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农尝百草,开辟了中医科学,流传千年;医圣张仲景,写下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中医奉为圭臬;药王孙思邈,完成的《千金方》,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治疗依据;李时珍费时30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薪火相传,却在近现代被西医“边缘化”,面临不被信任,甚至是“伪科学”的窘境。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一部讲述中草药的纪录片近日却逆势走红。
这部名为《本草中国》的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发掘拍摄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它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及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传承人”为灵魂展开,拍摄者走遍神州大地,探寻道地药材,用镜头记录代代相传的中药炮制工艺,挖掘国人与中医药之间蕴藏的淳朴故事,为世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医药的窗口。
·传承 ·
《本草中国》总制片人韩芸用“完成一场生生不息的寻觅之旅”来讲述这次难忘的拍摄。她说,制作《本草中国》的初衷简单而纯粹,仅想为日趋式微的中医药文化留下影像的记忆并引发大众对中医药的兴趣。“中医药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在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我们有责任将还健在的身怀绝技的老药工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这些还在行业里的年逾古稀的老药工进行保护性的挖掘和拍摄。”
评论:在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制作团队这一场“生生不息的寻觅之旅”一举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動生命的奥义”。
·体验 ·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从广东化橘红到东北野山参,从西藏红景天到崇明藏红花,从新疆红花到内蒙古甘草,拍摄者探寻隐没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中的中药人与本草的动人故事。《本草中国》纪录片跻身卫视的黄金时段,首播收视率达0.83%,成了电视荧屏的一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制作团队努力的付出。为了紧随本草的生长节奏,为了还原每一味药材的真实成长,也为了将个体纪录与群体描述完美融合,总导演干超带领团队耗时两年,足迹遍布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做足田野调查。摄制组成员们除在实践中见识领悟各种药材的性味、功效外,也切切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当地中药人的生活。
手记:天南海北,只为还原本草真实性;五湖四海,是拍摄者对人与本草故事的执着。《本草中国》能收视傲人,是制作团队背负责任、独具匠心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时间的辩证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与时间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万物皆与时发酵、沉淀,其后绽放。
01.赶时间·红花的赶摘
夏至之日,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上人头攒动。他们头顶烈日,风餐露宿,全是为了等待一场花开——红花花开。采摘红花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得早了,花还未成熟;采得晚了,花容憔悴。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个个眼疾手快。
02.等时间·红曲的诞生
红曲的原材料是籼米,把米淘完后浸泡上一整晚,第二天开始蒸饭。饭要蒸得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得太久,饭团黏软,又可能感染杂菌。当大米煮成米饭后,将之一层层曝晒在阳光下,然后加入红曲菌,最后便任由其忍受风吹雨打。等到浓烈的酸味扑面而来时,将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热量上升,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历经了漫长的发酵时间,米饭终于在晾晒后脱胎换骨,神奇的红曲便诞生了。
思辨:制药的赶时间与等时间,遵循的都是植物生长的特性。在这“一等一赶”中,彰显的是制药的天道。
关键词:双面的转化
“毒与解毒”,本草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着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
附子的向死求生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但经炮制后,附子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在露天的土地上搭一个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经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后的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用文火不急不缓地烧着,经过一天一夜,糠尽灰冷后,取出附子。取出的附子在敲击时若传出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要经过一天的晾晒后,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被连续蒸十四个小时,才从毒药变成良药。
思辨: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这是自然的产物,而毒药转化为良药,则是人类智慧与执着的结晶。
关键词:配伍之情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相离也。”杜仲与牛膝的配伍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
杜仲与牛膝的相遇
早在两千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是名贵的滋补药材。入药的牛膝,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中医里有一句俗语:“无牛膝,不过膝。”这说的是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中医治病讲究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因此主产河南焦作的牛膝常与主产张家界的杜仲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思辨:分无害,合则赢。没有牛膝的杜仲,只能主补肾;没有杜仲的牛膝,对腿疾治标不治本。杜仲与牛膝的相遇,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守住根脉
文明存续,在于留下根脉,守住灵魂。
红景天之战
