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学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学习。
  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粹客观性的;一是主观性的。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生理的自然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连一般的所谓学者,真正在思考的,为数也少得可怜。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說是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本来人类的头脑就有着个别的差异,有的人喜爱读书,有的人迷于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离,使得这原有的差异越发扩大起来。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一味死读的关系。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严格说来,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他来指示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就是说,唯有能自由而正当思索的人,才可发现精神上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思想源流的停滞,连最好的头脑也经常有此现象。不如此,而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这类人正如一些不得要领的学画者,成天看囿于枯槁的植物标本,或铜版雕刻的风景,而把大自然的景物置于脑后一样。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它的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自己思索的人,他的意见以后可能被举为权威的例证。这时候的“权威”和一般书籍哲学家所据以为“权威”的情形不同。前者的意见和他自身有着强而有力的连接;后者不过是搜集、整理、归纳别人的意见。它就好像是用些不知名的材料所做成的自动木偶一样,而前者与之相比,则是个活脱脱的生人,因为它是从外界在“思考之心”中植下胚胎,经过受胎、妊娠、分娩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
  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从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可以和狄更斯打交道了,我们现在可以拥抱狄更斯了,我们现在可以惬意地沉湎在狄更斯的光照中了。讨论简·奥斯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起精神,走到客厅中太太小姐们的身边去。而谈论狄更斯时,我们仍坐在桌边,喝着茶色的葡萄酒。我们不得不找一条通向奥斯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小径。我以为我们也确实找到了路,对她那些纤巧的花样,对那些卧在棉花垫中的细瓷易碎品,我们的确感到有点意思。但那不是油然而生的兴趣。 
期刊
乡间野外,有些植物虽然普通,人们却对它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与尊重,比如艾蒿。  艾蒿又称萧茅、蓬蒿,民间俗称香艾,是一种天然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还要在门楣上插一束新鲜的艾蒿,祈求辟邪祛灾,保佑平安。如同无形的接力,这一古老的习俗传承至今。  艾蒿的强大生命力似乎与生俱来,即便是在最偏僻的角落处,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蓬蓬勃勃,长成一片。成熟的艾蒿一般能长到半
期刊
北斗定位导航: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全球范围内优于10米,在亚太地区优于5米。精密单点定位是北斗的特色高精度服务,目前可以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服务。目前,北斗高精度及北斗輔助快速定位用户已突破5亿。  北斗授时:在全球范围内,北斗系统的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在亚太地区,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测量误差,就会导致定位误差300米。国家授时中心副主
期刊
此前有学者曾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发现过与颜色有关的昆虫纳米结构,但一亿年前的昆虫是否已经演化出结构色一直成谜。  从孔雀羽毛的艳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极熊的白色伪装,动物王国里,生龙活虎的动物们用各种体色,掩饰各种“心机”。  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的生物,展现了极其丰富的颜色。它们的颜色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具有金属光泽的甲虫壳、蝴蝶或飞蛾闪闪发光的鳞片,都是典
期刊
周末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渡荆门送别》,我的思绪立即飞回故乡——湖北宜昌荆门山。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诗人从远游写起,接着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再以思念故乡作结,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手法,把进入楚地以来长江两岸如画的风景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人们对荆门的幽思: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好一个“
期刊
生活里,我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山一程、水一程,有时候走着走着,顿觉一生一事无成,便开始抱怨自己碌碌无为。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01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他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舉,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道把黄公望也抓了。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
期刊
走进瓦岗寨村村委会大院内,可以看到农家书屋门口挂着“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工程”“新农村书屋”牌子。书屋内干净整洁,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图书,上面贴有“人物传记”“文学艺术”“农业科技”“养生保健”“儿童文学”等字样的标签,方便读者借阅时查找。  蒋金明和刘广善两位老人正在值班。当天9时开门后,他们先把屋内的卫生打扫干净,把笔和图书借阅登记册放好。  一会儿,瓦岗寨乡第一初级中学学生刘硕阳来借
期刊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
期刊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到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不间断,三是记载详密。环顾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这样重视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為完备的国家,那些不断出土的地下文物,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次新的历史发现。比如山西“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出土了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地、规模庞大的车马坑和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诸侯丧葬制度、晋国公墓制度、晋侯世系沿革,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
期刊
你可知道,曾国藩这一身文韬武略,离不开一位好老师:千古谋略第一书——《智囊》。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便会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入仕处世之道。久而久之,方才平步青云,成就“千古一完人”的称号。  《智囊》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字字犹如三尺利剑,将种种智慧收揽无遗。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这套书有多厉害,看看读的人就知道了:  千古大帝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