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敦煌莫高窟的修建与修缮状况及其原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元明时期海上丝绸路的发展以及陆路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没落,甚至在明中后期沦落到游牧民族手里,清代虽然进行了敦煌地区的复建与开发,但是敦煌在政治、经济、人员构成以及宗教文化方面的变迁,莫高窟已经难以进行规模性的兴建,只有少数的民间信仰者为了信仰与文化集资修缮,但由于资金与工艺的限制,导致修缮的水平比较差。
  【关键词】:清代;莫高窟;修建;修缮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扩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但随着元明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海上贸易的日渐兴盛,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没落,敦煌莫高窟的最后的黄金时代亦止步于五代,而且明朝期对敦煌地区的疏于管理,明中后期敦煌地区又战乱频繁,国家又处于衰退,明中后期便采取了退守关内政策,敦煌地区则是真正的没落了,虽然清代进行移民、开发、复建敦煌,但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熟,而且由于敦煌地区及其以西地区恶劣的地理条件,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改道不再经过敦煌,虽然乾隆时期又政策性改道敦煌,但最后依然难以实施,清代敦煌地区虽然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莫高窟开凿的经济条件,工艺人才条件,政治方面需求以及民间信仰需求已经难以达到开凿莫高窟的条件了,只有少数的民间信仰者,为了宗教信仰或艺术文化而集资修缮莫高窟,但由于清代敦煌地区的没落,工艺人才亦是缺乏,贫穷的民间信仰者根本无力完成高水平的修复,因此有清一代莫高窟虽然有大量的修缮,但修缮的水平是比较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释有清一代莫高窟的修建与修缮状况及其原因。
  1.敦煌莫高窟在清代未有大规模兴建的原因
  鉴于历史上石窟的开凿原因以及开凿的条件基础的考察,佛像石窟的开凿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两者不可或缺,必要条件是开凿的动机,而充分条件则是开凿动机之后的实施基础。因此,本文首先论述石窟开凿的一般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然后根据此来分析清代莫高窟未大规模修建的原因。
  修建石窟的必要条件是一是国家政治的需求,二是民间信仰的需求。一方面国家大兴石窟开凿,是为以宗教为手段来稳定政治,维护统治,即使是地方官员的开凿,也只是对国家意志的迎合,因此亦属于国家政治需求的方面。而民间信仰的需求则是与国家相从属又相独立的一面,从属的一面则是因为民间的信仰,基本上由国家以及知识分子的宣传来引导的,如果国家贬抑佛教,提倡儒道,那么民间的信仰自然为倾向于儒道,而独立的一面则是在国家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繁荣开放的时代,比如莫高窟文化的传播首先完全是民间兴起,在民间个人信仰的基础上才有莫高窟千年的营造,因此民间信仰的需要则又有独立的一面。但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基本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型国家,即是完全的政治主导型国家,因此政治的需求是修建最基本需求,虽然民间信仰有独立的一面,但总体上是依赖于上层的政治意志的。因此,大型石窟的开凿与兴建必定有政治的因素参与其中。
  而开凿石窟的充分条件大致有三,一是社会稳定且经济比较繁荣,二是工艺技术人才兴盛,三是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质地理条件。因为本文论述的是莫高窟的后代的修建,而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化不是很大,因此第三点暂且不论。
  一般言之,石窟的开凿,特别是大型石窟的开凿需要历时几年的时间,无论是官方修建、修缮或是民间修建、修缮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途的战乱以及修缮的资金提供者的逃离,必定导致石窟修建、修缮的终止。除了稳定的社会条件外,最根本的则是经济条件了,因为一个石窟的修建、修缮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则修建、修缮工程是无法完成的。另外,修建与修缮石窟的工艺与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才与工艺的水平直接决定修建、修缮的水平以及能否修建,修缮,因此如果人才缺乏,且工艺水平低下,亦难以修建、修缮。
  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清代为何未有大规模的修建石窟的举动。
  1.1 佛教在清代总体性的衰落
