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叙文阅读训练有效性的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qu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复习中,记叙文阅读是重中之重,然而,针对记叙文阅读的考前训练通常费时又成效不明显,令很多老师感到头疼。
  无论是在平时练习还是中考总复习中,现代文阅读都是重中之重。在一张考卷中,课外阅读的比重往往占到了四分之一,而记叙文阅读则是每次考试必定出现的题目。通过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考题,并在训练后进行讲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备考方式。据笔者统计,学生在中考前做的课外阅读练习试卷至少有100套。然而,大量的阅读和训练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平时的单元测试还是中考,学生的记叙文阅读得分率都是最低的。记叙文阅读考前训练费时但成效不明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找出相关原因,并提出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训练效率的方法。
  一、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偏差
  1.忽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
  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先浏览题目,然后根据自己对题目的印象,在文章中快速地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样省时省力。有些老师也把这一方法作为“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的诀窍”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根据题目来找答案,无论做了多少套训练题,学生都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缺少自身最真实的阅读体验和经验积累,必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记叙文是记叙人的经历或事物的经过,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文章体裁。为了表现主题,记叙文对人和事的叙述是有重点的,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剪裁。也就是说,一篇记叙文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对其的领悟需要对文章进行完整的阅读。
  比如,在《故乡的野菜 》一文的阅读训练中便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故乡于他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他的用意是什么?笔者班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题目的要求看完第一段便回答,结果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第一段话,我们很可能认为第二问写出了“作者的用意是表达自己对故乡没有感情,无论哪里的野菜都好吃,说明作者吃过很多野菜”。这其实是误读。实际上通读全文便会发现,其实作者在字里行间浸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的情感,在作者的脚步渐行渐远之后,反而愈加强烈。可见,根据题目找答案,往往并不准确。
  实际上,文章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过程。文章围绕一个中心,一段一段地展开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许多考题都是针对整篇文章设计的,仅凭文中的一两句话下结论,就会失分。
  2.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并且思考题目,是答题的关键步骤。然而,作为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语文试题的表述比较直白,甚至很多题目因为做得多了,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考生很容易以为无需认真读题,或是不去深刻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指向。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并不是被动接受的。阅读者的自身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感情和审美经验等,都会参与其中,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这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阐释的前结构”。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学生容易根据自己主观的情感价值取向去判断题目的实际指向。比如《外祖父的白胡须》一文中,在看完戏回家的路上,“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要求学生体会这段描写的好处。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阅读本文时,学生对少见的“白胡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感,所以在答题时,容易忽视其他语言,只注意到 “与前文的白胡须相呼应”等,并没有答到要点上。实际上,单从文字上来看,这道题目就有非常深刻的指向:在雪地上,本该是清冷的白色,而这里却是暖暖的灯笼的粉红色。看见这种言语上的刻意对比,学生就应该领悟到,这是作者在那一瞬间喷涌出的情感造成的,再结合文章,就明白是外祖父的善良打动、温暖了作者的心。
  由此,如果没有真正理解题意,不知道该答什么、不该答什么,就不能从题中审读出指向性信息,难免会想当然地误解题干的意思,使回答产生偏差。
  二、读懂作者本意,是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最有效方法
  在弄清了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后,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记叙文阅读呢?
  前面说过,学生应该进入文本整体阅读,所以,读懂文章是阅读最重要的一步。现在的中考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对作者所表现出的间接情感的理解,对于自身很难有这些真实体验的学生来说,细细地品味才能找到情感的切入点。然而,在语文中考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留给学生做阅读题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裕,那么,怎样才能快速读懂作品呢?
