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钱学森语)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则可谓是柔性的,体现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润物无声”,更多的是师生的心灵沟通。然而,应当承认,我们的数学教学过分偏重知识传授而缺失其人文性,从而产生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对数学教学中人文性现状的剖析
1.关注的核心更多是“数据事实”
“以具体物、数为尺度”影响着教学方法对人的忽视,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主现能动性的漠视。教学中,知识过于数据化,忽视了对知识的人性包装、情感修饰,把知识“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视学生的情感。没有丰富的知识,缺乏人文的包裝,教学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目标的核心更多的是“统一浇铸”
尊重人,首先应尊重人的差异。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整体浇铸”,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笼而统之,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教学,其后果不言而喻。因材施教,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命题,许多教师在此也作出许多尝试,但其在“应试”面前也变得非常脆弱了。
3.形式的核心更多的是“复制、粘贴”
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贯彻上,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源,本应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结果被机械地扭曲成了“潜灌输”(纯灌输在当今课堂上的确已不多见,但形式上尚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称之为“潜灌输”)。机械形式仍然充斥课堂,学生的学习犹如“复制、粘贴”知识内容,只不过比以往的课堂稍多一点趣味,但距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交融尚有距离。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举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知识传授不能包办一切,解决一切。教学的目的应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思维,有其重要的人文性一面。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多地被文本所宠爱,忽视了课堂中活生生的人。如何在小数数学中,让课堂充满人性和智慧,笔者就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选择——体验数学文化
信息时代,知识的丰富与多样性要求教师灵活选择内容,所选素材必须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这样的内容:
(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2)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 (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埃菲尔铁塔……)
这些学习内容的选择、编排,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习兴趣,数学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2.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片段:正方形很漂亮
老师:同学们,你能将手中的纸片分类吗?
生1:长方形长一点,长长的,有点像长条,有的胖胖的,有的瘦瘦的。
生2:正方形正正方方的,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一样。
生3:我觉得正方形漂亮一点。
师:能用漂亮一词,真有创意,为什么感觉漂亮?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还有同学有这种感觉吗?可以同桌交流。
……
一次有趣的探讨,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浓郁的自主审美气息,数学教学中,美无处不在,只要学习者善于 发现,勇于创造,如“黄金分割率(0.618)”、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等,会得以充分展示,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无尽魅力。
3.激励——扬起自信风帆
教学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
五个小朋友——说着自己的想法,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名同学的“氵”竟是自己名字中的“法”字的一半。但不论学生怎么说,老师都视为一种创造,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认可。
师:这“一半”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一名学生快速地在黑板上写出“1/2”。
……
通过认识“1/2”,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点点滴滴,无不体现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教学中正视差异,对学生的呵护和激励,会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一次次扬起自信的风帆。
4.探索——满足学习需求
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方法上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找凳子,搭梯子”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我在放手探索之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有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由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学生可以随意拆卸的长方形、正方形塑料学具、学生可以自由操作的钉子板等。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活”了起来。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自主探究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教学的机会,以获得更充分的体验与感受,尤其是探索知识历程的体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被视为师生生命的互动过程。如从这个角度构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在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方法以外的人文精神的生成不正是我们孜孜不倦以求的理想教育吗?
一、对数学教学中人文性现状的剖析
1.关注的核心更多是“数据事实”
“以具体物、数为尺度”影响着教学方法对人的忽视,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主现能动性的漠视。教学中,知识过于数据化,忽视了对知识的人性包装、情感修饰,把知识“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视学生的情感。没有丰富的知识,缺乏人文的包裝,教学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目标的核心更多的是“统一浇铸”
尊重人,首先应尊重人的差异。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整体浇铸”,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笼而统之,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教学,其后果不言而喻。因材施教,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命题,许多教师在此也作出许多尝试,但其在“应试”面前也变得非常脆弱了。
3.形式的核心更多的是“复制、粘贴”
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贯彻上,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源,本应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结果被机械地扭曲成了“潜灌输”(纯灌输在当今课堂上的确已不多见,但形式上尚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称之为“潜灌输”)。机械形式仍然充斥课堂,学生的学习犹如“复制、粘贴”知识内容,只不过比以往的课堂稍多一点趣味,但距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交融尚有距离。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举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知识传授不能包办一切,解决一切。教学的目的应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思维,有其重要的人文性一面。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多地被文本所宠爱,忽视了课堂中活生生的人。如何在小数数学中,让课堂充满人性和智慧,笔者就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选择——体验数学文化
信息时代,知识的丰富与多样性要求教师灵活选择内容,所选素材必须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安排这样的内容:
(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2)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 (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埃菲尔铁塔……)
这些学习内容的选择、编排,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习兴趣,数学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2.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片段:正方形很漂亮
老师:同学们,你能将手中的纸片分类吗?
生1:长方形长一点,长长的,有点像长条,有的胖胖的,有的瘦瘦的。
生2:正方形正正方方的,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一样。
生3:我觉得正方形漂亮一点。
师:能用漂亮一词,真有创意,为什么感觉漂亮?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还有同学有这种感觉吗?可以同桌交流。
……
一次有趣的探讨,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浓郁的自主审美气息,数学教学中,美无处不在,只要学习者善于 发现,勇于创造,如“黄金分割率(0.618)”、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等,会得以充分展示,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无尽魅力。
3.激励——扬起自信风帆
教学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
五个小朋友——说着自己的想法,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名同学的“氵”竟是自己名字中的“法”字的一半。但不论学生怎么说,老师都视为一种创造,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认可。
师:这“一半”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一名学生快速地在黑板上写出“1/2”。
……
通过认识“1/2”,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点点滴滴,无不体现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教学中正视差异,对学生的呵护和激励,会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一次次扬起自信的风帆。
4.探索——满足学习需求
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方法上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找凳子,搭梯子”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我在放手探索之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有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由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学生可以随意拆卸的长方形、正方形塑料学具、学生可以自由操作的钉子板等。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活”了起来。
让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自主探究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教学的机会,以获得更充分的体验与感受,尤其是探索知识历程的体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被视为师生生命的互动过程。如从这个角度构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在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方法以外的人文精神的生成不正是我们孜孜不倦以求的理想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