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的盛夏,透露着晴空万里,游走的翠绿与瓦蓝的天空遥相呼应,随风飘移的云絮短暂而美丽,好似一幅展开的画卷,向天地间蔓延……
网红城市重庆早已是烈日炎炎,想要逃离主城的酷暑,寻一座风光秀美的休闲养生之城,过一个舒适清凉的夏天,离主城仅30分钟车程的綦江,全年平均温度只有 15℃ ~ 22℃,这里有浪漫唯美的横山仙花谷,巍峨雄奇的古剑山,清澈秀美的綦河水,还有全国最美乡村,定是你“想来、想留、想念”之地。
除了大片花海,还有随处可见的网红打卡相框,我正在看着你看着你,目不转晴……心里不由自主的就跟着唱起来了,渐入佳镜的状态,最适合留下美美得的照片,一入相框,你就是朋友圈里最亮眼的星,这里绝对是拍照、摄影、观光的最佳地。牵着恋人的手,让沁人心脾的花香萦绕着彼此,再和恋人花田里拍下美美的照片,这样的小美好谁会不喜欢?
仙花谷的体验区设有萌宠乐园、花仙湖游船、花海滑道、山谷滑索、花仙速滑、丛林穿越、花花崽乐园、青牧草场、青牧田园等,可以和家人朋友在湖中坐船游赏,也可以和另一半在花间漫步,带着小朋友的还可以在乐园中和萌宠一起互动,体验田园生活的美好。
霧起云落处,仙逸古剑山!
说到綦江,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古剑山,也是来綦江必游的景点之一。
古剑山俗称鸡公嘴,是著名的川东名胜“巴渝十二景”之一,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古往今来是不少文人墨客青睐之地!
古剑山位于重庆綦江区西北部,距离主城一个小时的车程,是重庆十大最美森林氧吧之首,同时也是重庆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这里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85%以上,平均气温18.7℃,爬上山顶就能深深吸上一口满满的负氧离子。
沿着登山石梯拾阶而上,向着山顶出发,古剑风光亦是一路相随!林海氤氲中气象万千,要说是人间仙境不过如此,沿路的石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隐落在森林绿荫之中,当然也可坐景区观光车直达山顶。
这里是观日出和云海的绝佳位置,而古剑山的日出壮观无比,云海更加奇幻诱人,山以海名,缘其似海非海,雨后的山峰云雾相幻化出意象万千,入夏以后,古剑山常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但想要看到云海也是要有极好的运气才行。
古剑高难拔,森然势插霄;悬岩盘绝蹬,断壁锁飞桥;城郭低于足,星辰宛在腰;神仙如可遇,何处觅逍遥!——清代诗人陈锟写,多姿多彩的古剑山彩林完全不输春季的美丽,这个炎炎夏日,不妨带着家人到古剑山修身养性,享清凉之旅。
古剑山脚下的北纬29°星空露营基地匠心独运,如果累了,就来这里放松心情享受星空和云海吧!露营基地位于古剑山风景区内,露营设施设备十分完善,周边拥有三境湖、净音寺、艺术村、古剑云海等景点,营地紧邻古剑山大道,距重庆主城(巴南收费站)60公里,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
星空露营基地拥有超高颜值的星空泡泡屋和蒜瓣帐篷,想想住在这里的每一晚都是伴着银河星空入眠,浪漫又梦幻,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让整个夏天停留在24℃,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自然温度。
整个露营基地是典型的山地型式,引用重庆山城特色阶梯式的风格,包含了房车、特色帐篷、帐篷营位、自由帐篷营位、木屋等营位,还设有独立的卫浴间、儿童游乐区、烧烤区等,到了晚上,山中的夜晚特别安静,满天的星空,伴着蛐蛐儿和鸟鸣,一切都是那么的随心舒适,非常适合家庭出游来这里安营扎寨。
红色精神的信仰是力量是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王良将军就是这里的力量和闪耀,据说“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听着父母讲述王良的故事长大的,王良对于中华村,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观完王良故居,我们到了旁边的永城中华村展示厅,綦江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非遗文化十分值得一赏,比如其中的永城吹打,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綦江人津津乐道,为之骄傲的民间瑰宝。
綦江的吹打乐在民间十分盛行,乡乡有唢呐,村村见锣鼓,永城吹打便是其中的翘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传承了18代;在这悠久绵长的巴渝文化中,綦江永城吹打就是巴渝人民质朴豪情的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浸淫着时代韵律,记录着巴渝先民的生活足迹。他们的曲目广泛、吹奏技巧精湛,还能用自制的7种形状和功能不同的唢呐兼以打击乐器渲染出各种情绪,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
永城吹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按照活动形式可分为坐堂和行路;按演奏形式分为惯吹惯打、夹吹夹打;按情调又有悲调、喜庆、和通江三类;按乐种,分为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三种;吹打演奏乐器主要有叽呐子、三台、二台、头台、莽台、大台、特台七种唢呐,还有川钹、堂鼓、大鼓、竹节鼓、苏镲、铰子、钩锣、荡锣、小马锣,以及哨子、马鸣器等。
永城吹打是朴素而野性的旋律,在魅力无穷的民间艺术殿堂里,吹奏出百味杂陈的人生,宣泄着草根百姓的爱恨情愁,大悲大喜、酣畅淋漓。
重走长征路,追寻历史的足迹,踏上一段红色之旅,重庆綦江是当年中央红军唯一的过境路线,走上红军桥见证一段革命历史的輝煌与艰辛,亲身体验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感悟历史的分量。
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虽然只有短暂的七天多一点时间,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但是却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也确保了中央军委经赤水北上战略计划的完成,为四渡赤水制造了宝贵战机。
红军桥原名两河口大桥,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位于石壕镇的香树、高山、皂泥3个村交界处,建于清代同治12年,桥高10米,宽3米、跨度19米,横跨当地香树、高山两个村,两端以石梯与桥面相连。系石木结构,歇山式青瓦房顶、穿逗式梁架,现还保存着原建筑风格。
