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故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座教堂的修建时间为什么超过了两个世纪?它为何险些遭到彻底毁坏?是谁拯救了它?这座多次欲火重生的伟大建筑对全人类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1160年的某一天,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亲自奔赴罗马,前去面见当时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向教皇提出一个请求:修建一座新的、更大的教堂。这座后来由教皇亲自奠基的大教堂,就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它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就在今年的4月15日,一把大火席卷了这里,教堂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破坏,这是全人类文化一次不可估量的损失。新闻一出,很多人都在惋惜,但有的人却不能理解一个法国建筑的火灾为什么会牵动全世界人的心。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举世无双的教堂修建了182年
  让我们回到1160年,当时的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巴黎建立一座新的大教堂。因为随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巴黎人口越来越多,原来的教堂太小了,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信徒。为此,苏利主教远赴罗马,争取到了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支持。他告诉教皇,他打算用圣母玛利亚的名字来为这座教堂命名,即圣母院。之后,苏利主教回到巴黎,他号召信徒积极捐款。就这么攒了3年的钱,苏利主教算了算,工程的启动资金差不多够了,于是,他专门邀请教皇出席了教堂的奠基仪式。接下来,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工程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工了。
  作为巴黎圣母院修建工程的推动者,苏利主教没等看到教堂竣工的那一天就因病去世了。当然,他即便达到人类长寿的极限也看不到那一天,因为这所教堂竟然断断续续地修了182年,直到1345年才正式竣工!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盖个教堂吗,至于修这么长的时间?这座教堂之所以盖了这么久,归根结底一句话:全是钱闹的。苏利主教凑的那点钱只够启动费,工程开始后不久就花光了。没钱了怎么办?只能停工。对此,巴黎人倒是想得开,大教堂是献给上帝的,一定不能马虎,而是要做到尽善尽美。至于施工经费,慢慢再凑,等有钱了就开工,没钱就停工——这才导致教堂工程用了快两个世纪才完成。
  当然,修得慢也有修得慢的好处。因为建筑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在漫长的修建过程中,一代代法国的石匠、木匠、铁匠、雕刻师、玻璃工人前赴后继,一步步搭建起了教堂的中殿、高墙、尖塔、礼拜堂和那些精美的玻璃窗。这些匠人们怀着对宗教的无比虔诚,为这座教堂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举世无双的精美建筑。
  数次受创,一度成为藏酒的仓库
  巴黎圣母院竣工之后,凡是法国最重要的典礼和仪式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那些盛大的宗教仪式就不说了,像国王结婚、新国王登基、重要的授勋或是颁奖典礼,无一例外,都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因为这里高大、庄严,同时又有着无比精美的绘画和雕塑作为装饰。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不仅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来宾,更重要的是,人们都觉得,在这里举办活动最有面儿。这样做的结果,也让巴黎圣母院在无形间成为法国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到了1789年,巴黎圣母院迎来了它几百年生涯里的第一次大劫难,法国大革命爆发了!革命,自然要粉碎和打破旧世界。对于当时的法国而言,旧世界的代表,那不就是国王和宗教势力吗?于是,法国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代表宗教势力的教堂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大肆破坏。作为法国最著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遭受到的破坏自然也是最严重的。
  后来有人做过统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暴徒多次洗劫这里,他们偷走了教堂里的神像,熔化了教堂的大钟,砸碎了精美的玻璃花窗。人们把破坏后的巴黎圣母院改名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干脆拿这里当了藏酒的仓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IO年后的1799年,直到拿破仑上台执政,巴黎圣母院才恢复了它原本的教堂身份。
  客观地说,拿破仑是个有眼光的人,他看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才努力把它保护了下来。当他后来登基成为法国皇帝的时候,他也选择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在今天的巴黎卢浮宫里有一幅名为《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油画,就精致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可惜好景不长,拿破仑的皇帝梦只做了1O年就被迫下台了。随着拿破仑的倒台,巴黎圣母院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虽然教堂的身份没有被剥夺,可是严重的疏于管理加上年久失修,使它的主体建筑日渐破败,许多破损的壁画和雕塑也得不到修补。在岁月的变迁中,曾经宏伟的巴黎圣母院渐渐被人遗忘。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它似乎要难逃被人拆除的命运了。
