一种难以言说的黑暗的冰冷。被这神秘莫测的气质所吸引,我悄然走进那个荒乱的年代。  当福贵与老黑牛开始讲述时,其实整个故事以一种随意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那漫不经心的行为,淡泊生死的语气却愈发令人的思考之根深深植于故事之中。从那个瘦小黝黑的身影里,幽幽的
期刊
我与世隔绝  以一首诗走过你和世界  风消失的地方  野草流淌着星星的冷光  岁月碎成粉末  一只鹤鸣叫着冲出树林  点燃山顶灯塔  城市和村庄被黑夜攫着双脚  石頭在歌声中苏醒  我在一颗露珠的梦里聆听  如果有人问起那棵山茶开在哪里  你就说,悬崖上站着一个双手合十的人  我不嗜人间的寂静与繁华  却戒不掉偶尔的走神与潸然泪下  我踏平原野山河  轻叩大地,一脸虔诚  留着我坟前的枯草  大雨
期刊
谈及文人与侠客,似乎是两个极端的代表。文人纤弱,阴柔,多愁善感;侠客粗犷,阳刚,勇敢,快意恩仇。但实际上,多数时候他们是一个难以分开的共同体。  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到几十年前金庸弯弓射雕,笑傲江湖,这类文人身上带着一种特有的江湖气。李白是一位诗人,但他远不满足于做一位诗人。他想在朝堂上大展宏图,又想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我們常用“诗仙”来称赞李白,但我更喜欢赋予他“侠客”这一称号,谪仙衣袂飘
期刊
“植物散文”是指借助某种植物接通人物事件、社会现象,或抒情,或明理,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文章。出于名家的《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都属此类。中学生学写这类散文,常见的误区是观察不细致,“物性”特征不鲜明,“借物”之“借”失去基础;感悟不深刻,“物性”与人事、与情理的融合度低。怎样走出上述误区?当代作家李青松的《苔藓笔记》是一篇具有“状物见个性,内蕴多哲思”的妙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名家示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