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马春花,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美文学和影视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扫毒》剧照一、港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时地利成就了香港的飞速发展,而香港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传承并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电影业的发展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以贯之的。”[1]在18、19世纪香港电影发展之初,它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学的爱情主题,其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便是改编自粤剧《庄周蝴蝶梦》,其后的主题无非是对传统故事、小说以及神话的不断挖掘、翻拍,由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也会有圣经故事的再现,但总的看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香港电影的独特印记。
到了20世纪 80年代以后,以《英雄本色》系列以及《古惑仔》系列等为突出代表的“兄弟”电影便横空出世,由此,香港电影的兄弟主题成就了香港电影不可或缺的独特标志。如《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又如《古惑仔》中的郑伊健。《扫毒》的出现,刘青云、张家辉和古天乐的组合,一亮相便让人回味起港片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兄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壮志年代。
二、《扫毒》的兄弟情结
在电影《扫毒》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见主题都一一呈现:忠孝难两全,公私难分明,手足情深难割舍。陈木胜在处理这几种香港电影的古老主题时,在情感处理方面发挥了港片一贯的优势,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在罗兰饰演的张家辉母亲临终病榻前,三人紧紧攥着罗兰的手,听着她说话,送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场戏,相信许多观众当时鼻子就酸了。而在这几大主题中,兄弟之间,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戏份最重,贯穿全片,到本片结尾处的感情戏升华到了极致,三人虽不能再如当初般的对酌畅饮互相数落调侃,但此番兄弟情谊却已深入人心,荡气回肠。
其实,从一开始,电影便刻意强调了三人情深似海的友谊。小屋里,三兄弟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开玩笑。再有,刘青云和张家辉去古天乐的家里,劝他继续做卧底,但是谈话进行到一半便僵持住,张家辉说“誓要去,入刀山嘛”,然后哼唱起《誓要入刀山》这首主题歌,刘青云也一起唱,之后张家辉又拍拍古天乐的肩膀,三人相视而笑。在这里,精心选取的《誓要入刀山》这首老歌,和本片的情义主题再匹配不过,完成了对现代兄弟情义的新诠释。
影片里情同手足的三兄弟,一起踢球,一起成长,一起当警察,再一起扫毒,一起前往金三角。三兄弟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关系左右着影片一路向前发展,不过是假借“扫毒”之名,行“兄弟情深”之实而已。在表现兄弟三人关系时,导演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反转叙事,它超越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在观众以为影片就要结束,三兄弟反目成仇收尾时,电影只是经历了一个节奏性的过门,接下来进行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反转叙事,恢复到“情和义、值千金、上刀山、下火海又何妨”的港片标准节奏,将这场充斥着公义与私情、友情与背叛、矛盾与纠缠的兄弟情讲述得荡气回肠人物形象丰满,兄弟三人一个比一个更富情感深度,扎实的剧本也为《扫毒》肆意张扬兄弟情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兄弟的情感起伏,不再是单线的过山车式的表达,而是双层次的互动,甚至是多层次的沟通,人性之幽微与伟大随着情节变化激荡。
为了讲好兄弟的故事,导演有意弱化常见的警察故事中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标榜。在这部影片里,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人,坏人一定会遭到怎么样的报应,影片追求的就是“兄弟”情义如何去保持,“兄弟”文化如何去传承与发扬。女性角色也是导演为了凸显纯粹的阳刚之气而牺牲的对象。不管是《新少林寺》中的范冰冰,《全城戒备》中的舒淇,女性角色似乎都是男人们展现兄弟情义的装饰,而到了《扫毒》中,袁泉似乎就是一个背景色,在陈木胜那里,似乎只有淡化女性,才能更加凸显兄弟在生命中的极致。
“兄弟”,永远是最温暖的字眼,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父母、甚至爱人,从古时候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到当下的“好基友一辈子”,这也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缺乏对兄弟友情的崇尚与赞誉,在“兄弟”二字引人膜拜的同时,当然也体现了兄弟情义的缺失,或者说从古代到当代,兄弟友情似乎是最为难得的陌生联系,因为缺失,所以弥足珍贵;因为珍贵,豁出性命也要保护。这似乎也是《扫毒》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想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中国电影评论马春花:《扫毒》三、港片的兄弟情义