  大规模翻修使圣母院重现光彩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大作家挺身而出,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濒临毁坏的巴黎圣母院。在此之后,巴黎圣母院也迎来了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一次翻修。
  拯救了巴黎圣母院的大作家,正是法国最伟大的文豪维克多·雨果,而他拯救巴黎圣母院的方法,就是撰写了一部和这座教堂同名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的影响力极大,后来又被改编成了各种影视剧和舞台剧,而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应该是拍摄于1956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版本了。关于小说和电影的情节,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在小说的序言里,雨果着重强调了他写作这本小说以及倡议保护巴黎圣母院的原因。原来,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雨果亲眼目睹了大量文物惨遭破坏,无数凝聚着法国人民智慧结晶的建筑被夷为平地。雨果觉得,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巴黎的耻辱,甚至是每一个法国人的耻辱。为此他呼吁:保护文物,保护这些古建筑,因为这些东西是法国人的文化根基。毁掉它们,就是在挖法兰西民族的根。
  雨果的小说使巴黎圣母院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人们纷纷呼吁,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使它重新恢复昔日的光彩。面对群众的呼声,法国政府进行了一次公开招标,经过重重选拔,一个名叫欧仁·维奥莱·勒·杜克的青年建筑师成功入围,成为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的总设计师,由他指挥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一次史上规模最大的整修工程。然而,此时的巴黎圣母院早已残破不堪,连主体建筑都面临倒塌的風险。面对这个烂摊子,杜克该如何完成整修呢?   杜克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巴黎圣母院的本来面貌。对于那些不能还原的部分,就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进行一次再创作。比如,教堂外围的浅浮雕,他尽量保留下来,破损的部分,则尽可能找到原材料进行恢复;回廊和立柱等部分,也尽量按照原样的样子修复。对于破损的玻璃花窗,实在没办法还原,杜克就只能按照自己心中的风格,重新进行了制作。除此之外,杜克还重建了圣母院标志性的尖塔,又在尖塔外围设置了一系列精美的铜像。
  就这样,杜克站在历代法国建筑大师的肩膀上,不仅让巴黎圣母院重现生机,还在艺术风格上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人们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很大程度上都是杜克重建的结果。在今年4月15日的大火中,那座由杜克一手重建的尖塔轰然倒塌,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多少也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这一幕后会心碎了吧。
  浴火重生,仍存希望
  杜克的整修工程历时30多年,直到1865年才算正式完工。整修后的巴黎圣母院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地走到了今天,其间,它又经历了数次劫难。
  就在6年后的1871年,巴黎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有人在巴黎市内放起了一把大火,火势直奔巴黎圣母院而去。就在杜克的努力就要變成一堆废墟的时候,英勇的巴黎市民站了出来,奋力扑灭了这场大火,巴黎圣母院侥幸得救。
  时间一晃来到了1944年的8月,此时正是二战后期,面对节节推进的盟国军队,纳粹德国难以招架,即将走向灭亡。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给纳粹德国驻巴黎司令肖尔铁茨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在巴黎的所有历史建筑上安装炸药,包括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如果盟军逼近巴黎,就让这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和火海。
  想想看,如果这个命令真的被执行了,不要说巴黎圣母院,连巴黎这座城市也要不复存在了。面对这样一道命令,曾经无比忠诚的肖尔铁茨犹豫了,他事后回忆,当时自己也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决定: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因为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没有人能承担得了毁掉它的责任。
  就这样,巴黎圣母院又一次逃过一劫。战后,肖尔铁茨将军成为战俘,在判刑的时候,人们考虑到他为保护巴黎做出的努力,为他减短了刑期,只是让他象征性地坐了两年牢,就重新获得了自由。巴黎圣母院自从建成以来,800年的时间里,曾经遭到几次严重的损毁,至少有两次面临成为废墟的命运。所幸的是,它顽强地挺了过来,一旦时机适当,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还会问:即便巴黎圣母院见证了法国历史,就至于让全世界牵肠挂肚吗?实际上,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都笨重粗俗、阴暗压抑。而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样式的束缚,用一种全新轻巧的结构,让教堂建筑变得高挑、透亮、优雅,使那些走进这里的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的光芒。更不用提它的那些精美的雕塑、壁画和那几大幅华丽的玻璃花窗了。这种美,只有亲眼见过的人才能有所体会。
  虽然今年4月15日那场火灾暂时吞没了它的美丽,但是相信,这样一座已经屹立了800年的哥特式建筑,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就如同它所经历过的那样。实际上,它也必须要浴火重生,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划下的一道道刻痕,它既向我们展示着人类文明辉煌的过往,也向我们指引着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它的存在,更代表着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失去的宝藏,那就是希望。
