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骄傲的三十年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光飞快,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外交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外交方面的进步也为改革开放继续发展保驾护航。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世界上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外交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这本书是由李红杰、余万里老师主编,由十一位博士撰写其中各章节。全书给人以严谨、真实的感受,同时列出大量的事实依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读后犹如醍醐灌顶般对中国的外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编这本书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为了记住这一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历史时刻,作为资深外交人士,自然很是关心中国近30年的外交发展和进步。这30年是令人难忘的30年,也是外交史上最精彩的30年,编者从事外交工作也有差不多20个年头,期间亲身经历了许多外交事件,因此想在这个特殊时刻留下点东西,让大家记住这个令人骄傲的外交历程。
  编者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之后,客观地对自己的论述做出了评价,并明确指出有许多地方更待改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机会。编者希望得到界内朋友的指教,愿这本书能作为引子,激起大家的兴趣。我相信他们会如愿以偿,好的东西,只有乐于分享和倾听,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全书是由11位博士以学者的视角、分不同国家和组织对30年的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自该书启动到完成,大部分成果都是这些学者们长期积累和思考之后沉淀的结果。这本书是一个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成果,学者们都是在整理资料和考察分析后才得出的论述,是很有说服性的。本书的研究成果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出发,深刻解析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外交三十年的背景、特点和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同时也建设性地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意义重大。
  全书分为十一章,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先对每一章相关的关系进行历史回顾及分阶段进行整合;随后对该关系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不仅能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同时也能了解这一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乃至于对世界的影响和发展。
  我个人对第一章比较感兴趣,也就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这一方面。中美关系是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197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以“小球转动大球”,使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了正常化。在这30多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美国一直秉承“朋友”的原则,不卑不亢,既缓和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同时又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中美关系的发展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自此,关系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许多方面的限制,中美并没有顺利建交。1973年到1977年中美关系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78年,两国都面临了许多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条件才逐渐成熟起来。一方面,美国极力推行的美苏缓和进程缓慢,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内部支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势力慢慢地占据上风。197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对国家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筹备阶段,中美双方的领导人以大局着想,决定签署中美建交公报,这几乎与改革开放政策同步。在这里,大致可以将中美关系走过的这30多年分为两个大阶段:一、1979-1989年,国际因素框定下的中美关系;二、1989年至今,两国间内部因素框定下的中美关系。在这双重大浪的轮番挑战下,中美关系也起起伏伏地走过了30多年。
  纵观中美关系这30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继而成为阻碍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比如说台湾问题、人权意识形态问题、经贸问题、战略安全上的矛盾等。就台湾问题而言,尽管中美对台湾一直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从没发生过较大的冲突矛盾。自70年代末以来,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两地在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往来和交流,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冷战结束后,问题却持续升温。美国多次表明支持台湾,并与台湾当局有着互动往来,这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根本原则。总之,中美之间的关系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抵抗,许多对华的不公正政策仍会继续实行,毕竟协调与交流也是有限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对双方有利,双方的领导人都会以大局着想。想要使中美能够保持平稳的发展,中国自身必须做出努力和改变,加快经济发展,抓住全球化的好时机,同时改善和优化自身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读完这本书,令我对中国的外交方面了解了很多。搞好外交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必然手段,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与世界融合的必然手段。外交是智慧与力量的较量,是值得大家重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利平主编:《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牛军主编:《中国对外政策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刘晓楠(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登封,现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一、平面构成对当代版画创作的意义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有灵感和激情,还要在作品中融入美的形式。版画创作需要画家在作画前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进行选择和布局,被画家归纳表现的图像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个物体和图像,而是赋予了在画面上不同位置、空间产生的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平面构成在当代版画创作中提供具有视觉张力的造型要素,提供明确的形式美法则,通过形式美去
期刊
摘 要:油画中的笔触不单单是为表现作品主题、内容服务的,油画中的笔触有其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油画的笔触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艺术家正不断赋予油画中笔触新的魅力。我们分析、研究前人油画的笔触经验,是为了传承与发展,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触样式。  关键词:油画笔触;演变;审美分析  现代一些画家为了积极探索独特的油画肌理美感,还在油画颜料中掺杂沙子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宝贵经验,是今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而所谓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真理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实践的品格,又具有理性的品格。中国共产党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
期刊
摘 要:从古典主义油画到现代表现油画,油画材质的运用乃是呈现绘画语言的关键因素。在当代多元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要熟悉和掌握油画材质的特性,必须转变油画材质观念,发展个性,寻找油画材质表现语言的新路子。也正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积极拓展多种表现风格并存的文化空间,从而引发关于油画材料充分发挥优势与表现力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油画;材质;审美;多元化  油画材料带来的是直接的视觉冲击,在我们表现符号
期刊
对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我早有耳闻,前几天,在网上观看一段了视频《心灵的教育》,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录制的一期节目,看了视频以后,才让我真正地对这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面对面的认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工作。  在节目中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朱永新教授说的“孩子在学校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生活”这三个词语我觉得是新教育的核心,也是苏州昆山实
期刊
摘 要:多样化的头衣是凉山彝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研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结构和工艺,对于传承、保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的介绍了凉山彝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所佩戴头衣的特点,深入探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特征及结构原理、制作工艺,以及其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脑纸样绘图。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一定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凉山彝族;头衣;特征;结构  一、导言  多
期刊
摘 要: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在《现代中国小说十讲》自序中提出了“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说法,认为历史发展一直以除魅为主轴,却除之不尽;而文学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历史的任务,展现出历史真实。本文即从此书出发,浅谈对文学与历史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历史;除魅;文学  我们今天所知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往往并没有很多权威的原始记录作为根据,有的只是出于后人的综合甚至推测。特别是早期的历史,这些历
期刊
铜版画是版画中最较流行的版种,它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铜版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版画以其独特的操控表现在版画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让人受到关注。版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同时也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铜版画正以自己特殊的魅力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语言。我认为版画是一种最单纯、明快、强烈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我对铜版画中“点线面”的理解  一般来说一幅版画在组织画面
期刊
摘 要:《哭泣的圆明园》是本学期的选读课文,在一次北京之行中特别走上这样一段寻访之路,沿着圆明园历史的足迹,在现实的沉重里碰触我们渐行渐远的灵魂,体味圆明园废墟的文物价值。  关键词:寻访;圆明园;废墟;价值  《哭泣的圆明园》是本学期的选读课文,在跟同学们教授的过程上,我的心一阵紧过一阵,一阵痛过一阵。面对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沉重,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保持残垣断壁,把它作为一个绝无仅有的爱
期刊
摘 要:《诗·小雅》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道理也适用于不同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正如人总是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存在,“认识你自己”其实就是在与他者的相互关系中审视自身并完善自身一样,文化亦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该文化中的人,以何种姿态出现在其他文化的视野中,被其他文化解读或者“塑造”成为何种样子,是一件令人感到饶有兴味的事情,也从来都是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主题。正因如此,陈丛兰教授的《西方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