  1.重点阅读关键句
  (1)吃透首尾
  一般而言,作者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点明话题,或为全文留下伏笔。而结尾也往往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所以,读透文章的首尾,对于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很重要的。
  (2)注意文章的过渡句和前后呼应句
  过渡句承担着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任务,而呼应句则很可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以强调文章的某一部分。一旦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就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
  (3)捕捉文中的关联词和重要语句
  这主要包括:①文章中的某些关联词。可以清晰地揭示作者的思维过程,如“一……就……”“起先……然而……”;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它们可以揭示文章的具体写作对象、人物活动背景、时空关系以及作者的立场观点等;③概括、总结性的语句。它们往往点明段落大意,是作者观点的直接表白。
  2.培养学生的间接情感体验
  鉴赏文章的过程,其实是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眼中的世界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的问题都是他们所害怕的,也就是说,必须理解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才能够正确解答的题目。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间接情感体验呢?   (1)创设情节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另一个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辞表达的,有的却难以表达,只能意会。
  也正是因为难以言说,所以在记叙文阅读中,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象。这是因为,体验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进入主体的潜意识,将原本蛰伏于心里的和作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唤醒。也就是说,通过创设情节进行想象,可以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如甘玲珑的《手帕》一文,应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的,但是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偏差,原因何在?就是学生没有对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文中写道,母亲面对为“我”10岁生日特意定制的手帕,充满慈爱的目光。而“我”对儿时的往事都不记得了。母亲虽然总是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却对女儿的点滴往事印象清晰。看完这一段,许多学生有所感触,在答题时多是谈母爱的伟大。而这样的回答并不完整,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设一个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想想一个为人儿女之人,能看懂母亲慈爱的眼光,能发出“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的收藏过往”这种感慨,必然是对自己不能回报母爱,甚至记不得母亲为自己所做一切的愧疚,而这也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所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根据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是解题的必要步骤。
  (2)设身处地
  做记叙文阅读题,要求考生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信息。学生要“读”出来的,不是学生的看法,而是作者的看法。所以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比如莫泊桑的《小酒桶》,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当获知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了?”这题的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不太理想。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于希克老板的厌恶,所以答案的第一点“希科老板知道老婆婆上当了,开始酗酒,因此很快就会死去”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第二点“知道老婆婆要死了,为了表明自己和她的死没有关系”却很少有学生能答出来。这正是因为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问题,没有将自己置于希科老板的角色来换位思考,对一个做坏事的人的那种担惊受怕、急于撇清关系的心态缺乏体会。由此,记叙文这种在事件中寄予作者情感的文字,最需要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的立场去体会。
  三、读懂文章之后还应该摒弃惯性思维
  在读懂文章之后,还应该摒弃惯性思维,才能提高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惯性思维,其实就是考生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它能够帮助考生提高临场解题的效率。然而,在遇到新颖的题目时,这样的招数往往不灵验。比如阅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要求学生阅读后分析:为什么作者在介绍三种野菜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经验中,文章后面布置的这类题往往和文章的中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生易把答案往“作者对野菜的热爱,对故乡的怀念”上靠。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道简简单单的考查学生语言技巧的题目,答案也仅仅是“这样写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所以说,在做题目时,要摒弃惯性思维。
  综上所述,记叙文阅读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审题技巧、对间接情感体验的领悟能力、解题技法等。教师在也必须“真正走进文本”,抛弃以往的惯性思维,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题,学会做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4月18日20:00,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合作的全新文化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节目通过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观众传递成语之美,展现中国传统的
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商业采伐、非法盗伐、农业活动和人类栖息地扩张等
货物净出口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核算内容,也是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按不变价计算的货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
金融论坛是“中国-亚欧博览会”主论坛体系下的品牌论坛,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国际化论坛(部长级),迄今已举办两届,即:2011年9月“金融合作论坛”、2013年9月“金融发展与合
随着空间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其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具有获取数据速度快、精度高、数据处理快等一系列优点,集GPS、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能适
2002年,Miguel为了给小儿子准备生日礼物去了一趟宠物店。在那里,他一眼就相中了Capitan。  Capitan拥有乌黑的毛发和大大的眼睛,跑起来一扭一扭的,可爱极了。Miguel当即决定,要给Capitan一个家,给它最好的爱。  Miguel对Capitan有多好呢?他所有的空闲时间,几乎都花在了Capitan身上:白天带狗狗出去散步,在洒满阳光的乡间小路上狂奔;和Capitan分享食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更广博的知识、更好的施教能力,才能在教学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将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师施教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  语文教学是向学生传播人文知识、让他们接受优良的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自身知识贫乏
林地作为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内蒙古大青山林地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林地景观格局分析对其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来,我会在中国科协和农业部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活动280项,其中学术交流活动82项,科普活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