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朗读示范对学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更是一项可就地取材的教学资源。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似乎这样能够体现上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于是,范读遭到了冷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实践了。笔者认为,教师的范读是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范读——有益于提升教师的品味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偷懒”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虽给我们的课堂充分的声、色享受,也改变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放弃了自身的范读,让媒体代读。语文教师如长此以往,会渐渐丢掉自己的思想,没有活力,走向平庸。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教师无比丰富的体态语言,这时,声音、眼神、表情、手势等都将成为一种信息,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过程中孕育、生成。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要钻研文本,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还需感情投入。例如:在教诗歌时,教师必须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这样才能把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听钟情”,情绪会骤然为之一振。此时,他们会这样想:“咱们的老师读得这么好,我们也能读得这样好!”语文教师经常范读,便会逐步悟出为文之道。因此,范读可促使教师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品味,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范读——有益于学生快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这被朗读研究者称为朗读声音形成的“四大支柱”。这些技巧是语文教师们熟知的,但它们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有许多,有的教师只是把朗读作为讲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很少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而不亲自读来听听。常见一些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说几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起来”等一些隔靴搔痒的话,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而重视范读,效果就会不一样。教师通过准确范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等知识。如下面《老师,您好》教学片断。
师:大家说说这两行诗要注意什么?
生:“笑语盈盈”要重读,要抒情,要读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生:“甘露”要重读。“轻轻地”要读得慢些,也要抒情些。
生:“茁壮的新苗”要重读,要读出幸福的感觉。
师:大家看看,朗读时该注意的问题是不是说得差不多了。好,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两句。(师示范读,生再读)
这里,教师把排比句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准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在这里听教师示范朗读,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当然,掌握朗读技巧的前提还要抓读准,如有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音混淆,教师就要反复示范前后鼻音生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发音口形,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对那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要细,不能操之过急。
三、范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及内容感悟。语感是在朗读和默读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而朗读对于语感的生成有着特殊的功效。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一开始是怕读错,后来形成习惯,就再难开口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部分教师不重视范读有关。教师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为此,教师应通过示范导读、音乐配读、多媒体等手段来指导感情朗读,帮助学生达到对内容的深刻体察,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所体察到的情理,返回课文,从而实现语言的完美组织形式的感悟。这样教师进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就从语音、语调、节奏、表情、手势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能力,更为教师的“风采”所折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范读,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先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在低沉、徐缓而又深挚的语调里,继而感情凝重、气势恢宏地读出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学生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这时,教师虽然没开始讲解课文,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已深深地感动了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情朗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学生已跟着我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中,由“感”入“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时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已不是负担,而是兴趣驱使下的一种主动学习,一种愉快的学习。
四、范读——有益于学生入情入境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之无味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未能充分感受,不能将自己的身心融入那特有的意境中。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范读出自己的美的感受,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情感。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融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响为一体的情境,逐步展现瀑布的声响、形态以及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的朗读已不是单单的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自然奇观的惊叹、赞美去动情地读。此刻再加入配乐示范朗读渲染,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这样创设情境,范读,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多句段式难以通过自悟读得入情入境的,更需要教师用范读去影响,用领读去传带。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能“披文以入情”,领悟到母语无穷无尽的魅力,从而走进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
(责任编辑:符 洁)
一、范读——有益于提升教师的品味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偷懒”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虽给我们的课堂充分的声、色享受,也改变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放弃了自身的范读,让媒体代读。语文教师如长此以往,会渐渐丢掉自己的思想,没有活力,走向平庸。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有意无意地观察着教师无比丰富的体态语言,这时,声音、眼神、表情、手势等都将成为一种信息,及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过程中孕育、生成。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要钻研文本,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还需感情投入。例如:在教诗歌时,教师必须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这样才能把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听钟情”,情绪会骤然为之一振。此时,他们会这样想:“咱们的老师读得这么好,我们也能读得这样好!”语文教师经常范读,便会逐步悟出为文之道。因此,范读可促使教师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品味,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范读——有益于学生快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这被朗读研究者称为朗读声音形成的“四大支柱”。这些技巧是语文教师们熟知的,但它们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有许多,有的教师只是把朗读作为讲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很少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而不亲自读来听听。常见一些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说几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起来”等一些隔靴搔痒的话,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而重视范读,效果就会不一样。教师通过准确范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等知识。如下面《老师,您好》教学片断。
师:大家说说这两行诗要注意什么?
生:“笑语盈盈”要重读,要抒情,要读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生:“甘露”要重读。“轻轻地”要读得慢些,也要抒情些。
生:“茁壮的新苗”要重读,要读出幸福的感觉。
师:大家看看,朗读时该注意的问题是不是说得差不多了。好,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两句。(师示范读,生再读)
这里,教师把排比句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准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在这里听教师示范朗读,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当然,掌握朗读技巧的前提还要抓读准,如有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音混淆,教师就要反复示范前后鼻音生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发音口形,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对那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要细,不能操之过急。
三、范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及内容感悟。语感是在朗读和默读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而朗读对于语感的生成有着特殊的功效。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一开始是怕读错,后来形成习惯,就再难开口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部分教师不重视范读有关。教师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为此,教师应通过示范导读、音乐配读、多媒体等手段来指导感情朗读,帮助学生达到对内容的深刻体察,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所体察到的情理,返回课文,从而实现语言的完美组织形式的感悟。这样教师进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就从语音、语调、节奏、表情、手势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能力,更为教师的“风采”所折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范读,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先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在低沉、徐缓而又深挚的语调里,继而感情凝重、气势恢宏地读出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然后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课文。读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学生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这时,教师虽然没开始讲解课文,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已深深地感动了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情朗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学生已跟着我融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中,由“感”入“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时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已不是负担,而是兴趣驱使下的一种主动学习,一种愉快的学习。
四、范读——有益于学生入情入境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之无味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未能充分感受,不能将自己的身心融入那特有的意境中。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情传情,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诗人般的热情范读出自己的美的感受,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情感。
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融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响为一体的情境,逐步展现瀑布的声响、形态以及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的朗读已不是单单的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自然奇观的惊叹、赞美去动情地读。此刻再加入配乐示范朗读渲染,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这样创设情境,范读,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多句段式难以通过自悟读得入情入境的,更需要教师用范读去影响,用领读去传带。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能“披文以入情”,领悟到母语无穷无尽的魅力,从而走进绚丽多彩的语文世界。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