《扫毒》这部影片的价值观,用“情义无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对于陈木胜导演,这是一个朴素的传统,对于整个香港电影,这个传统也是为一代又一代导演所传承和致敬的,每个港导心中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兄弟情结,这些电影人将这个古老的命题反复拆分重组,变化出各自心中的模样。
早期吴宇森的电影,已经无比华美地诠释了它。“男人情义是解读吴氏电影的关键,吴宇森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他对‘情义’的理解和追崇。”[2]无论是他早期在香港拍摄的枪战片还是后期在好莱坞塑造的各色人物,如《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中的诠释,都始终关注男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他精心安排男性人物的关系,通过对男性关系中‘义’的界定来表达自己理想中的男性关系模式。在他所拍摄的一系列英雄片中,故事情节冲突的动机便是朋友一方有难,需另一方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正是考验兄弟情义的关键时刻。”[3]尤其是《喋血双雄》,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是其它吴宇森电影所无法超越的:“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4]后期如刘伟强、陈可辛等众多导演对“兄弟情义”更是给予了多元解读。刘伟强的黑帮片注重表现黑社会成员之间的兄弟情义和矛盾纠葛。而陈可辛在《投名状》中就讲述了在极端的环境里,兄弟情经不起利益的诱惑的故事。
结语
对于《扫毒》来说,这种对于过往经典“兄弟”片的敬意,之所以能引起当下影迷的共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大民众过于追求物质,亲情松散,友情难得,在城市不断回归乡村淳朴的同时,人们心中萌生出对于传统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朴实的联系,而“兄弟”情顺理成章成为传统情结的爆发点。
参考文献:
[1]赵卫防.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31.
[2]郑玫.平凡人的英雄梦——论吴宇森电影成熟时期的主题风格[J].艺海,2010(10):81.
[3]刘吉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暴力电影——以吴宇森、昆廷·卡伦蒂诺为例[J].电影评介,2009(24):12.
[4]百度百科. 吴宇森[EB/OL].(2014-06-26)[2014-07-15]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3.htm?fr=aladdin.
【基金项目】电影《扫毒》剧照一、港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时地利成就了香港的飞速发展,而香港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传承并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电影业的发展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以贯之的。”[1]在18、19世纪香港电影发展之初,它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学的爱情主题,其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便是改编自粤剧《庄周蝴蝶梦》,其后的主题无非是对传统故事、小说以及神话的不断挖掘、翻拍,由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也会有圣经故事的再现,但总的看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是香港电影的独特印记。
到了20世纪 80年代以后,以《英雄本色》系列以及《古惑仔》系列等为突出代表的“兄弟”电影便横空出世,由此,香港电影的兄弟主题成就了香港电影不可或缺的独特标志。如《英雄本色》中的周润发,又如《古惑仔》中的郑伊健。《扫毒》的出现,刘青云、张家辉和古天乐的组合,一亮相便让人回味起港片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兄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壮志年代。
二、《扫毒》的兄弟情结
在电影《扫毒》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见主题都一一呈现:忠孝难两全,公私难分明,手足情深难割舍。陈木胜在处理这几种香港电影的古老主题时,在情感处理方面发挥了港片一贯的优势,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在罗兰饰演的张家辉母亲临终病榻前,三人紧紧攥着罗兰的手,听着她说话,送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场戏,相信许多观众当时鼻子就酸了。而在这几大主题中,兄弟之间,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戏份最重,贯穿全片,到本片结尾处的感情戏升华到了极致,三人虽不能再如当初般的对酌畅饮互相数落调侃,但此番兄弟情谊却已深入人心,荡气回肠。
其实,从一开始,电影便刻意强调了三人情深似海的友谊。小屋里,三兄弟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开玩笑。再有,刘青云和张家辉去古天乐的家里,劝他继续做卧底,但是谈话进行到一半便僵持住,张家辉说“誓要去,入刀山嘛”,然后哼唱起《誓要入刀山》这首主题歌,刘青云也一起唱,之后张家辉又拍拍古天乐的肩膀,三人相视而笑。在这里,精心选取的《誓要入刀山》这首老歌,和本片的情义主题再匹配不过,完成了对现代兄弟情义的新诠释。