其他文献
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  以前不知道文学描写中“美得让人窒息”是什么情形,而此时我真的是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  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和倾慕,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您太完美了。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
期刊
不知不觉中,京城已经有了些夏意,而贪吃的人们也纷纷从猫冬的倦怠与春困的劳乏中舒展开来,四处地寻觅起美食所在。尽管很多的美食令人垂涎,但如今的食客们似乎更注重美食与健康二者兼得,于是,独具特色的日式料理,逐渐地吸引到越来越多食客青睐,吃出美味,吃出健康,成为了人们新的健康生活的理念。  记者日前采访了日式料理店“梵”的刘铭店长,听他为食客们介绍日式料理的魅力所在。“日式料理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食客的
期刊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为了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庆祝《北京广播电视报》创刊40周年,4月14日在门头沟影剧院,报社和北广家园门头沟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报社春季公益演出京剧季,为读者朋友们演出了一场红色经典京剧《盛世梨园》。该节目由北京乐艺馨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精心排练,近600位门头沟居民在现场欣赏了精彩演出。报社经营中心副主任高雪松出席了该活动。北广家园门头沟服务中心郑向成经理
期刊
这些年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回到当年部队驻地看看房东崔大娘,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崔大娘家住辽东半岛的一个山区。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我所在的部队来到辽东半岛,我被安排住进了崔大娘家。那时大娘40多岁,一头短发,一脸慈爱。刚到她家时,正逢冬季,辽东一片冰天雪地,加上山风呼啸,气温大都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大娘怕我们冷,每天晚上我们还未回来,她就已经把火炕烧得
期刊
微协商是什么?就是由当地居委会主持,把社区的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请到一起,畅所欲言,沟通有无。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的记者听说通州武夷花园社区有个微协商很有特色,日前受到邀请,参加了4月23日下午举行的武夷花园水仙园、牡丹园的微协商沟通会。此次会议由潞城镇武夷花园水仙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闵捷主持。人如其名,闵主任蓝衣短发,透着干练,语速很快也很坚决。按照既定的程序,宣布根据《潞城镇社区微协商制
期刊
很早以前我就和报社结缘了。我那时爱写文章,特别是宠物方面的。2004年《北京電视》周刊宠物版成立大会,就是我联系的武夷花园,在那里召开的。我还客串了一次通讯员,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发表在了杂志上。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经常联合社区与报社合作,一起做活动。我还经常把自己养宠物的有趣故事写成文章,得到了报社编辑的赞扬。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同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号召周围的人文明养宠,也算是为社会和谐做了一
期刊
春草葳蕤日,正是读书时。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南文化博物馆管理处和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党支部(以下简称宣非联合党支部)结合“世界读书日”这一契机,在4月22日下午组织了一场别开声面的“党员读书日”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邀请了著名京味儿文化研究学者、西城区作协主席刘一达老师,作了题为“从《道北京》一书中品味京味儿文学语言的应用”的读书分享。宣非联合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和北广朗诵
期刊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出生于1950年,在宣武区牛街一条普通小胡同的大杂院里长大。童年时代,我无忧无虑,每天除了上学就是玩,因此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小时候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除了各种有趣的游戏以外,我还特别喜欢看电影。那时的电影多是黑白片,彩色的也有,但是很少。看电影也相当便宜,看一场成人票价3毛钱,儿童票才1毛。我们家离位于白广路的广安门电影院很近,从院里出来,斜着穿过几条小胡同,再顺着枣林
期刊
伴随着全面屏手机的流行,人脸识别也跟着火了。在目前全面屏手机中,人脸识别大多还不成熟,更多的是為了弥补指纹后置或者取消指纹识别带来的影响。今年,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不少支持刷脸识别的手机。随着首款人脸识别的手机的发布,关于人脸识别这类生物识别的安全性,大众一直存有怀疑。这不,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对此产生了担心。  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北京电视台《生活这一刻》栏目的记者,针对“手机刷脸”的新兴技
期刊
元气满满的一天,当然得从早餐开始。一些人因为早晨时间紧张,只吃个包子或吃张饼。请记得,别忽视了早餐中最需要摄入的营养素——蛋白质,它的最佳来源就是鸡蛋,因为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可以达到98%。如果嫌水煮蛋过于寡淡,不如试试这些做法,营养丰富又快手,10分钟就能搞定一顿美味的早餐!  无油牛奶炒蛋  【用料】  主料:鸡蛋2个、牛奶60毫升  辅料:盐1小撮、黑胡椒适量  【做法】  ①鸡蛋中倒入牛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