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新境界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轻轻滑过2011年,人民币的行进之路印记深远。汇率在振荡中不断升值,年升值幅度近5%,但已经出现弱化的信号。12月份以来,人民币也连续出现“跌停”现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预计,中国2011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将在4%左右。对于今后中国的国际收支,他更为乐观,“中国的国际收支会更加健康,会更加趋于平衡”。这一官方表态被认为是升值将要减速的信号。
  国际各货币的地位是相对的,此消彼长。在欧洲和美国被债务问题深度困扰之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却在悄然加速。人民币被更多的国家纳入储备货币,人民币互换和跨境使用规模也在增加。美国有智库甚至大胆预测,“人民币在10年后将成为与美元比肩的货币。”
  虽然成绩昭彰、前景光明,但仍需居安思危。人民币汇率经过了6年多的改革,量变是否到了质变之时?一直蒙头向前的人民币是否应该重新厘定方向?
  
  升值速度将放缓
  自2010年6月下旬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在震荡中不断升值,18个月的时间,升值幅度已经超过7%。追溯这一年半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轨迹可以发现,2011年2月之前,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震荡幅度相对较大。据外汇管理局报告,2010年6月21日至12月31日,中间价隔日最大波幅295个基点,日均波幅64个基点。
  进入2011年后,人民币升值速度相对稳定,在2月至8月,震荡幅度明显减小;但8月以来,人民币升值一度加速,对美元中间价屡创新低,与此同时,波动幅度也在加大。期间,美国国家信用评级降低和欧债危机不断恶化成为主要的推动因素,前者推动人民币升值加速,后者使得全球避险资金回流,热钱流出,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
  此外,人民币波动幅度的加大,也与中美政治博弈密切相连。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针对人民币的《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前后、11月4日G20峰会召开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
  颇引人关注的是,9月以来,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罕见地出现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此前,这种情况只是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初期出现过。“这可能意味着新趋势的开始,人民币汇率或许将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如此总结。
  主要机构开始纷纷调低对2012年人民币升值速度的预测,大多调降至3%左右。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渣打银行称,2012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仅为3.3%;瑞穗证券预计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从2011年的6%减缓至4%;高华证券则认为,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折年率仅为3%。
  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升值近30%,不少专家都表示,人民币汇率已经开始逼近均衡汇率。
  新兴市场国家自9月以来出现货币贬值,这种背景下,人民币一味升值会加大境内企业的生存压力。
  此外,经常项目顺差正在下降,也减小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必要性。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3.0%,2010年占比则为5.2%。
  
  国际化加速前进
  在人民币于波动中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加速推进。
  多个国家公开表态,将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继2010年10月马来西亚央行买进人民币债券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后,2011年9月,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表示,要“尽快地”将10%的外储转变为人民币,总计约为102亿至204亿元人民币,以应对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11月泰国央行行长也声称,已经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虽然目前比重还不到1%,但在人民币全球流动性增强的前提下,泰央行还会分阶段增加人民币外储。
  与此同时,货币互换的规模在不断增加。一方面,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进一步增加,2011年上半年,央行分别与新西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央行签署了金额不等的货币互换协议。另一方面,货币互换额度也在增长,在与中国香港、韩国的续签货币互换协议时,互换规模都翻了一番。其中,与香港的,由原来的2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与韩国的,则由原来的1800亿元扩大至3600亿元。
  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也在不断扩大。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6月23日,中俄两国将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并扩大地域范围。实际上,自2009年7月以来,从四城市试点到扩大至全国20个省市再到全面推行的过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根据全球支付系统Swift的数据,80%以上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与香港有关。人民币跨境支付交易中,只有8%是“真正对外的”,也就是说交易的一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以外。
  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也在进一步增加。2011年10月,央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该项政策进一步解决了境外人民币的去向问题,并使跨境人民币投资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FDI可以说是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提速的重要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迅速发展。首先,通过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支付占人民币外贸支付的比例超过八成以上。第二,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010年年初的630亿元(主要是个人存款),到2010年底的3200亿元(企业存款增长最快),乃至2011年9月底已经增至6200亿元。第三,香港银行贷给客户的人民币,到9月底已上升了7-8倍。
  不过,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国内的争论仍在继续。人民币的国际化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经由何种路径?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又该发挥多大作用?这些问题,尚未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答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9月强调的“人民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取决于很多条件,但首先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态度,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而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愿望”,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官方的态度,也与民间对人民币国际化速度的看法基本一致,亦即不能拔苗助长。
  
