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空间是以居住为基本功能载体的各种类型的空间,中国传统的住宅大多采用“通用式、标准化和单体化”的营造方式。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切入,通过对明朝居住空间的设计理念中“人文—心理—行为—物化”等层次的分析,尝试寻找到其背后保留的“人性关怀的普遍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设计精髓,以期对当今的室内设计文化理论有实践性的启示。
关键词:宜室宜居人文精神空间设计
一.明朝居住空间研究的背景、对象及方法
1.1研究背景
明朝是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建筑业及手工业发展迅速,是中国艺术历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代表着中国古典艺术史的精粹。
明朝也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巅峰时期,明式家具无论从设计、取材、功能、构造方面,至今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室内设计集大成者。明朝的许多文人名士以艺术的眼光审视室内环境,造就了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生活艺术品,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功能要求以外,室内设计成为名士文人抒情言志的场所。回归精神的本源后,由过去的“重道轻器”转变成“清韵隽永”的设计观念,并成为明朝室内设计的领军阶层,导向当时其他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观念。
1.2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官式建筑符合朝廷,皇家的价值观念,建筑规范和等级制度。主要包括宫殿、皇家园林、陵墓、府衙、庙宇等建筑类型,是主流的、机械的、程式化的,具有中央集权的政治属性。民间建筑指除了官式建筑以外的,符合民众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包括民居、书院、商铺、会馆等多种建筑,代表着社会民众日常的文化诉求,具有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自然属性。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思路:以“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心理构成—行为方法—物化容器”为线索。先由环境到物化,再由物化到环境成为本文的两条研究思路,这个过程是相互相容,相互层叠为一体的动态的研究过程。研究室内设计中物化层—行为层—心理层的层层递进的过程,阐述明朝居住空间的“史”和“论”。
方法:本着寻找中国传统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前提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一种通过表象找寻本质的研究方法。讨论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类组织、风俗习性、宗教信仰各个方面,研究人性的起源,成长,变迁,借此发现人性的文化层面的发展规律,探讨明朝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思想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模式。
研究创新:系统的研究明朝普通人群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反映和寄寓的人格思维、社会理想、美学创造、生活意境与文化心理的深层次关系;强调人性本能的“自适性”,讲究“适宜”“适度”的把握。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厚生”观,为当今室内设计理论试图寻找中式文化传统的渊源和本根。
二.明朝居住空间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我国古代造园活动经历了元代和明初二百年的沉寂后,明朝中叶。由逸隐的文人士大夫推动,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文人们不满明朝统治者的无能,朝廷内的腐败纷争,纷纷逸隐起来,寻找属于一个自己的“世外桃源”。他们醉心于修身养性琴棋书画、收藏鉴赏、交友品茗等活动,促进了居室室内设计的大发展。
“象外之象”的效果,将明朝的室内设计理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明朝工匠制度逐渐宽松,工匠们有了更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间手工艺生产中,使得明朝的工艺美术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主的工艺品生产中心。
文士从生活中提炼设计要素,将实用主义思想放在第一,居住空间的设计领域同样具有史学思想的影响。文人设计师注重设计出大众实用的器物和陈设,李渔“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无所必需”强调“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实学思想让文人设计师在明朝的居住空间设计上找回了价值感,开创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史的新的一页。
明朝的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在沿海地区萌芽,许多文人弃儒从商,许多工匠凭借自己的技能脱颖而出,主动向士大夫求教,并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其娴熟的技能,高超的领悟能力将室内设计风潮带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明朝文人参与室内设计,提高了设计物品的艺术品位,商人富贾的附庸风雅打破礼制对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助推作用,而出色工匠的实施也为明朝居室空间的高度实用性艺术性留下了难以复制的辉煌。
三.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主要类型
3.1宜室宜居,顺应本性
明朝的文人设计师崇尚的是顺应本性的设计理念,强调遵循事物的自然之性,以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计成在《园冶》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原则、“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顺应其性”的设计目标。中国古代文人在看待居住环境时,把“家”当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将遵循自然规律、体现自然规律的法则,称为“道”,室内设计称为“器”,“器以载道”才能体现“至善天理”。明朝的室内设计还体现在对“简朴”的推崇,家具的设计风格亦精法素雅,选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结构和造型相互因借形成优美的轮廓,因此“宜室宜居”的思想在明朝居室空间的室内设计上有了充分的表达。