  清廷是东北满族入主中原,其宗教旧俗并没有在入关后完全取消,而是融入到皇朝大力提倡的国家宗教[]祭礼上,而清代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完备国家宗教祭典,因此有清一代依然是儒为主,佛道为辅,且佛道在清代前后期一直是衰落的态势,虽然清廷为维护与蒙、藏的关系重视藏传佛教,但是藏传佛教没有修建石窟的需要,因此清廷修建莫高窟的国家信仰需求基本是没有的。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里,佛教的兴盛一般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上层统治者者的大力提倡,比如南北朝时代以及隋唐两代,另一个就是宗教知识分子的努力促进,南北朝时代佛教的兴盛,虽然有上层统治者在乱世中推崇佛教来维护统治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高超水平的宗教知识分子的大量出现及其宣扬与传播。
  反观清代,清代的宗教政策大体上是延续明朝的僧官制度,对佛教进行嚴格的管理,严控佛教徒的人数增长以促进经济建设,而且后来清政府的摊丁入亩制度,使寺院经济的优势丧失,很多为了逃避赋税出家的僧人巨减,并且明清时代的文化思想监控严格,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因此佛教思想传播在上层以及知识分子那里基本是绝缘的,虽然在民间佛教思想有所传播,但民间的信仰基本是依附于官方和知识分子的传播的,因此,佛教在清代基本是持续的衰落。
  清代佛教在上层以及知识分子那里的失势,基本已经注定莫高窟在清代不会有规模性的兴建,因为修建石窟需要信仰与资金的支持,信仰是动力,资金是基础,然后信仰与基础两方面都占有的基本都是上层以及知识分子,只有他们才能召集资金与工艺人才进行修建,然而佛教在上层以及知识分子间的没落,则导致了他们没有兴建石窟的需求,即使有民间的望族以及富翁,但民间的望族与富翁肯定与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趋向只会更接近或附庸于上层,而不会趋向于民间,因此莫高窟亦难以兴建。
  1.2 敦煌地区的经济基础的落后
  敦煌地区的衰落在宋元时期已经开始,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导致陆上丝绸之陆的没落,而丝绸之路的交通位置是敦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础条件之一,而另一个则是战略位置。因此,敦煌地区的发展在于交通与战略位置,它的没落也在于交通与战略位置。   满清入关后,直至(1715年)平叛准噶尔叛乱战事开始,清廷才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战略位置,于是清政府开始重建西北边陲,特别是雍正时期对敦煌的政治建制以及敦煌移民,敦煌经济慢慢的发展起来,但已经难以达到昔日的黄金时代,敦煌已经没落了。因为康熙五十四年之前的敦煌从明中后期开始一直处于吐鲁番的统治之下,而且明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只是偶尔通行,并且由于敦煌地区及其以西地区地理环境的恶劣,不易通行,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改道,不再经过敦煌,虽然后来乾隆皇帝改设新路,且所改之路必须经过敦煌,但是所改之路与原道相比,路远难行,因此最后又恢复了原路,虽然乾隆又重振敦煌的意图,但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绕道,敦煌的交通位置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虽然敦煌的战略位置依然重要,但缺乏交通贸易的刺激,敦煌地区的经济已经没落了,民间缺乏资金,因此,清代莫高窟的修建便难以进行。
  1.3 清代后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清代前期敦煌地区是比较稳定的,且经济虽然不至繁荣,但也在稳定的发展,但是乾隆后期清代已经开始衰落了,而且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满清皇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经济滞后、社会动乱、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的乱世百姓渴望和平与稳定,因此,清代后期民间佛教信仰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战争,社会混乱、经济贫乏导致民间资本的缺乏,对于有心修建莫高窟的信仰者来说,亦是有心无力。
  1.4 敦煌地区的人员与信仰构成
  敦煌是一个移民地区,因此微观层面上看,移民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而移民的人员构成则对敦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流向敦煌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只有一次,即雍正四年(1726年),由甘肃五十六州县民户迁往敦煌,根据赵俪生的《西北屯田开发史》一书来看,雍正四年的移民属于“实边民屯”,而民屯的人员构成则是贫民、游民、兵丁弟子等。