  重新反思汇率制度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币值是该稳定还是持续升值;其二,国际化的终点,是否就是浮动汇率制。
  目前,大多数的声音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需要关注的只是升值的快慢和幅度;未来中国汇率制度的方向,将会是融入当今国际经济主导的浮动汇率体系。
  其实,由于一直以来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表现为,中国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是进口而非出口;中国政府和机构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很受欢迎,但海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意愿却不强;香港人民币存款多,贷款相对较少。
  如果升值预期一旦消失,国际化进程或将受到重大冲击。9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就因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遭到了单边冲击,清算银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购售配额很快用尽。虽然此后香港金管局将配额翻了一番,但市场参与者仍然保持谨慎。渣打银行研究报告指出,有关公司也可能会重新考虑是否在贸易中改用人民币计价,各方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心被削弱了。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一种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因此,国家应分化市场对人民币单边的升值预期,保持汇率稳定,让投机资金无机可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人民币汇率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稳定;中策是双向宽幅波动,既有升值也有贬值;下策则是单向升值。目前,中国实施的正是下策。向松祚强调,“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甚至汇率浮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看来,浮动汇率只是临时的政治产物,并非经济最优选择。浮动汇率只是看上去很好,其本质是服务于资本充裕的大国和富国的。很明显,外汇交易所和主要的交易方都在大国,浮动汇率的交易规则都是大国定的,都是资本方定的,它只是为大国利益服务的一种汇率制度罢了。
  对比二战后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30年与1971年美国单方面放弃本位货币国责任后的牙买加协议体系,可以发现,前者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30年,是几乎没有金融危机的30年,而后者则是使得全球进入了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阶段。
  曹彤指出,浮动汇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运行了40多年,弊病也充分暴露出来。下一轮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针对浮动汇率体系和美元单一本位制的改革,如果这两点不改变,全球经济的动荡就没法改变。所以,真正代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本位货币的多元化和核心货币间的固定汇率制。
其他文献
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十年间,外需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世界各国经济周期联动性也在增强,客观上也为危机的传播提供了通道。  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中国在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也使得中国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  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2003年-200
期刊
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围绕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三维度展开。剖析经济增长问题的中国马尔萨斯主义、通货膨胀问题的中国货币主义和经济结构问题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了主流的理论框架。  但事实证明,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心对中国经济增长过于悲观,货币主义论调扩大了中国的通胀问题,而窥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菲利普斯曲线似乎也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中国过去的增长奇迹往往被解释为人口红利的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加上资本的助推,智能家居异军突起.在单品层面,继智能路由器、智能插座、智能音箱之后,智能门锁在2017年成为市场的
期刊
近几个月,在垒球股市、固定收益及外汇市场上,与中国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涨跌,折射出关于中国的“多”、“空”两大阵营的此消彼长.难道中国经济基本面在短短
伴随着欧债危机的出现,全球经济前景可说是晦暗一片,而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受债务拖累,美国的财政紧缩将对今后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最近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经济将面临“失去的十年”。  这观点我完全同意,而且我比他们更早提出了这个口号。  不过,即使美国经济的确很糟,然而,相比其他国家,就好似在进行一场“丑中选美”的比赛,美国的经济是全球各国中最不丑的那位,可以在这场
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非常简单:一是人口统计学上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三是制度经济学上讲的制度安排。  从国外的经验看,二战后美国有一个明显的“婴儿潮”,而欧洲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加之美国的移民政策比欧洲宽松,导致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对欧洲而言美国的劳动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抚养比下降。这种人口结构上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要优于欧洲。而欧洲由于人口结构上的
目前各国为解决债务危机各出奇谋。美国和英国倾向于降低去杠杆化和债务货币化的影响,欧元区则选择了财政紧缩的道路,现在经济正在陷入二次衰退。当前只有新兴市场有足够能力在增长停滞时重启发动机。  2011年的秋季几乎是2010年的翻版,许多分析师都估计美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几率达三分之一。因为美国经济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中,这一年来所推出的财政或货币刺激措施都难以促进增长,只能降低通缩压力。虽然我们认为美
2011年11月3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转向信号明确,正式结束了2011年以来的紧缩措施,政策转向拐点出现。  政府将2011年CPI 的目标定在4%,而且在年初的时候给资源税改革也预留出空间。但通胀形势的演变显然超出了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预期。  通胀始终作为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变量,为了控制物价上涨,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紧执行,2011年央行共上调6次存
近几个月,欧元区经济已现疲态,严重的衰退将出现在新年之交,而且经济的低迷还会长期持续.欧洲经济已经处在“失去十年”的道路上.我们已经把2012年欧元区GDP增长预测从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