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ver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但是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即使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安排在清香四溢、明媚如画的荷花淀里进行),而是通过水乡芦花飘飞、荷花飘香的多彩的唯美画面,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性格和心理,展现出一幅清秀美丽的画卷。作者没有花大笔墨描写战争,而是用安静恬美代替枪炮轰鸣,用荷花清香代替硝烟弥漫,旨在表现人性的纯美,品德的高尚。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小说一开头就让读者进入到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里:明月升起来,淀里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月光下一面编着芦苇席一面在等着丈夫归来的水生嫂,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送来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仙境一般的景,仙女一般的人,还有清风送来的阵阵荷香,这些描写展示了荷花淀特有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种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创造了一种自然美与人物美相结合的境界,也表达了作者对水乡景物和水乡人民的一片深情。作者正是用他那芙蓉出水般的清丽笔调,使《荷花淀》里的少妇形象给人一种质朴、自然、健康之美。
  作品中这种诗画一般的意境美是由作者的写作基调决定的。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是白洋淀地区军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乐观的抗战精神;另一方面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水乡的女人们那种美好而崇高的情操,而柔情似水的女人们与诗画一般的水乡环境融为一体,是表现意境美的最恰当不过的手法了。
  诗画一般的环境,造就了人物美好的性格。水乡的女人们,无论是对家乡的爱,还是对丈夫的爱,都充满了柔情。作者用笔之细腻传神,更增添了人物的美感。如在“话别”一场里,当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足以让读者透视到人物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活动。她手指的“震动”其实正是其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未来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突,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她必须坚强。一个外柔内刚、深明大义的深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在“探夫遇敌”一场中,四个青年妇女,她们相约探夫,一路上无忧无虑,说说笑笑,给战争的环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乐观的气氛。特别是她们相聚在水生家里,与水生嫂商量去探亲,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孙犁自己说:“我喜爱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笔情写到她们。”(注:孙犁《文集自序》)
  小说中,作者始终把人物的感情与周围的环境融在一起,使文中情景相生,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文中所有景物,都是作品中人物眼里所见的白洋淀景物,在水生、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是这样的美,他们能不爱家乡吗?这样美的家乡,岂容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保卫家乡,赶走鬼子,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这样的残酷战争他们并不觉得可怕,他们随时随地都感受到家乡的美、生活的美,都充满一定要胜利、必定能胜利的信念。作品中的景物,无不充满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种景中含情、情中生景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所以“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必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坚强战士。
  作者笔下的《荷花淀》,让我们看到了水乡特有的风景:明月、白席、薄雾、清风、银色的湖水、碧绿的稻秧、乳白色的菱角、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而美丽。而生活在这一片水土上的人们更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乐观、豁达,他们爱憎分明,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亲人充满了挚爱,这种爱使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憎恨。文中简洁明快的语言、清丽浓郁的地域风景、健康乐观的人格精神、真挚炽烈的人物感情,交织在一起,就自然地呈现出了本文这种诗画一般的意境美。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这些都是这篇小说的特色。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这是孙犁的小说尤其是他的短篇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大家知道,高考必考说明文。而要考说明文,无论命题者考三个还是四个选择题,那最后一个选择题一定是推断性选择题。要么是“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要么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不管怎么要求,这个题目在说明文题目中是比较难做的题目,也是考生感到最头疼的题目,当然也就常常选错,造成丢分,实在可惜。针对这个实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
王安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小说代表作有《雨,沙沙沙》、《小鲍庄》、《荒山之恋》、《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先后获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    问者:王安忆老师,您曾在纽约大学东亚系作过一次题为《虚构与非虚构》的演讲,在演讲中,您特别强调了虚构对于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今天,我想请您对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谈谈虚构与
故乡小村,是高山,多石头。村四周,为明晃晃的岩石,刀切似的,直上直下,天衣无缝,村就像一个巨大的石桶。坐桶中,看天。特别小,简单。一小一简单,云和鸟就飞得特别快,眨眼功夫,从这头到那头了。当然,会有云和鸟接着飞。小村不会太寂寞。桶底呢,也是石头的世界。路边,田头,到处都是。大的如马、如牛,如猪,小的如羊,如兔,如鸡,如地上一切有形事物,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地上多石,地下也多石。挖地不到三尺,便碰着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个‘理’字。”这句话道出炼字的两个层次:一是要“妥”“确”,即正确合理、得体恰当;二是要“新”“奇”,即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下面以诗词改字的实例,说明诗词炼字的妙处。    一、巧改一字,切合题意   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喜欢和诗人郑谷酬唱吟咏。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这
在杜甫《登高》诗歌欣赏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妙语连珠,让我大开眼界,心生自豪。学生“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心知其美其稚其趣却难以言状,只能于心领神会中深深领略诗的奇美富丽。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诗的想象、意境中轻灵自如的跳跃着,或于通幽曲径中赫然发出“禅房花木深”的感喟,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欣喜。事后,我常想,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一)在语文教学
农业银行601288  从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来看,年末不良贷款率1.59%,环比下降1bp,基本持平;年末关注率2.74%,较年中下降36bps;逾期率1.70%,较年中下降13bps;不良/逾期90天以上贷款154%,较年中上升16个百分点;下半年不良生成率0.85%,同比上升23bps。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了不良确认和处置力度(也因此导致了资产减值损失/平均资产的上升),资产
语文全方位体现人格。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体现个性的学科,它所充满的都是一个个个体(别体或自体)的独特体验。它通过个性体验认知并展现世界最丰富的个别性,虽然它也能够认知共性;因此,语文最具有独体性。这是“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的根本原因。所谓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尊重独体性。就是尊重语文的自我品味、个体体验、独体表达,突出以语言文字为起点,同时又以语言文字为落脚点。这一点极有利于学生学好语
从《论语》的对话教学到当今的问题教学模式,从过去的满堂知识灌输到现今的师生问题共同探究,我们喜悦地看到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老师坚决摒弃“满堂灌”,积极实践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师生集体探究共同设置的问题串,让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从始至终,张弛有度,高效多益,充分体现主导性;还可以让老师做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做老师,仔细讲给老师听,保证主体性。学生的主人意识
1,摘橘子的母亲    秋风在橘园里穿行,  忙碌着丈量树与树的距离。  摘橘子的母亲,  把一个个黄橙橙的笑容装进背篓。  橘园很宁静,  天很高。  阳光很灿烂。  橘子们很惬意地享受着母亲的爱抚。  橘子熟了,  像母亲一个个长大的儿女。  母亲很高兴,  她兴奋地在橘树上演奏,  节拍很欢快,  动作很艺术,  皱脸上洋溢着秋收的满足。  一个个橘子进入母亲的视线,  滚落在母亲的怀里, 
《阿Q正传》这篇小说,约二万五千字。一般安排六个课时教完,主要落实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阿Q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品味小说表面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了教好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避免泛泛而读,我就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提问设计。  1.第一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