  从敦煌地区的人员构成可知,移民主要是贫苦的下层人民,一方面来说,下层人民现实生活困难,必定滋生宗教信仰,因此敦煌地区是一个鬼神、宗教信仰兴盛的地区,根据赵世瑜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一书可知,明清时代官方一直是提倡儒教,而其他鬼神、宗教信仰则是在民间流行,特别是在清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更加剧了民间的鬼神信仰需求,于是便产生了很多民间信仰,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的宗教组织,大多是功利性的自发信仰,而反映到敦煌地区依然如此,根据《敦煌民俗研究》之《敦煌近代寺庙、庙会及民俗信仰》的调查,敦煌地区的信仰极其繁多,但是基本是自发的功利性信仰,而佛教信仰也只是融合在敦煌贫苦人民的综合性的鬼神信仰里,因此他们的佛教信仰是功利性的,而莫高窟本身已经拥有大量的佛教塑像与壁画,他们便没有必要重新开凿。
  另一方面来说,移民中很少有名门望族,富家大户,以及杰出的工艺人才,而下层移民的资金有限,因为当时移民的资金供给基本是政府提供的,所以他们进行开凿修建的经济基础。因此,敦煌莫高窟的修建缺乏基本的经济与工艺人才条件,难以兴建。
  2.清代莫高窟进行了大量修缮的原因
  根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敦煌县志》 、《重修敦煌县志》等记载,敦煌莫高窟的修缮最早记载是雍正三年(1725年),修缮的最晚时期则是王道士料理石窟时期,即1899年直至民国二十年的三十多年时间。
  笔者经过资料的考察,认为在清代二百多年的莫高窟修缮过程中,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中民间信仰的需求是其修缮的最主要原因,而政治军事方面则只是一个附属的原因。本文将分开论述。
  2.1民间信仰的需求
  據赵世瑜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一书来看,当时的社会是民间信仰非常兴盛的一个时期,明清的僧管制度一脉相承,有清一代严格控制僧人人数,因此团体性,组织性的僧侣在全国比较少,然后民间功利性的信仰特别兴盛,有丰富的神仙信仰群,底层人民信仰佛祖或菩萨,只是把他们当成和玉皇大帝、天主等相似的法力无边的神仙来信奉,他们相信他们的祈求与供奉能够得到神仙的响应。另外敦煌地区基本是来自关内的下层贫苦人民,因此他们的到来,必定需要有供奉神仙的地方,于是他们便修建寺庙,以完成他们的信仰需求。
  但同时敦煌莫高窟内部本身已经拥有大量的佛像,因此他们虽修建了其他的寺庙,却并没有开凿石窟,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的移民的经济供给基本是政府提供的,因此,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开凿,他们其他庙宇的修建与修缮也都是集资而来,另一方面,他们只需要有供他们拜神祈福的地方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就集资进行莫高窟内部大量的修缮,以满足他们比较丰富的信仰需求。
  2.2政治军事方面的需求
  由于康熙五十四的征兵讨伐准噶尔,因此敦煌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凸显,然而当时的敦煌由于此前一直属于游牧民族的吐鲁番管理,敦煌莫高窟对于没有汉传佛教信仰的吐鲁番来说,毫无作用,因此,敦煌甚至成为了关外民族的游牧场所,敦煌地区的经济基础涣散,所以为了讨伐准噶尔,清廷必须开发敦煌以提供军事的经济支撑。
  雍正元年,雍正在敦煌设沙洲所,敦煌正式进入朝廷的政治建制,一方面巩固边防,一方面保证西域商旅的通商、出使安全。
  雍正四年,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内向敦煌移民,建设敦煌,然而当时移民的主要构成是贫困的下层人民,下层人民生活于此,其中有很多的佛教信仰者,或者说是民间的功利性佛教信仰者,他们需要拜神的塑像或壁画。
  但此时的莫高窟内部修复则主要是民间促成的,官方的修复则直至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在敦煌设置敦煌县,此时的官员顺应当时的民间修建、修复寺庙的需要,便注意到敦煌莫高窟的修缮,官方的修缮只是一种附属性的,即因民间的需求而促使官方的行动,但官方的修缮很少,更遑论修建,因为上层并不提倡佛教,官员是被动性的修缮,而到了清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官方修缮就不可能了。   因此,虽然在以后的200多年中的以官方为主导莫高窟的修缮很少,但其修缮的基本原因便在于此,即满足稳定敦煌地区的信仰需求,以保证敦煌的稳定与经济发展。
  3.莫高窟修缮水平比较差的原因
  石窟修缮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层面:其一是文化层面,即国家文化繁荣,开放交流的时代,此时可以吸取各个国家的艺术成就,从而形成独特性、创新性的审美风格与高超的泥塑、壁画水平。其二是经济层面,即修缮方有足够的资金请出最好的工艺人才,而工艺人才在修缮时又能获得比较丰润的资金回报。这里面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微观层次是修缮方没有足够的资金雇佣杰出的工艺人才,导致修缮水平低下,第二个宏观层次是修缮需求总体上少而且出资低,工艺人才获益较少,那么就会形成修繕工艺这一职业的人力缺乏,因此又宏观上导致工艺水平的低下。
  因此,关于莫高窟修缮水平低下的原因,本文将从以上两点进行分析
  3.1 清代文化艺术的衰落