对于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还反映出“贵活变”的手法,认为“惟房舍不能移,此外皆当活变”,为保持居住空间的新鲜感,对陈列物品的擺放适时加以调整,变换器物的高低,远近,空间陈列位置互换。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展现出灵活多变的功能化特征,根据不同场合,进行不同的陈设。“变异性”的强调如同当代室内设计的“灰空间”、“未建成”、“临时设计理论”,宜时宜居,随着时令、节气、功能加以变化室内陈设。
3.2虚实相济的空间意象
明朝室内居住空间的意象多体现为“模糊、流动、暧昧”的虚灵与虚实相济的特征,居住空间的设计在充分利用中国木结构体系特点上,通过“因景互借”以至“巧而得体”,追求传统居住空间的“虚涵韵味”。明朝注重生活享受的风气,居住空间的分隔较精细,各种室内隔断设计非常多样化,既能分隔空间采光通风,又能装饰美化空间。其中变化最多,应用最广的就是木制隔断,隔扇也属于隔断的一种,隔扇上半部分是隔心,隔心是镂空的图案,能透光,下半部分是裙板,为实心素面或可有纹饰,典雅美观。罩作为一种半隔断,形式多样,形成了通透度由大到小,围隔度由小到大的特点,取得了空间隔透度和美观形式的统一。
3.3适宜所得的空间格局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室内陈设的格局呈现出“阴阳相克相生、儒道互补”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主次分明,等级森严,左右均衡的正式格局。另一方面,又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多样化、非对称的、随意灵活。所以,明朝的室内陈设艺术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室内外自然情景的交融、渗透,强调心物共融;在室内器物陈设上,讲究错落有致,与住宅环境、情调氛围相呼应,相协调。忌“排偶”,宜作位置形态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室内获得优美的形象和独特的空间品质;居住空间的陈设布置还与居住人的志趣、爱好、气质相匹配,与其生活方式相契合,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的观点。
3.4中国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作为明朝室内设计的中澳组成部分,成就斐然。明朝中叶,海外贸易发达,各种优质木材输入中国。明朝的硬木家具以其实用的功能,简洁雅致的造型,工艺结构合理,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典范,甚至影响当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明朝家具形成于当时商业手工业发达,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频繁的年代,以“苏作”为最著名。其特征为:使用舒适。造型简雅;坚实耐用,构造合理;选材精细,用料节约;品种丰富,功能多样。总之,明式家具体现的当时人们重生活享受,重礼仪风雅的物质需求。
四.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人文主义倾向
明朝的文人设计师从弘扬人文主义的个性出发,创建符合个人审美情趣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提出了许多与当代设计思想相通的观点。如计成的“从心不从法”、“人之有异宜”;使设计成为融合了人的日常生活,人文理念、文化心理的创造活动。从使用者的人本出发,领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明朝中叶以后,无论从思想上、行为上、还是生活上,都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注重创新,强调对“人心”的光照,个性的弘扬,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设计中提出“所谓地与人俱有异宜,善于用因”以人为本,灵活顺应环境,讲究“宜”的设计文化,也正是符合当代设计哲学的思想。
明朝的室内空间强调中轴线,但并非是动线,主要用于精神关系的定格。中轴线是对皇权,社会地位的心理暗示和重复强调。轴线北端为尊,有“坐北朝南”之说。居住室内空间的营造上,先定轴线,定框架,再填充内容,而室内设计的内容—陈设、器物、家具都是灵活的,可变的。颇具当代设计中的“临时设计”空间理念,其中丰富的内涵突显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倾向。
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成就,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倾向,在注重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在器物层面上,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在行为层面上,追求生活享受,崇尚精神愉悦,任性为之;心理层面上,追求人本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隐逸。这三者相互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典型映射。明朝的居住空间的设计,集前朝的精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成为传统文化进一步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明朝室内设计是中国室内设计史上的辉煌一页,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精粹。装饰元素和陈设器物细腻、精致,对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表达成熟,自然。成为傳统室内设计史上的一个亮点。明朝室内设计隐含着近现代室内设计的萌芽,注重表达日常生活体验,关注使用者的个性表达,尊重个体差异,隐含“为生活而设计”的现代设计理念。
文人设计师们重视文化精神融入器物中,把人格理想物化于设计实践中。他们强调的“因地制宜、人有异宜”,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感性体验于生活,并将设计成就回归于生活,为生活而设计。他们不拘泥于任何既定风格样式的传承,而是勇敢的质疑原有的法式,积极创新,由原来的设计为“礼制”,转而为生活设计,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
