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思想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系统、整体的思想审视并突破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的教学困境,以课例教学设计为载体,从课时整体规划、前置任务设置、典型活动选取和学科思想渗透等方面,引领科学教师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学习,改善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整体思想;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生命科学是初中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对学生整体认识自然、提高自我健康水平和系统处理周围事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落实,忽视系统整体学科思想渗透,“读、记、背”依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要方式,这种“见树不见林”的碎片化学习,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是被动、消极的。“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1]。为此,笔者选取浙教版八年级(上)《神经调节》这一主题,试着以整体的思想设计教学,以期探索并激活初中科学中富有生命活力的生物教学。
  一、问题与分析
  《神经调节》是初中科学生物部分的核心知识之一,属于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浙教版教材的安排看,它是从抓尺子比较反应速度开始分析信息传导路径,讲解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再回到神经系统及反射与反射弧。知识的脉络清晰,穿插的活动和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做中学、活动中悟的科学学习理念。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抓尺子比较反应速度活动中异常兴奋,学习情绪高涨,而对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学习却异常沉闷。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后,许多学生常常陷入记忆复杂的概念之中,富有生命的神经调节系统成了类似于一潭死水的纯知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教学中严格遵循教材线性逻辑,忽视用系统整体思想加工重组教材,组织学生学习,使他们难以体悟“为什么要活动、为何要学”的价值。为此,笔者以系统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基于学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有一定的认识,顺应学生善于从一个完整的任务和活动体验中自主运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改进思路与策略
  本节课教学改进的总体思路:在系统整体的思想指导下,以沟通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为目标,调整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布置前置任务引领学生有效备学,课中活动开启整体思考、直指核心——神经调节基本过程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回归生活现实如何优化和维护这一系统的健康。
  (一)基于整体和意义建构的课时规划
  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在师生教与学互动中,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教师有效教的引领。教师要善于站在高处鸟瞰整个学科、整册教材、一个单元乃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其学习内容,细致分析学生学习的起点,统筹规划学习内容及其课时计划,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神经调节是人和其他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其结构和功能随着生物进化的递进日趋复杂和完善。但不管神经系统的结构怎样复杂、调节功能怎样完善,其本质上都离不开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即神经细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知道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而且要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大致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初步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或现象,养成自觉维护和优化自己的神经系统的好习惯。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能力起点,计划用3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具体安排见表1。
  这样的安排并融入一些具体的活动,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认识、从功能的初步感知到推测其相适应的结构,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对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前置任务引领学生有效备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实践进行有效备课;同理,学生想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有效备学。正如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课前备学,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前备学并教会学生有效备学。在这过程中,前置任务的设计对于驱动学生自主参与有效备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以具体事物模型为主体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他们善于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入思考。基于学生的这一能力起点和前面已学习植物生命活动及人体激素调节的知识,设计如下前置任务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备学。
  为了更好地研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优化和维护这一系统的健康,请你在阅读教材前,完成以下前置任务: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遭遇过需迅速躲避或做出反应的突发事件,如正在马路上行走,突然看见前面有车向你快速驶来,你会马上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一反应需要哪些器官协同参与这一过程?指挥中心(即中枢)在哪里?信息传递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将传递路线画在图1中)
  这样的设计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而且对神经调节这一新知识进行整体系统思考。“画信息传递图、寻找控制中心”的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画信息传递图、寻找控制中心”、引发认知冲突作铺垫,初步认同脑是神经中枢,延伸至各器官的是脑神经和脊神经。同时为反射和反射弧的探究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学习做准备。   (三)典例活动促进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是指学生参与一个相对自由、完整的学习活动或情感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并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问题和想法,甚至可能进入一种明白了其中道理但无法准确表达的状态。这样的感悟不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使他们对所学科学概念或规律的理性提升和符号化做好准备。典型的体验性活动是促进学生整体感悟知识、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方式。典例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觉、感性、整体地感知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联系,整体把握并提前触及主干问题,进而引发学习动机。本节内容每一课时的活动安排都有其促进整体感悟的功能,具体分课时描述如下。
  第1课时,通过视频再现躲避车辆和抓尺子两个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需要信息的传递,“画信息传递图、寻找控制中心”整体感知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读图感知神经系统分布范围之广与其功能相适应;沿信息传递路径粘贴神经元活动,整体感知神经元排列与分布是有规律的,并再次体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第2课时,通过膝跳反射活动让学生感悟脊髓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在分析此活动出现异常现象中再次感悟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它可以控制脊髓的反射活动。通过分析如排尿反射等事例再次感悟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离不开最基本的结构——反射弧。