踏上红军桥,仿佛穿越在历史的回廊,桥中间为过道,两排立有柱头,透着古朴的气息,走在桥上,很是平稳,桥身巧妙运用原木和木板,使桥楼简约而不失气势,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惊叹不已,历经百年风雨,红军桥依然伫立在河道上面。它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这段历史,后人便将其命名为“红军桥”。
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队在石壕李汉坝漆树坪农民李树清家宿营。次日,卫生队撤走时,留下四名江西籍红军重伤员,委托李树清帮助护理养伤。李树清为躲避军阀部队搜查,将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下的油岗咀岩洞隐蔽。
同年2至3月,其中两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相继牺牲,李树清和农民唐明兴将其遗体掩埋于洞外;一名伤好后于4月离开;一名伤好后在李树清家帮忙干活,两年后,在打通镇被国民党军队拉兵抓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的百姓把“油岗咀岩洞”改名为“红军洞”。
红军烈士墓的脚下,就是长征诗碑。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牺牲了五名红军战士。一名是为了执行红军纪律而牺牲的红军司务长;有两名是红军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还有两名是1935年二、三月间在李汉坝农民李树清家牺牲的红军重伤员。
红军长征诗碑修建于1991年,由碑座和碑身组成,砖混结构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砌成。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诗篇;背面镌刻着陈毅元帅的诗篇《青松》,碑的前后全是由常绿植物保护着。整个烈士墓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纪念塔、题词碑林、陈列室、红军宣传标语碑林等七大部分组成。 石壕鎮是中央主力红军在重庆境内的唯一进驻地,这座红军烈士墓就是为了纪念1935年牺牲的烈士而建。墓面正中央屹立着1935年1月中央主力红军在石壕牺牲的5位红军烈士的塑像,重现了当年中央主力红军在石壕时的情景,象征着他们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在长征途中团结互助,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信念。
陈列室里面展出当年老红军们用过的钱币、枪弹、土炮、地雷、马刀等武器,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当年的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綦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石壕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一种木板上的民间智慧 ,画纸上的乡村史诗。
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1984年开始,綦江农民版画先后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参展参赛,600多幅佳作被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上世纪80年代起,綦江农民版画正式列入了中小学课程。
綦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綦江农民版画这一艺术奇葩。綦江的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蜚声海内外,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綦江被命名为农民版画之乡。
农民版画展厅分东、西两个专题展厅,一共展出了 1983年至今近30年间,近百名作者的300余件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院内收藏了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里面的作品取材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用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一种纯粹的文化表达,历经岁月沉淀,在广泛吸取扎染、蜡染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重庆綦江农民版画逐渐自成一派,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进入鼎盛时期。精品厅里陈列的是綦江农民版画的各大事记及在各地展出所获得的奖牌。
一种表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年丰人心乐,人乐画笔勤。农忙时节,大家扛起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农闲时,人们放下锄头拿起刻刀,把生活体验雕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挂上墙头。
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桂焕勇说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新版画,村村寨寨都要进行版画交流”。桂焕勇从14岁起便开始拿起画笔,在他的记忆里,版画似乎是綦江农民的“天性”,村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但他们的创作不但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的情感,还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个夏天,来綦江感受不一样的重庆,期待下一次的綦江之旅。
网红城市重庆早已是烈日炎炎,想要逃离主城的酷暑,寻一座风光秀美的休闲养生之城,过一个舒适清凉的夏天,离主城仅30分钟车程的綦江,全年平均温度只有 15℃ ~ 22℃,这里有浪漫唯美的横山仙花谷,巍峨雄奇的古剑山,清澈秀美的綦河水,还有全国最美乡村,定是你“想来、想留、想念”之地。
横山花仙谷,浪漫花海
除了大片花海,还有随处可见的网红打卡相框,我正在看着你看着你,目不转晴……心里不由自主的就跟着唱起来了,渐入佳镜的状态,最适合留下美美得的照片,一入相框,你就是朋友圈里最亮眼的星,这里绝对是拍照、摄影、观光的最佳地。牵着恋人的手,让沁人心脾的花香萦绕着彼此,再和恋人花田里拍下美美的照片,这样的小美好谁会不喜欢?
