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给孩子留足思考的空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huidian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课堂风景——语文课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变得鲜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而要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具体地讲,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有满腔情感要表达……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骋;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允许“异口异声”,允许“异生异样”,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哪怕是展示错误的机会,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才好修枝剪叶。
  一、灵活的板块式教学
  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如教《特殊的葬礼》一文,初读课文,可用“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用该关联词来概括课文内容;精读时,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积极地内化并及时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表达自己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最后,设计说话练习,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平台,使学生在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同时,又发展了自身的言语能力。《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文本细腻感人,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如:听配乐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抓住课文中感人的细节美读,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现实生活中母爱无私、伟大的事例诉说感恩……让学生处于情境中,深入体会文本,并由文本走向实际生活,从而受到一次刻骨铭心的母爱教育。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教学设计,倡导感悟、体验型、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多元的发展空间。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对重点词“饱经风霜”的教学进行了预设——①搬用词典注释,导词说词;②联系生活中具体的人说词。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案例片断如下:师:(板书:饱经风霜)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生:颧骨很高,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皱纹。生:他的脸又黑又瘦,头发乱蓬蓬的。……师:没错,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透过这一张张脸,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已经揭不开锅了。生:他的身体有病,营养极度不良,又没钱整治。……师:若此刻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办?(生踊跃发言)综观以上教学设计,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在教学实践中,我精心组织引导,巧借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文本语言还原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和情境,使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动。弹性预设,展现灵性。
  二、让课堂充满艺术
  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如一年级《小熊住山洞》,应把学生的感情朗读和仿说训练作为重点;我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和感情朗读作文训练重点。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通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什么?做到教学层次清晰,做到把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授《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为了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说话练习:师:医生的话拨开了阮恒心头的疑云,请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生:医生问,孩子,你怎么这样害怕呀?生:孩子,你到底哪里痛呀?……生:阮恒说,医生,人死的时候会痛吗?生:医生,我马上就要死了吗?……生:医生说,傻孩子!没事的,你会健康快乐的。生:孩子,你误会了,输血后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学生以他们的灵性还原了情境,把省略的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透过医生和阮恒的感人对话,真实展现了人物的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蕴含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探索、思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是教学设计的初衷。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溢千里”造成的“一发不可收拾”却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便体现为对生成问题的“扬弃”。教师既要有双“慧眼”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又要有一双“慧耳”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既要有一双“慧手”去激励与诱导,又要有一颗“慧心”与学生共鸣与碰撞。“弃”是为了减少那些纷繁复杂又缺乏价值意义的课堂生成,避免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扬”是为了使课堂预设的生成更精彩。语文教学,给孩子留足思考的空间,让精彩更精彩,让课堂更和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1.选择好书,激发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爱上看书,就得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怎样选择好书呢?首先,
摘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语文老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从而增长语文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魅力,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
本刊对2020年5—6月全球重点传染病疫情(截至6月17日)汇总如下.rn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继续蔓延rn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全球,截至2020年6月17日,全球累
“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 ”The new socia
大多语文教师都感慨:学生普遍不爱阅读。而离开阅读谈写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着社会的发展,资讯的畅通,人们用于书本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一位作家曾感叹,他的美国之行最大的收获不是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鳞次栉比的高楼,而是地铁里一个个捧着书本阅读的年轻人。  我现在所带的九(2)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常常无病呻吟,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窝蜂地阅读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积极防控和救治,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暴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践行,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课堂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是形式上的五彩缤纷,而是指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课堂用语,相机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学生读的书越多越好,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方法得当,就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使学生抓住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一、课内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
一次校内听课,无意中发现学生书桌上与课本同时打开的还有一本《语文课课通》。课上学生时常对着它照本宣科,一切都很顺利,但很显然,学生的发言苍白空洞,没有感情。课后,我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2名同学中39名有《语文课课通》,版本也多种多样。《语文课课通》上每篇课文主要的项目有:目标直通车、背景资料包、字词百花园、句段风景线等。课余时间和同事们一交流,原来各班学生多数在使用《语文课课通》。走进新华书店
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导下,我国城市改革工作正稳步推进。这是一场影响着千百万人日常生活的深刻革命。作为这场革命第一线指挥员的市长们,在城市改革中一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