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神圣使命。如何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结合本人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科学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科学教学情境,不失时机地利用丰富的、学生熟知的科学知识、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是……》时,学生对科学有一种神秘感,认为那都是科学家们的事,高不可攀。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顾虑呢?我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以故事“鲁班发明锯子”入手,把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举了小孩吹泡泡的例子,吹泡泡每个人都玩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那么你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得到启示: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又如在教《固体和液体》中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把各种材料混杂地摆在实验桌上,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和组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对新知识的认识。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学生自己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种植等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学生自己创造设想、积极探索的创新氛围。
二、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是迸发创造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某些固定框架,不拘泥于课本中某些现成的结论,要敢于大胆质疑,破旧立新,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以“疑”为撞击点,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动物、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可是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鸡蛋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呢?我立即对这个同学进行肯定,结果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疑问:果实(苹果、梨……)、根类(萝卜、土豆……)、种子(玉米、小麦……)以及恐龙化石等,它们是不是有生命的呢?怎样判断呢?等等,一系列问题脱颖而出,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在教《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铁钉是导体,橡皮是绝缘体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学生问:还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这时,我不作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泡沫块、回形针、小刀、碳棒等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接在电路中进行实验,自己通过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人人参与,兴趣高昂。
三、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在科学课程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假设”,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在教《水的变化》中的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我没有先做模拟实验,而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自己去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又如在讲授《简单电路》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大胆的设计出让两个以上灯泡都亮起来的电路,看谁的想法最独特。这一内容诱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开拓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创新灵感。
四、教给探究方法,掌握创新技能。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一些科学事实、定理定律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参与研究科学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热衷于科学探索活动之中。例如《观察和测量》这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学会观察是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法。又如通过《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内容,以“空气”为主线,假设“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掌握综合探究技能——假设、搜集证据、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五、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创新空间。
课堂是有限的,而探究是无限的。教师不把学生当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多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以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能在科学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使人人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讲《不同的声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或小组合作做一件小乐器,学生兴趣高昂,做出了许多好看的小乐器。接着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比赛,比较哪个小组的乐器演奏的乐曲好听,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乐器更动听,通过评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从而学到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善于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开发学生的思维,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科学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科学教学情境,不失时机地利用丰富的、学生熟知的科学知识、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是……》时,学生对科学有一种神秘感,认为那都是科学家们的事,高不可攀。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顾虑呢?我创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以故事“鲁班发明锯子”入手,把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举了小孩吹泡泡的例子,吹泡泡每个人都玩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那么你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得到启示: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又如在教《固体和液体》中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把各种材料混杂地摆在实验桌上,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和组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对新知识的认识。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学生自己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种植等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学生自己创造设想、积极探索的创新氛围。
二、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是迸发创造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某些固定框架,不拘泥于课本中某些现成的结论,要敢于大胆质疑,破旧立新,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以“疑”为撞击点,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动物、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可是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鸡蛋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呢?我立即对这个同学进行肯定,结果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疑问:果实(苹果、梨……)、根类(萝卜、土豆……)、种子(玉米、小麦……)以及恐龙化石等,它们是不是有生命的呢?怎样判断呢?等等,一系列问题脱颖而出,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在教《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铁钉是导体,橡皮是绝缘体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学生问:还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这时,我不作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泡沫块、回形针、小刀、碳棒等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接在电路中进行实验,自己通过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人人参与,兴趣高昂。
三、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在科学课程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假设”,关注学生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在教《水的变化》中的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我没有先做模拟实验,而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自己去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又如在讲授《简单电路》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大胆的设计出让两个以上灯泡都亮起来的电路,看谁的想法最独特。这一内容诱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开拓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创新灵感。
四、教给探究方法,掌握创新技能。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一些科学事实、定理定律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参与研究科学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热衷于科学探索活动之中。例如《观察和测量》这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学会观察是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法。又如通过《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内容,以“空气”为主线,假设“水里面有空气吗?”“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掌握综合探究技能——假设、搜集证据、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五、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创新空间。
课堂是有限的,而探究是无限的。教师不把学生当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多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以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能在科学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使人人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讲《不同的声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或小组合作做一件小乐器,学生兴趣高昂,做出了许多好看的小乐器。接着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比赛,比较哪个小组的乐器演奏的乐曲好听,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乐器更动听,通过评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从而学到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善于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开发学生的思维,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