仙花谷的体验区设有萌宠乐园、花仙湖游船、花海滑道、山谷滑索、花仙速滑、丛林穿越、花花崽乐园、青牧草场、青牧田园等,可以和家人朋友在湖中坐船游赏,也可以和另一半在花间漫步,带着小朋友的还可以在乐园中和萌宠一起互动,体验田园生活的美好。
古剑山,巴渝十二景之一
霧起云落处,仙逸古剑山!
说到綦江,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古剑山,也是来綦江必游的景点之一。
古剑山俗称鸡公嘴,是著名的川东名胜“巴渝十二景”之一,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古往今来是不少文人墨客青睐之地!
古剑山位于重庆綦江区西北部,距离主城一个小时的车程,是重庆十大最美森林氧吧之首,同时也是重庆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这里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85%以上,平均气温18.7℃,爬上山顶就能深深吸上一口满满的负氧离子。
沿着登山石梯拾阶而上,向着山顶出发,古剑风光亦是一路相随!林海氤氲中气象万千,要说是人间仙境不过如此,沿路的石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隐落在森林绿荫之中,当然也可坐景区观光车直达山顶。
这里是观日出和云海的绝佳位置,而古剑山的日出壮观无比,云海更加奇幻诱人,山以海名,缘其似海非海,雨后的山峰云雾相幻化出意象万千,入夏以后,古剑山常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但想要看到云海也是要有极好的运气才行。
古剑高难拔,森然势插霄;悬岩盘绝蹬,断壁锁飞桥;城郭低于足,星辰宛在腰;神仙如可遇,何处觅逍遥!——清代诗人陈锟写,多姿多彩的古剑山彩林完全不输春季的美丽,这个炎炎夏日,不妨带着家人到古剑山修身养性,享清凉之旅。
古剑山脚下的北纬29°星空露营基地匠心独运,如果累了,就来这里放松心情享受星空和云海吧!露营基地位于古剑山风景区内,露营设施设备十分完善,周边拥有三境湖、净音寺、艺术村、古剑云海等景点,营地紧邻古剑山大道,距重庆主城(巴南收费站)60公里,只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
星空露营基地拥有超高颜值的星空泡泡屋和蒜瓣帐篷,想想住在这里的每一晚都是伴着银河星空入眠,浪漫又梦幻,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让整个夏天停留在24℃,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自然温度。
整个露营基地是典型的山地型式,引用重庆山城特色阶梯式的风格,包含了房车、特色帐篷、帐篷营位、自由帐篷营位、木屋等营位,还设有独立的卫浴间、儿童游乐区、烧烤区等,到了晚上,山中的夜晚特别安静,满天的星空,伴着蛐蛐儿和鸟鸣,一切都是那么的随心舒适,非常适合家庭出游来这里安营扎寨。
永城王良故居
红色精神的信仰是力量是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王良将军就是这里的力量和闪耀,据说“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听着父母讲述王良的故事长大的,王良对于中华村,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观完王良故居,我们到了旁边的永城中华村展示厅,綦江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非遗文化十分值得一赏,比如其中的永城吹打,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綦江人津津乐道,为之骄傲的民间瑰宝。
綦江的吹打乐在民间十分盛行,乡乡有唢呐,村村见锣鼓,永城吹打便是其中的翘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传承了18代;在这悠久绵长的巴渝文化中,綦江永城吹打就是巴渝人民质朴豪情的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浸淫着时代韵律,记录着巴渝先民的生活足迹。他们的曲目广泛、吹奏技巧精湛,还能用自制的7种形状和功能不同的唢呐兼以打击乐器渲染出各种情绪,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和喜爱。
永城吹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按照活动形式可分为坐堂和行路;按演奏形式分为惯吹惯打、夹吹夹打;按情调又有悲调、喜庆、和通江三类;按乐种,分为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三种;吹打演奏乐器主要有叽呐子、三台、二台、头台、莽台、大台、特台七种唢呐,还有川钹、堂鼓、大鼓、竹节鼓、苏镲、铰子、钩锣、荡锣、小马锣,以及哨子、马鸣器等。
永城吹打是朴素而野性的旋律,在魅力无穷的民间艺术殿堂里,吹奏出百味杂陈的人生,宣泄着草根百姓的爱恨情愁,大悲大喜、酣畅淋漓。
重走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追寻历史的足迹,踏上一段红色之旅,重庆綦江是当年中央红军唯一的过境路线,走上红军桥见证一段革命历史的輝煌与艰辛,亲身体验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感悟历史的分量。
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虽然只有短暂的七天多一点时间,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但是却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也确保了中央军委经赤水北上战略计划的完成,为四渡赤水制造了宝贵战机。
红军桥原名两河口大桥,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位于石壕镇的香树、高山、皂泥3个村交界处,建于清代同治12年,桥高10米,宽3米、跨度19米,横跨当地香树、高山两个村,两端以石梯与桥面相连。系石木结构,歇山式青瓦房顶、穿逗式梁架,现还保存着原建筑风格。
