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出走大陆始末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人。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正因为胡适作为中国文化界泰斗型的人物,他理所当然一直是国共两党“争夺”的对象。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期间,董必武曾受毛泽东委托,希望胡适在战后民主建国过程中支持中共。7月,毛泽东再次通过傅斯年向远在美国的胡适转达问候,争取他对共产党的支持。对此,胡适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向重庆发了电报,托人面呈毛泽东。他在电报中规劝毛泽东和共产党向英国工党学习,放弃武力,走议会政治之路。这对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和共产党来说,显然是不可能接受的。9月,胡适被国民政府认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倒向”国民党大势已定。
  不过,中共并没有放弃胡适。
  1948年底,中共在内战中逐渐取得优势的时候,国共两党在人才资源上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当时,毛泽东曾表示:“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大校长兼北京图书馆馆长!”。但胡适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12月15日,北平南宛机场,蒋介石派专机把胡适运出被共产党军队重重包围的北平城。随后,中共中央宣布胡适是“战犯”。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之时,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948年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摧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12月15日,陈寅恪、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等人分乘两架飞机抵南京明故宫机场,王世杰、蒋经国、朱家骅、传斯年、杭立武等在机场迎接,转天中午,蒋介石便在宫邸设午宴为胡适一行接风。
  就在胡适与陈寅恪等人飞离北平后的第六天,1948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飞离北平,抵达南京,同机者有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江文锦等人。梅贻琦对记者抱怨机场跑道太软,似是有可以多载几人而不能之意。国民党政府立即授予他教育部长之职,可几天后他便辞职,成了国民党历史上最短命的教育部长,自称是未能将大部分的北平教授接运出来,他感到惭愧,实际上,却是相当一部份学人并不愿意搭乘国民党的飞机飞离北平,这里有学人们对文化氛围的眷恋,但更多的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当然,这段时间共产党方面也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至少希望他不要离开北平,不要离开北大。
  在胡适还没有决定离开北平时,西山一带的中国共产党广播,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北大同仁与下属也有劝胡适留下的,但胡适只是摇摇头,还是决定走。劝得急时,他留下三句话:“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但胡适听后,只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1952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了一段对胡适盖棺定论的话:“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找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该恢复名誉吧。”毛泽东显示了大政治家的胸怀,也是表示对胡适已无争取的可能。
  但是后来,胡适还是决定走了!其实,对于胡适的南飞,北平城外的共产党早有意料。
  按照共产党的习惯,知识分子被区分为同情革命的左派和反对革命的右派。一向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式改良的胡适自然是一位十足的右派,属于反革命的阵营。要把这样一位“阶级敌人”挽留下来,不啻为天方夜谭。