当下,以明朝设计为内涵的“中国风”设计,得其形而失其神。大多停留在“仿古”的阶段,明朝室内设计理念中所蕴含的中国原创的优秀的设计观念,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关键词:宜室宜居人文精神空间设计
一.明朝居住空间研究的背景、对象及方法
1.1研究背景
明朝是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建筑业及手工业发展迅速,是中国艺术历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代表着中国古典艺术史的精粹。
明朝也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巅峰时期,明式家具无论从设计、取材、功能、构造方面,至今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室内设计集大成者。明朝的许多文人名士以艺术的眼光审视室内环境,造就了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生活艺术品,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功能要求以外,室内设计成为名士文人抒情言志的场所。回归精神的本源后,由过去的“重道轻器”转变成“清韵隽永”的设计观念,并成为明朝室内设计的领军阶层,导向当时其他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观念。
1.2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官式建筑符合朝廷,皇家的价值观念,建筑规范和等级制度。主要包括宫殿、皇家园林、陵墓、府衙、庙宇等建筑类型,是主流的、机械的、程式化的,具有中央集权的政治属性。民间建筑指除了官式建筑以外的,符合民众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包括民居、书院、商铺、会馆等多种建筑,代表着社会民众日常的文化诉求,具有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自然属性。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思路:以“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心理构成—行为方法—物化容器”为线索。先由环境到物化,再由物化到环境成为本文的两条研究思路,这个过程是相互相容,相互层叠为一体的动态的研究过程。研究室内设计中物化层—行为层—心理层的层层递进的过程,阐述明朝居住空间的“史”和“论”。
方法:本着寻找中国传统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前提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一种通过表象找寻本质的研究方法。讨论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类组织、风俗习性、宗教信仰各个方面,研究人性的起源,成长,变迁,借此发现人性的文化层面的发展规律,探讨明朝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思想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模式。
研究创新:系统的研究明朝普通人群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反映和寄寓的人格思维、社会理想、美学创造、生活意境与文化心理的深层次关系;强调人性本能的“自适性”,讲究“适宜”“适度”的把握。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厚生”观,为当今室内设计理论试图寻找中式文化传统的渊源和本根。
二.明朝居住空间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我国古代造园活动经历了元代和明初二百年的沉寂后,明朝中叶。由逸隐的文人士大夫推动,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文人们不满明朝统治者的无能,朝廷内的腐败纷争,纷纷逸隐起来,寻找属于一个自己的“世外桃源”。他们醉心于修身养性琴棋书画、收藏鉴赏、交友品茗等活动,促进了居室室内设计的大发展。
“象外之象”的效果,将明朝的室内设计理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明朝工匠制度逐渐宽松,工匠们有了更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间手工艺生产中,使得明朝的工艺美术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主的工艺品生产中心。
文士从生活中提炼设计要素,将实用主义思想放在第一,居住空间的设计领域同样具有史学思想的影响。文人设计师注重设计出大众实用的器物和陈设,李渔“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无所必需”强调“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实学思想让文人设计师在明朝的居住空间设计上找回了价值感,开创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史的新的一页。
明朝的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在沿海地区萌芽,许多文人弃儒从商,许多工匠凭借自己的技能脱颖而出,主动向士大夫求教,并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其娴熟的技能,高超的领悟能力将室内设计风潮带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明朝文人参与室内设计,提高了设计物品的艺术品位,商人富贾的附庸风雅打破礼制对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有着助推作用,而出色工匠的实施也为明朝居室空间的高度实用性艺术性留下了难以复制的辉煌。
三.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主要类型
3.1宜室宜居,顺应本性
明朝的文人设计师崇尚的是顺应本性的设计理念,强调遵循事物的自然之性,以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计成在《园冶》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原则、“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顺应其性”的设计目标。中国古代文人在看待居住环境时,把“家”当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将遵循自然规律、体现自然规律的法则,称为“道”,室内设计称为“器”,“器以载道”才能体现“至善天理”。明朝的室内设计还体现在对“简朴”的推崇,家具的设计风格亦精法素雅,选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结构和造型相互因借形成优美的轮廓,因此“宜室宜居”的思想在明朝居室空间的室内设计上有了充分的表达。