踏上红军桥,仿佛穿越在历史的回廊,桥中间为过道,两排立有柱头,透着古朴的气息,走在桥上,很是平稳,桥身巧妙运用原木和木板,使桥楼简约而不失气势,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惊叹不已,历经百年风雨,红军桥依然伫立在河道上面。它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这段历史,后人便将其命名为“红军桥”。
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队在石壕李汉坝漆树坪农民李树清家宿营。次日,卫生队撤走时,留下四名江西籍红军重伤员,委托李树清帮助护理养伤。李树清为躲避军阀部队搜查,将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下的油岗咀岩洞隐蔽。
同年2至3月,其中两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相继牺牲,李树清和农民唐明兴将其遗体掩埋于洞外;一名伤好后于4月离开;一名伤好后在李树清家帮忙干活,两年后,在打通镇被国民党军队拉兵抓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的百姓把“油岗咀岩洞”改名为“红军洞”。
红军烈士墓的脚下,就是长征诗碑。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牺牲了五名红军战士。一名是为了执行红军纪律而牺牲的红军司务长;有两名是红军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还有两名是1935年二、三月间在李汉坝农民李树清家牺牲的红军重伤员。
红军长征诗碑修建于1991年,由碑座和碑身组成,砖混结构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砌成。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诗篇;背面镌刻着陈毅元帅的诗篇《青松》,碑的前后全是由常绿植物保护着。整个烈士墓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纪念塔、题词碑林、陈列室、红军宣传标语碑林等七大部分组成。 石壕鎮是中央主力红军在重庆境内的唯一进驻地,这座红军烈士墓就是为了纪念1935年牺牲的烈士而建。墓面正中央屹立着1935年1月中央主力红军在石壕牺牲的5位红军烈士的塑像,重现了当年中央主力红军在石壕时的情景,象征着他们对革命信仰的不懈追求,在长征途中团结互助,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信念。
陈列室里面展出当年老红军们用过的钱币、枪弹、土炮、地雷、马刀等武器,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当年的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綦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石壕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艺术奇葩,农民版画
一种木板上的民间智慧 ,画纸上的乡村史诗。
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1984年开始,綦江农民版画先后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参展参赛,600多幅佳作被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上世纪80年代起,綦江农民版画正式列入了中小学课程。
綦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綦江农民版画这一艺术奇葩。綦江的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采用人工拓印而成的纯手工之作,作品构图明快,色彩艳丽,蜚声海内外,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綦江被命名为农民版画之乡。
农民版画展厅分东、西两个专题展厅,一共展出了 1983年至今近30年间,近百名作者的300余件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院内收藏了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里面的作品取材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用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一种纯粹的文化表达,历经岁月沉淀,在广泛吸取扎染、蜡染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重庆綦江农民版画逐渐自成一派,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进入鼎盛时期。精品厅里陈列的是綦江农民版画的各大事记及在各地展出所获得的奖牌。
一种表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年丰人心乐,人乐画笔勤。农忙时节,大家扛起锄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农闲时,人们放下锄头拿起刻刀,把生活体验雕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纸上,挂上墙头。
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桂焕勇说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新版画,村村寨寨都要进行版画交流”。桂焕勇从14岁起便开始拿起画笔,在他的记忆里,版画似乎是綦江农民的“天性”,村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但他们的创作不但有幽默稚拙的情趣和热情奔放的情感,还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个夏天,来綦江感受不一样的重庆,期待下一次的綦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