  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北平城内犹豫不决的知识分子,作为“抢救学人”计划头号人物的胡适,共产党自然一再挽留,不仅通过电台宣传,而且通过城内的地下党做其工作。时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中共地下党员汪子嵩,承担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汪子嵩仅仅是哲学系的研究生,与身居北大校长职位的胡适并不熟悉。为了方便工作,汪子嵩首先找到了同情革命的北大哲学系教授郑昕。郑昕与胡适同为安徽人,彼此向来以老乡相称。当郑昕得知共产党有意挽留胡适的消息后,利用打麻将的机会,向胡适转达了共产党的意见。但胡适始终没有表态。此时,汪子嵩就已经意识到,留下胡适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在胡适面前失败的并不仅仅是汪子嵩一个人。在围城之初,胡适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时的得意门生昊晗曾两次登门劝其留下,并转达毛泽东的意见:“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但胡适却劝告吴晗:“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师徒二人因此不欢而散。
  1948年12月15日夜,也就是解放军围城第3天,胡适与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等人登上了蒋介石派来的专机,于16日抵达南京。
  12月17日,北大50周年校庆正值胡适57岁生日,蒋介石夫妇在黄埔路官邸再设寿筵宴请胡适夫妇。蒋介石平日请客从不备酒,那天特为胡适备酒贺寿,可谓破格示敬。在中原动荡、江山易手之际,蒋介石仍对其百般礼遇和敬重,令其深受感动。有人私下问他对共产党的看法,他说:“毛润之,我和他熟悉。我可以写信给他,不要打仗。至于到共产党那里去,我不会。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愿意留在蒋的一边。”也许正是出于对蒋介石对他本人的诚挚无伪的礼敬,胡适不得不从心底里——或者说从文化心理深处——感到有从道义上全力支持蒋介石的义务,所谓知遇与感恩,这也是胡适晚年在政治上始终不能与蒋氏分手的重要原因,尽管他本人对国民党似乎是始终没有过好感。胡适在中国公学的学生吴两次劝胡适留下,但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南京,对着滚滚而去的长江,胡适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不禁潸然泪下。他哀伤的不仅是国民党政权的败亡,还有他热切向往的渐进变革之路的中断。
  尽管有不少学者选择了南下,但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决定留了下来。胡适到南京后曾安排专机到北平,点名要接走几位老朋友,而他自己亲自到南京机场恭候。飞机返航,舱门拉开,他满怀希望要同老朋友会面,然而除了一两个以外,其他他想接的人都没有走出机舱。胡适当时大哭一场,心中很不是滋味。
  1949年1月21日,胡适得知蒋介石已下野离开南京,李宗仁任代总统。第二天早晨,他收到了“总统府”秘书长昊忠信的来信:“总统府资政”的聘书。1月24日早晨,胡适写了一封信给吴忠信,恳切地表示:请先生千万代我辞去总统府的名义与俸津。聘书也请先生代为收回,并乞先生勿发表此事,以免报界无谓的猜测与流言。
  2月12日,胡适对好友雷震说,蒋介石有意让他出面组织一个在野党,但他觉得自己“个性不适合”,做不了这件事。
  2月13日,胡适接到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陈雪屏的来电,说外交部部长昊铁城希望他来做驻美大使。在这个问题上胡适一直比较清醒。2月14日,他就复电:“深信个人说话较自由,于国家或更有益,故决不愿改变。”
  就在这段岁月里,胡适重提了“和比战难”的口号,胡适正是意识到和平是不可能的,也就接受了蒋介石请他去美国的要求。
  4月21日,胡适乘坐的轮船抵达旧金山,还未进港口,海关人员就带来一批新闻记者,挟着报纸来访问他。胡适忙接过报纸,他首先看的消息,是国内和平决裂,共军已经渡江。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形下,要与外国新闻记者谈话,是多么困难。
  国民党政权即将在大陆崩溃,美国朋友问胡适的态度,他表示:“不管局势如何艰难,我始终是坚定地用道义支持蒋总统的。”
  5月28日,蒋介石给胡适写了一封密信:现时对美外交之重点,应特别注意于其不承认中共政权为第一要务。至于实际援助,则尚在其次也……
  胡适大致上就是按照蒋介石的这一思路,开展他最后的外交努力,所以有人说他是“不是大使的‘大使’”。然而国内局势迅速变化,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使他深感抬不起头,精神上苦闷极了。
  7月16日,胡适在美国展开民间外交的各种努力都归无效,他通知驻美大使馆,取消一切约会,不接见任何政府或国会的领袖。蒋介石对胡适的期盼随之落空。
  尽管如此,中共仍然没有停止对胡适的“统战”。194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胡适的老朋友、史学家陈垣《北平辅仁大学校长给胡适的公开信》。此信首先介绍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受:“人民在自由的生活着,青年们自由地学习着、讨论着,教授们自由地研究着……”,最后“劝胡适回到新社会”。但胡适一直坚信此信是“伪作”。
  1952年,胡适回忆了当年的复杂心情:
  在民国三十八年,我感到抬不起头,说不出话。我曾对家人说:“不要以为胡适之在吃自己的饭。”我们家乡有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我感到青山就是国家。国家倒霉的时候,等于青山不在,青山不在的时候,就是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在国外这几年,正是国家倒霉的时候,我充满了悲痛的心情,更体验到青山正是我们的国家。这次出去我很苦痛,由于许多老朋友的失败心理,使我感到难于说话。所以在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十六日,我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馆,取消一切约会,不接见任何政府或国会的领袖。在这个时候,只有替国家保留一些尊严,替国家保留一些人格。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乘军用飞机仓皇逃往台湾。
  胡适为了生计,在美国任葛恩德东方图书馆馆长、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研究员。1950年12月17日,胡适59岁生日那天,收到蒋介石从台湾寄来的亲笔信,为他祝寿,还邀请他去台湾,胡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不断传来的有关台湾腐败的消息,已使他心灰意冷。
  此时美国政府已对蒋介石彻底绝望,但又不甘心美国策略在中国的失败,于是制定了一个暗杀蒋介石由胡适取而代之的计划。国务院远东事务司司长腊斯克约胡适长谈了一个半小时,但遭到胡适的坚决拒绝。他说:“鉴于蒋公对自己的真情礼遇,决不干乘人之危之事。”
  胡适在总结了国民党惨败的原因及教训后,于1951年5月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达4000余字的信,在信中建议蒋介石实行多党的民主宪政,有效地改革国民党,而这种改革的首要一条是“蒋公辞去国民党总裁的职务”。这触及到蒋介石的根本利益,但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并没有动怒,反而觉得这个远在美国的诤臣仍然关心党国。“由他说去”,是蒋介石多年来调整他和胡适关系的法宝。
  1952年11月19日,胡适应邀回台湾讲学,蒋介石派蒋经国代表他到机场迎接。次年1月16日,蒋介石设宴为胡适返美饯行,胡适又抓住机会尖锐地抨击台湾没有言论自由,蒋介石竟然表示“这问题当为戒”。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蒋公约我吃晚饭。谈了两个钟点,我说一点逆耳的话,他居然容受了……”胡适离开台湾的时候,对前来机场送行的蒋经国说:“总统对我太好了。昨天我们谈得很多,请你替我谢谢他。”
  1958年4月2日,胡适结束了漂泊的寓公生活,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逝世。
其他文献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的通知》(新出联[2005]14号)的下发,标志着中国报刊发行市场开始走向积极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如何
目前,抚宁县国家档案馆接收新版《抚宁县志》(1979—2002)进馆。新版《抚宁县志》记述了抚宁县24年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历史.真实反映了抚宁县自然、入文、社会的历史现状,是外界认
近年来,广播人遵循新闻规律,大胆创新理念,丰富表现手法,在评论中直接采用典型的采访录音,这种结合音响、夹叙央议的述评方式,既发挥了广播的独有优势,又增强了主题的说服力,喜闻乐听
本文介绍了信息革命时代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中国文化资源与网络建设的优势所在,也提出了目前建设现状中面临的一些资源整合问题。同时,分析了数字资源对教育的正面意义和
兴隆县档案局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作用,突出服务主题,改善服务方式,将企业档案列入全局重点工作之一。一是征集破产企业档案。档案馆接收化肥厂、外贸局
一、当前我国教育电视发展面临的形势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的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高新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迅速
师哲(1905-1998)曾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并长期兼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俄文翻译,多次参加中苏两党两国间的最高层会谈,是为数不多的当事人。在暮年之际,他口述、出版《在历史巨人身边》、《我的一生》、《峰与谷》等回忆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回忆录中关于中苏关系的内容,更是引起史学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他的一些说法也被一些论著所采用。  但是,师哲毕竟年纪大
大家开宗(为代卷首语):每期以“天地之间是个人”为固定题目,特邀名人大家,凝重、生动的笔触,深刻揭示对天、地、人之心灵感悟,彰显期刊“天地”二字的史韵意。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基本理念,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原则,提出了相
五版《文娱》一直保持了组版编排别具一格的特点,不随风,不媚俗,不炒作,改版后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