红景天,稀有的野生本草,生长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有抗氧化、缓解缺氧的作用,人服用后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近年来,它却因为价值高、用量重等,遭到人们掠夺式的采挖,现已逐渐走向濒临灭绝的边缘。
思辨: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带来的恶果靠人的努力无法弥补,正如红景天的稀缺,人力无法弥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遏制自己的贪念与掠夺欲,要知道,自然可以是慈母,也会是屠夫。 在新鲜绿油油的空荡镜头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制药采药的人让观众感觉到了他们孤独而悲壮的坚持。纪录片里的每一个主角,他们的眼神,都有种专注和眷恋。
心怀敬畏
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能再找到一棵野山参,是60岁长白山寻参人崔长安的愿望。寻野山参艰险,常需三五人同行。“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是崔长安家代代传承的家训。拜山、禁言、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找到的山参籽必须埋回土里……崔长安在上山找野山参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仪式感。
启示录:“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心怀敬畏,是寻参人与本草相处的一种境界。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不是无止境的,人类唯有心存敬畏,取之有度,及时回馈,才可谈平衡与发展。
传递温情
“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阿胶道地产地的却是阿井水。取至阴东阿水,炼纯黑乌驴皮,上等阿胶的精妙就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九天九夜的熬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炼胶、晾胶、翻胶、擦胶……每一个细节都耗费着人的心神。
启示录: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传递温情,精湛手艺,守望药魂,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
专注一生
她是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长寿药厂”——416年中药老店陈李济的传人。陈李济以陈皮闻名。陈皮以陈者为贵,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李济的镇馆之宝便是百年陈皮。陈李济有些陈皮已经晒了十几年,新的旧的年年翻晒,连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讲究。陈李济第11代后人陈永涓的家人旅居国外,她自己则留下来打理400多年的老店。她说:“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的一生,作为后人,我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
启示录:陈李济陈皮的秘方,是时间,而陈永涓和她的前辈们,是时间最忠诚的捍卫者。
孤独坚守
为了采集珍珠,广西“珠民”吴辉进需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孤独。每到海水退潮时,他就要出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想象船舱的简陋:电力匮乏,时常在大海上伸手不见五指;淡水紧缺,做飯成了奢望,面条是唯一的口粮……“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点虚度年华,但是,对我们‘珠民’来说,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吴辉进说。
启示录:孤独的守望,艰苦的守候,广西的“珠民”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身体力行地撰写“用一世,执一事”的不朽传奇。
这部名为《本草中国》的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发掘拍摄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它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及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传承人”为灵魂展开,拍摄者走遍神州大地,探寻道地药材,用镜头记录代代相传的中药炮制工艺,挖掘国人与中医药之间蕴藏的淳朴故事,为世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医药的窗口。
·传承 ·
《本草中国》总制片人韩芸用“完成一场生生不息的寻觅之旅”来讲述这次难忘的拍摄。她说,制作《本草中国》的初衷简单而纯粹,仅想为日趋式微的中医药文化留下影像的记忆并引发大众对中医药的兴趣。“中医药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在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我们有责任将还健在的身怀绝技的老药工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这些还在行业里的年逾古稀的老药工进行保护性的挖掘和拍摄。”
评论:在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制作团队这一场“生生不息的寻觅之旅”一举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動生命的奥义”。
·体验 ·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从广东化橘红到东北野山参,从西藏红景天到崇明藏红花,从新疆红花到内蒙古甘草,拍摄者探寻隐没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中的中药人与本草的动人故事。《本草中国》纪录片跻身卫视的黄金时段,首播收视率达0.83%,成了电视荧屏的一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制作团队努力的付出。为了紧随本草的生长节奏,为了还原每一味药材的真实成长,也为了将个体纪录与群体描述完美融合,总导演干超带领团队耗时两年,足迹遍布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做足田野调查。摄制组成员们除在实践中见识领悟各种药材的性味、功效外,也切切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当地中药人的生活。
手记:天南海北,只为还原本草真实性;五湖四海,是拍摄者对人与本草故事的执着。《本草中国》能收视傲人,是制作团队背负责任、独具匠心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时间的辩证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与时间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万物皆与时发酵、沉淀,其后绽放。
01.赶时间·红花的赶摘
夏至之日,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上人头攒动。他们头顶烈日,风餐露宿,全是为了等待一场花开——红花花开。采摘红花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得早了,花还未成熟;采得晚了,花容憔悴。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个个眼疾手快。
02.等时间·红曲的诞生