影片里情同手足的三兄弟,一起踢球,一起成长,一起当警察,再一起扫毒,一起前往金三角。三兄弟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关系左右着影片一路向前发展,不过是假借“扫毒”之名,行“兄弟情深”之实而已。在表现兄弟三人关系时,导演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反转叙事,它超越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在观众以为影片就要结束,三兄弟反目成仇收尾时,电影只是经历了一个节奏性的过门,接下来进行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反转叙事,恢复到“情和义、值千金、上刀山、下火海又何妨”的港片标准节奏,将这场充斥着公义与私情、友情与背叛、矛盾与纠缠的兄弟情讲述得荡气回肠人物形象丰满,兄弟三人一个比一个更富情感深度,扎实的剧本也为《扫毒》肆意张扬兄弟情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兄弟的情感起伏,不再是单线的过山车式的表达,而是双层次的互动,甚至是多层次的沟通,人性之幽微与伟大随着情节变化激荡。
为了讲好兄弟的故事,导演有意弱化常见的警察故事中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标榜。在这部影片里,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人,坏人一定会遭到怎么样的报应,影片追求的就是“兄弟”情义如何去保持,“兄弟”文化如何去传承与发扬。女性角色也是导演为了凸显纯粹的阳刚之气而牺牲的对象。不管是《新少林寺》中的范冰冰,《全城戒备》中的舒淇,女性角色似乎都是男人们展现兄弟情义的装饰,而到了《扫毒》中,袁泉似乎就是一个背景色,在陈木胜那里,似乎只有淡化女性,才能更加凸显兄弟在生命中的极致。
“兄弟”,永远是最温暖的字眼,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父母、甚至爱人,从古时候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到当下的“好基友一辈子”,这也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缺乏对兄弟友情的崇尚与赞誉,在“兄弟”二字引人膜拜的同时,当然也体现了兄弟情义的缺失,或者说从古代到当代,兄弟友情似乎是最为难得的陌生联系,因为缺失,所以弥足珍贵;因为珍贵,豁出性命也要保护。这似乎也是《扫毒》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想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中国电影评论马春花:《扫毒》三、港片的兄弟情义
《扫毒》这部影片的价值观,用“情义无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对于陈木胜导演,这是一个朴素的传统,对于整个香港电影,这个传统也是为一代又一代导演所传承和致敬的,每个港导心中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兄弟情结,这些电影人将这个古老的命题反复拆分重组,变化出各自心中的模样。
早期吴宇森的电影,已经无比华美地诠释了它。“男人情义是解读吴氏电影的关键,吴宇森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他对‘情义’的理解和追崇。”[2]无论是他早期在香港拍摄的枪战片还是后期在好莱坞塑造的各色人物,如《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中的诠释,都始终关注男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他精心安排男性人物的关系,通过对男性关系中‘义’的界定来表达自己理想中的男性关系模式。在他所拍摄的一系列英雄片中,故事情节冲突的动机便是朋友一方有难,需另一方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正是考验兄弟情义的关键时刻。”[3]尤其是《喋血双雄》,此片所创造出的意境是其它吴宇森电影所无法超越的:“无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4]后期如刘伟强、陈可辛等众多导演对“兄弟情义”更是给予了多元解读。刘伟强的黑帮片注重表现黑社会成员之间的兄弟情义和矛盾纠葛。而陈可辛在《投名状》中就讲述了在极端的环境里,兄弟情经不起利益的诱惑的故事。
结语
对于《扫毒》来说,这种对于过往经典“兄弟”片的敬意,之所以能引起当下影迷的共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大民众过于追求物质,亲情松散,友情难得,在城市不断回归乡村淳朴的同时,人们心中萌生出对于传统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朴实的联系,而“兄弟”情顺理成章成为传统情结的爆发点。
参考文献:
[1]赵卫防.香港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扫描[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31.
[2]郑玫.平凡人的英雄梦——论吴宇森电影成熟时期的主题风格[J].艺海,2010(10):81.
[3]刘吉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暴力电影——以吴宇森、昆廷·卡伦蒂诺为例[J].电影评介,2009(24):12.
[4]百度百科. 吴宇森[EB/OL].(2014-06-26)[2014-07-15]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3.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