  清代文化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但又鲜有创新与突破,清代前期基本是一个文化保守的时期,缺乏开放性,虽然清代晚期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化的大量倾入,但那时敦煌莫高窟已经失去了修缮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清代的文化衰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严格的君主专制使社会失去了活力,其二是满清入关后大力提倡儒家的纲常思想,科举制更加完善,八股文盛行,这样就严重地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新与突破。其三是文字狱,文字狱的实施,导致很多知识分子埋首于故纸堆,清代文坛是万马齐喑。虽然其间有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但受制于政治以及思想监控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清代文化是衰落与保守的,它走过来漫长的千年行程,来到封建社会的晚期,汉唐文化艺术的博大光明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此时一个大的背景下,敦煌又地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陆上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已经不是昔日文化交汇的中心了,甚至到了清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敦煌基本是一个朝廷不闻不问的地方了,所以敦煌政治、经济地位的落后,也必然导致文化艺术的落后,而文化艺术的落后,以及人才的缺失就导致了莫高窟内部修缮水平的低下,缺乏创新性。
  3.2 敦煌地区经济的落后,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工艺职业链
  从经济层面来考虑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是大的层面即敦煌地区经济的没落,敦煌地区远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敦煌也失去了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位置,敦煌经济的没落,必然导致工艺人才的缺乏,因为只有经济的兴盛,富家大族的繁多,才会促进工艺的繁荣发展,由于缺乏大户人家的工艺需求,敦煌自然就缺少具有杰出的工艺人才,因此清代的敦煌地区并未形成一个良性的工艺供需职业链。
  另一个层面是由于敦煌地区民间资金的缺乏,有信仰需求的只是一些涣散的农民或底层的宗教知识分子,并没有团体性质的佛教宗教团体,因此,由于他们经济的贫困,便只能靠集资来修缮洞窟,更甚之是个人的修复,比如王道士,他们缺乏资金、技术,并且他们的信仰比较混乱,民间中的一些鬼神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因此在洞窟的修复过程中,洞中又会增加其他宗教的神仙。所以,有清一代的修复,虽然有大量的信仰需求,但是他们由于资金的贫乏以及技术、知识的落后,修复的水平自然比较差。
  4.结语
  由于有清一代的宗教政策,佛教徒受严格控制,因此敦煌莫高窟的修缮基本是由民间自发发起的,基本没有官方以及宗教团体的兴建与修复,另外由于敦煌地区经济的没落,即使拥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但交通位置的落后,已经难以刺激其经济的增长,民间的自发修缮,一方面他们缺少修建石窟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工艺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缺乏,他们只能进行低水平的修缮,而难以修建。
  注释:
  [1]本文采取吕大吉的观点,即儒家的奉天法祖是国家宗教
  参考文献:
  [1]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2]赵俪生.西北屯田史开发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3]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贾俊霞.明清时期的敦煌[J].吉林:史学集刊.1994
  [5]车雯婧.浅析清代敦煌莫高窟的修缮特点[J].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其他文献
一、高师钢琴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一)基础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从事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任务。高师钢琴基础课程是培养高师综合型人才的重点课程,它不仅服务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能服务于社会音乐基础事业,可以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钢琴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钢琴作为一种工具性乐器来教授,学生不仅要求具备全面、熟练的钢琴技术和正確的演奏方法,更被要求具备
期刊