红曲的原材料是籼米,把米淘完后浸泡上一整晚,第二天开始蒸饭。饭要蒸得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得太久,饭团黏软,又可能感染杂菌。当大米煮成米饭后,将之一层层曝晒在阳光下,然后加入红曲菌,最后便任由其忍受风吹雨打。等到浓烈的酸味扑面而来时,将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热量上升,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历经了漫长的发酵时间,米饭终于在晾晒后脱胎换骨,神奇的红曲便诞生了。
思辨:制药的赶时间与等时间,遵循的都是植物生长的特性。在这“一等一赶”中,彰显的是制药的天道。
关键词:双面的转化
“毒与解毒”,本草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着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
附子的向死求生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但经炮制后,附子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在露天的土地上搭一个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经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后的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谷糠,以稻草引燃谷糠,用文火不急不缓地烧着,经过一天一夜,糠尽灰冷后,取出附子。取出的附子在敲击时若传出声响,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然而,这还不够,从火堆中取出的附子,要经过一天的晾晒后,入木甑内,隔水坐锅,被连续蒸十四个小时,才从毒药变成良药。
思辨: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这是自然的产物,而毒药转化为良药,则是人类智慧与执着的结晶。
关键词:配伍之情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李时珍形容:“相须者,同类不可相离也。”杜仲与牛膝的配伍就是典型的相须案例。
杜仲与牛膝的相遇
早在两千多年前,杜仲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是名贵的滋补药材。入药的牛膝,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与杜仲类似,牛膝也有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中医里有一句俗语:“无牛膝,不过膝。”这说的是牛膝对治疗膝盖以下腿部疾病,疗效甚佳。中医治病讲究追踪溯源,腿疾多与肾主骨有关,因此主产河南焦作的牛膝常与主产张家界的杜仲配伍,杜仲主补肾,牛膝壮筋骨,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思辨:分无害,合则赢。没有牛膝的杜仲,只能主补肾;没有杜仲的牛膝,对腿疾治标不治本。杜仲与牛膝的相遇,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守住根脉
文明存续,在于留下根脉,守住灵魂。
红景天之战
红景天,稀有的野生本草,生长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有抗氧化、缓解缺氧的作用,人服用后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近年来,它却因为价值高、用量重等,遭到人们掠夺式的采挖,现已逐渐走向濒临灭绝的边缘。
思辨: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带来的恶果靠人的努力无法弥补,正如红景天的稀缺,人力无法弥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遏制自己的贪念与掠夺欲,要知道,自然可以是慈母,也会是屠夫。 在新鲜绿油油的空荡镜头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制药采药的人让观众感觉到了他们孤独而悲壮的坚持。纪录片里的每一个主角,他们的眼神,都有种专注和眷恋。
心怀敬畏
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能再找到一棵野山参,是60岁长白山寻参人崔长安的愿望。寻野山参艰险,常需三五人同行。“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是崔长安家代代传承的家训。拜山、禁言、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找到的山参籽必须埋回土里……崔长安在上山找野山参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仪式感。
启示录:“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心怀敬畏,是寻参人与本草相处的一种境界。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不是无止境的,人类唯有心存敬畏,取之有度,及时回馈,才可谈平衡与发展。
传递温情
“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阿胶道地产地的却是阿井水。取至阴东阿水,炼纯黑乌驴皮,上等阿胶的精妙就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1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九天九夜的熬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炼胶、晾胶、翻胶、擦胶……每一个细节都耗费着人的心神。
启示录: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传递温情,精湛手艺,守望药魂,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
专注一生
她是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长寿药厂”——416年中药老店陈李济的传人。陈李济以陈皮闻名。陈皮以陈者为贵,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李济的镇馆之宝便是百年陈皮。陈李济有些陈皮已经晒了十几年,新的旧的年年翻晒,连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讲究。陈李济第11代后人陈永涓的家人旅居国外,她自己则留下来打理400多年的老店。她说:“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的一生,作为后人,我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
启示录:陈李济陈皮的秘方,是时间,而陈永涓和她的前辈们,是时间最忠诚的捍卫者。
孤独坚守
为了采集珍珠,广西“珠民”吴辉进需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孤独。每到海水退潮时,他就要出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想象船舱的简陋:电力匮乏,时常在大海上伸手不见五指;淡水紧缺,做飯成了奢望,面条是唯一的口粮……“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点虚度年华,但是,对我们‘珠民’来说,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吴辉进说。
启示录:孤独的守望,艰苦的守候,广西的“珠民”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身体力行地撰写“用一世,执一事”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