对于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还反映出“贵活变”的手法,认为“惟房舍不能移,此外皆当活变”,为保持居住空间的新鲜感,对陈列物品的擺放适时加以调整,变换器物的高低,远近,空间陈列位置互换。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展现出灵活多变的功能化特征,根据不同场合,进行不同的陈设。“变异性”的强调如同当代室内设计的“灰空间”、“未建成”、“临时设计理论”,宜时宜居,随着时令、节气、功能加以变化室内陈设。
3.2虚实相济的空间意象
明朝室内居住空间的意象多体现为“模糊、流动、暧昧”的虚灵与虚实相济的特征,居住空间的设计在充分利用中国木结构体系特点上,通过“因景互借”以至“巧而得体”,追求传统居住空间的“虚涵韵味”。明朝注重生活享受的风气,居住空间的分隔较精细,各种室内隔断设计非常多样化,既能分隔空间采光通风,又能装饰美化空间。其中变化最多,应用最广的就是木制隔断,隔扇也属于隔断的一种,隔扇上半部分是隔心,隔心是镂空的图案,能透光,下半部分是裙板,为实心素面或可有纹饰,典雅美观。罩作为一种半隔断,形式多样,形成了通透度由大到小,围隔度由小到大的特点,取得了空间隔透度和美观形式的统一。
3.3适宜所得的空间格局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室内陈设的格局呈现出“阴阳相克相生、儒道互补”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主次分明,等级森严,左右均衡的正式格局。另一方面,又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多样化、非对称的、随意灵活。所以,明朝的室内陈设艺术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室内外自然情景的交融、渗透,强调心物共融;在室内器物陈设上,讲究错落有致,与住宅环境、情调氛围相呼应,相协调。忌“排偶”,宜作位置形态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室内获得优美的形象和独特的空间品质;居住空间的陈设布置还与居住人的志趣、爱好、气质相匹配,与其生活方式相契合,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的观点。
3.4中国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作为明朝室内设计的中澳组成部分,成就斐然。明朝中叶,海外贸易发达,各种优质木材输入中国。明朝的硬木家具以其实用的功能,简洁雅致的造型,工艺结构合理,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典范,甚至影响当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明朝家具形成于当时商业手工业发达,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频繁的年代,以“苏作”为最著名。其特征为:使用舒适。造型简雅;坚实耐用,构造合理;选材精细,用料节约;品种丰富,功能多样。总之,明式家具体现的当时人们重生活享受,重礼仪风雅的物质需求。
四.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人文主义倾向
明朝的文人设计师从弘扬人文主义的个性出发,创建符合个人审美情趣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提出了许多与当代设计思想相通的观点。如计成的“从心不从法”、“人之有异宜”;使设计成为融合了人的日常生活,人文理念、文化心理的创造活动。从使用者的人本出发,领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明朝中叶以后,无论从思想上、行为上、还是生活上,都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注重创新,强调对“人心”的光照,个性的弘扬,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设计中提出“所谓地与人俱有异宜,善于用因”以人为本,灵活顺应环境,讲究“宜”的设计文化,也正是符合当代设计哲学的思想。
明朝的室内空间强调中轴线,但并非是动线,主要用于精神关系的定格。中轴线是对皇权,社会地位的心理暗示和重复强调。轴线北端为尊,有“坐北朝南”之说。居住室内空间的营造上,先定轴线,定框架,再填充内容,而室内设计的内容—陈设、器物、家具都是灵活的,可变的。颇具当代设计中的“临时设计”空间理念,其中丰富的内涵突显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倾向。
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的成就,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倾向,在注重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在器物层面上,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在行为层面上,追求生活享受,崇尚精神愉悦,任性为之;心理层面上,追求人本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隐逸。这三者相互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典型映射。明朝的居住空间的设计,集前朝的精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成为传统文化进一步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明朝居住空间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明朝室内设计是中国室内设计史上的辉煌一页,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精粹。装饰元素和陈设器物细腻、精致,对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表达成熟,自然。成为傳统室内设计史上的一个亮点。明朝室内设计隐含着近现代室内设计的萌芽,注重表达日常生活体验,关注使用者的个性表达,尊重个体差异,隐含“为生活而设计”的现代设计理念。
文人设计师们重视文化精神融入器物中,把人格理想物化于设计实践中。他们强调的“因地制宜、人有异宜”,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感性体验于生活,并将设计成就回归于生活,为生活而设计。他们不拘泥于任何既定风格样式的传承,而是勇敢的质疑原有的法式,积极创新,由原来的设计为“礼制”,转而为生活设计,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
当下,以明朝设计为内涵的“中国风”设计,得其形而失其神。大多停留在“仿古”的阶段,明朝室内设计理念中所蕴含的中国原创的优秀的设计观念,值得我们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