【摘要】:通常来讲,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不被纳入到“城市文学”这一极有标出性的讨论之中。但是这些文本的确又带有题材上的一致性,在“农村”、“革命历史”等鲜明的题材分类之下,显得无所依附。笔者试图借鉴张鸿生教授将1949—1976年纳入城市文学的说法,选取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当代文学史》三个较为特殊的叙述表现,来探讨这一特殊年代下特殊题材的文学史书
期刊
【摘要】:新疆草原石人艺术以它独特的风姿在新疆的山川草原上历尽沧桑,展现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古代游牧文明。古代西域的石人文化存世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十一世纪。新疆地区共发现可考证的石人有两百多尊,而这些石人并非千人一面,不同时期的石人其状貌有所不同。其中发现有22尊石人对面部进行了纹饰的雕刻。12尊雕刻有耳饰,3尊下颏部刻有菱形纹饰,4尊雕刻有三角形纹饰,5尊分别雕刻有带状、圆形、放射状线条等纹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科技史,有着诸多璀璨的成就,“四大发明”尤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科技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是中国的骄傲,对世界的文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通过在校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希望让更多的同学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和新的认识。  【关键词】:四大发明;世界文明;贡献  1造纸术  造纸
期刊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极需要一种快捷,便利的平台来对外宣传城市形象,介绍最新动态和发展状况。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这一目标,建立“一座城市与投资商之间畅通无阻的大桥”已成为城市中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网站正是为这一目标设计制作
期刊
一:欧美唱法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欧美唱法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流行的蓝调,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多种音乐形式,如:流行,爵士,摇滚等形态,他没有固定的套路,演唱形式自由,有很大程度的即兴性。然而不管是哪种音乐模式的演绎,他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大多都是从欧美唱法出发,分支出各种流派。  欧美唱法只是我们对欧美(尤其是黑人)他们在演唱歌曲时候所使用的音乐表达方式声乐技巧的总称,是各个流派综合起
期刊
【摘要】:声音是动画创作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将从声音概述入手,阐述声音在动画创作中具有的五种特性。  【关键词】:声音;动画创作  在电影最动情之处,声音将是最能煽情的工具,没有它,电影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声音是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得过去在无声电影中是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  一、声音概述  1
期刊
【摘要】:非洲舞蹈是用来作为一种社交上的、艺术上的表达手段。通过舞蹈,个人和社会团体能表露出他们对别人敌意或合作友爱的精神所持的反应,能表示出他们对长辈的尊敬。非洲舞蹈对其文化传播也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在校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形成此文,对非洲舞蹈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让我们对非洲舞蹈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非洲;舞蹈;文化  1 非洲舞蹈简介  非洲舞蹈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已经产生。它
期刊
【摘要】:近期在国内上映的美国好莱坞打造的胶片电影《爱乐之城》在中国上映,此外该片也荣获即将颁发的2017年奥斯卡电影奖14项提名殊荣。其类型为久违剧场多年的歌舞剧,在人们对歌舞剧只有脑海中依稀印象的今天,它的到来无疑冲击着被商业大片3D特效豢养惯了的大众眼球。本文试着分析当下大热歌舞剧影片《爱乐之城》的致敬意义,结合相关的调查,简述歌舞剧发展历史,浅析音乐在歌舞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试举歌舞剧电影
期刊
郝蓉蓉(辽宁师范大学)作品名:西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