  第3课时,让学生讨论学骑车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与碰到尖锐物品缩手两种反射的异同,感悟神经调节有时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并得以强化,领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可以应用反射知识增强生活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测反应速度完整了解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速度更迅速,同时从不同环境人的反应速度测量数据中直观感受提高工作效率要集中注意力,并感悟为什么开车不能接电话或酒后不能开车等安全常识。
  (一)以生为本 目标导向
  学习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善于借助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版本中呈现的方式和顺序,重构和活化学习内容,从宏观的角度弄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以促进学生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所学内容,避免因面面俱到而引发教学目标的过度多元,达到合理布点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任务聚焦 直逼核心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以任务为线索,将学习内容整合其中,诱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加强并维持他们的成就动机。在此过程中,任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桥梁,“驱动”他们完成任务的主体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本身,而是他们的成就动机。基于整体思想的教学设计,学生完成的每一个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聚焦解决每节课或每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的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清任务的轮廓、所蕴含的目标指向和学习的目的意义。因此,设计的任务不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使他们像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一样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要及时隐退,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切不可越俎代庖过多干涉,否则他们将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渗透学科思想 彰显学科本质
  学科思想是指对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一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它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初中科学的学科思想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思想。如:化学中的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变化与能量观、守恒观、动态平衡观和化学价值观等;物理学中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客观世界的运动性、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和简洁、和谐、对称、有序、统一等美学思想等等;生物学科中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等。这些学科思想的渗透对学生的教育是永恒,它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3]因此,我们只有把握学科思想这一精髓和灵魂,不断渗透并彰显其学科本质,就能举重若轻地组织教学。否则,我们和学生一样就会被迫陷入学科知识的汪洋大海,面对总讲不完的知识和练不完的习题。
  参考文献:
  [1]温·哈伦.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序言.
  [2]马兰,盛群力,等.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成为高中的必修内容。各高中学校要结合当地、本校的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实践,建立区域认知,并结合现实、探究原理、立足地方、投身环境,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价值观也在实践和劳动教育过程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劳动
摘 要: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象模型是物理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在对象模型的教与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等活动,识得对象模型的基本特征;通过情景实践,习得建构对象模型的主要方法;通过迁移应用,悟得对象模型传递的科学思维、物理观念,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对象模型建构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与学科素养.   关键词:科学思维;模型建构;对象模型  一、引言
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妙用创新技法引领学生发现实验不足、创新实验方案、再造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法改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组合法;逆向法;替换法  多年来,我们在化学教學中根据学校装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关化学实验改进的科技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实验创新的基本思路(先列出原实验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讲授为中心应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的驱动为桥梁,让学生
只要各种考试还在继续,复习备考就必不可少。在考试(结果)还是衡量和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一直是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无数事实表明,复习备考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课堂复习的有效性重视不够、研究不力,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关注,也许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毋庸讳言,尽管我们不乏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摘 要: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遗产本身,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从看得见的文化遗产入手,深入到看不见的历史“时空”,“解释”遗产背后的历史价值观,是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问题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人文精神;文化遗产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具体历史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其背后也一定承载着某种历史价值观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平台,亦是学生领悟、体会知识的生成、升华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势抓住教材的本质意图,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差异性的教学结构,引领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  关键词:教学之“度”;学习之“悟”;变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这样一个双向活动的主阵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从“精”“活”等方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说教味有余而哲学味不足;或主观上想“深入浅出”地讲透哲理,客观上却把哲学课上成了举例课,“生活味”够了,“哲学味”尽失。在倡导生活
摘 要:STEM视域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关键词:STEM;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  近
摘 要: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作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它是近年来竞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查热点之一.教师在通过构造函数法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多方阐释导数中构造函数方法的数学背景和原理,完善该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导数;原理;构造函数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作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导数问题引入高中教材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数学魅力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