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教为本的思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精疲力尽,无所适从,严重制约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应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才会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性地位 体现途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都会不自觉地走回教学的老套路:以老师为中心,在老师的管控下,学生跟着老师走,然后完成一系列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达到了老师提出的“预期目标”,教学也就落下了帷幕。这种以教为本的思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精疲力尽,无所适从,严重制约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主体性”即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鲁诺也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油与原动力。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自主角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堂疲乏,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深层,主动探索。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就要关注他们的需要,爱护他们的好奇心,珍视他们的个性体验。因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启迪智慧,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在导入之初,老师营造浓厚的氛围:孝敬父母、尊老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人世间最美的情感——亲情。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如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之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散步》一课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问值千金,同学们兴趣大增,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关注全体,引发学生自主参与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是新时期教育追求的新方向。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不能统一标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我们要关心、理解、爱护、信任每一位学生,要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充分地开发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因材施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差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问: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这一发问,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求知火花,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之后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问题一: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回答。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这些问题,“差生”只要稍微努力,即可达标。问题二: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这样的问题,难度提高了,对中等生的学习起到了激励作用。问题三: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它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在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这些问题难度较大,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完整,这对“优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能够凸显,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创设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大胆想象,一定会点燃学生的想象火花,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有无限的想象作为诱惑,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全程跟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交流情境,运用投影、音像等手段,图文并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中得到激发,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展示其奇特的想象能力,为全面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皇帝回宫之后,大发雷霆,之后是如何对待他“诚实的老大臣”和那两个骗子的?这样的情境,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任意驰骋,让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打破定论,散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多年来,教师有了太多的顺理成章,有了太多的标准答案,有了太多的金科玉律,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了太多定论,学生只能被动上课,被动思考,被动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把每一位学生发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丧失殆尽。孔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必须有一点怀疑精神,有了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只有打破定势,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使他们的自主探究得到支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求同存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学《宋定伯捉鬼》一课后,问: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老师: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坏人坏事。妖魔鬼怪就是坏人坏事的代表,宋定伯就是一个遇事沉着、勇敢、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榜样,要向他学习。结论已出,不应有问了。但我加问一句:还有其他看法吗?不想这一问,一位学生却说:不对。我随即问他理由,他一语中的:宋定伯是一个贪财如命的人。因为宋定伯捉到了鬼之后并不是把它打死,而是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所以是贪财如命的人。另一位学生也发话了:我以为,鬼很正直,有啥说啥,毫不隐瞒;而人很狡猾,欺骗了鬼,最后卖钱才肯罢休。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这一教学情境,是学生打破定论,散发求异思维的光芒。就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有了这样精彩的一幕。
五、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被肯定。”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积极评价每一位进步的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年新修订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陈旭远著.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艺芒,王红著.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性地位 体现途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都会不自觉地走回教学的老套路:以老师为中心,在老师的管控下,学生跟着老师走,然后完成一系列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达到了老师提出的“预期目标”,教学也就落下了帷幕。这种以教为本的思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精疲力尽,无所适从,严重制约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主体性”即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鲁诺也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油与原动力。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自主角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堂疲乏,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深层,主动探索。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就要关注他们的需要,爱护他们的好奇心,珍视他们的个性体验。因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启迪智慧,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在导入之初,老师营造浓厚的氛围:孝敬父母、尊老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人世间最美的情感——亲情。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如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之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散步》一课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一问值千金,同学们兴趣大增,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关注全体,引发学生自主参与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是新时期教育追求的新方向。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不能统一标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我们要关心、理解、爱护、信任每一位学生,要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充分地开发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因材施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差生”够得着,“优生”吃得饱。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问: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这一发问,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求知火花,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之后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问题一: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回答。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这些问题,“差生”只要稍微努力,即可达标。问题二: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这样的问题,难度提高了,对中等生的学习起到了激励作用。问题三: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它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在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这些问题难度较大,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完整,这对“优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能够凸显,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创设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大胆想象,一定会点燃学生的想象火花,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有无限的想象作为诱惑,学生一定会主动参与,全程跟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交流情境,运用投影、音像等手段,图文并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中得到激发,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展示其奇特的想象能力,为全面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皇帝回宫之后,大发雷霆,之后是如何对待他“诚实的老大臣”和那两个骗子的?这样的情境,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任意驰骋,让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打破定论,散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多年来,教师有了太多的顺理成章,有了太多的标准答案,有了太多的金科玉律,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了太多定论,学生只能被动上课,被动思考,被动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把每一位学生发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丧失殆尽。孔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必须有一点怀疑精神,有了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只有打破定势,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使他们的自主探究得到支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求同存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教学《宋定伯捉鬼》一课后,问: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老师: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坏人坏事。妖魔鬼怪就是坏人坏事的代表,宋定伯就是一个遇事沉着、勇敢、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榜样,要向他学习。结论已出,不应有问了。但我加问一句:还有其他看法吗?不想这一问,一位学生却说:不对。我随即问他理由,他一语中的:宋定伯是一个贪财如命的人。因为宋定伯捉到了鬼之后并不是把它打死,而是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所以是贪财如命的人。另一位学生也发话了:我以为,鬼很正直,有啥说啥,毫不隐瞒;而人很狡猾,欺骗了鬼,最后卖钱才肯罢休。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这一教学情境,是学生打破定论,散发求异思维的光芒。就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有了这样精彩的一幕。
五、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被肯定。”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积极评价每一位进步的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年新修订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陈旭远著.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艺芒,王红著.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