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练习应基于文本的体裁样式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描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中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习得常用的学习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要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阅读教学过程,营造教材就是学材、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就是主体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质。
  2012年5月16—18日,我市举行了第六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笔者听了人教版四下《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同课异构的教学,几位教师均能努力体现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力求全员参与,明确练习要求,保证练习时间,展开练习过程,指导评价到位。但是,有些练习的设计由于偏离了文本的体裁样式——文艺性说明文,导致练习的效果不尽人意。
  【课文简介】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四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与《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与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同属于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为总起,后三段为分述。分述部分分别介绍了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三对动物的共栖现象,且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写“怎样共栖”,再写“为什么共栖”。文章语言饶有趣味,主要采用了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进行说明,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好范例。
  【对比设计一】
  分析:
  在初读课文字词检查以后,两位教师均以上述表格为依托引领后续学习。从表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设计A旨在通过表格引领学生摘录文中“充满趣味的描写”,即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说明的句子,选取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且不说“充满趣味的描写”这种说法与本文的文体——文艺性说明文不相吻合,在说明文中用“描写”一词可能换成“说明”更为合适;更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忘却了说明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把握说明的要点,跨过这一层面的学习,直接转入第二层面的学习——揣摩说明方法并体会说明效果。这样,这篇文章就失却了一半的教学价值,教学任务也只完成了一半,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设计B则以表格为载体,让学生梳理文中三对动物是“怎样共栖的”,又“为什么要共栖”,从内容层面梳理了课文。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动物共栖的科学知识,准确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要点。这样的设计和教学,符合说明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实现了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对比设计二】
  分析:
  设计A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在引领学生理解把握犀牛与犀牛鸟共栖的原因之后,通过去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关联词语在语意表达上的连接作用,进而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连贯有序。诚然,让学生“体会关联词语在表达上的连接作用,体会表达的连贯有序”是第二学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艺性说明文,不是普通的记叙文,文章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体会“表达的连贯有序”,应在于揣摩“说明的生动形象”。这样的设计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主次不当,教学的价值不大。
  设计B则以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为基点,以“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依托“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以及“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这样两个典型语例,通过删除比较、情境想象等方法,真切地体会作比较、拟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生动形象,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明特点,实现了文艺性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对比设计三】
  分析:
  新修订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设计A和设计B都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课程的本体目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跨越。
  但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笔者以为在练写之前首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说明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否则就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误导学生,有悖说明文教学的宗旨。
  设计A忽略了说明文仿写所必需的科学知识,缺少前期的知识铺垫,给学生的练笔带来了困难,影响了练笔的效果。在练写时,让学生想象鲨鱼和向导鱼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符合说明文的体裁样式。而且,仅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窄化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比较也是学生需要模仿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说明方法。
  设计B在学生练笔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铺垫,出示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鲨鱼和向导鱼的科学知识。进而,参照文本的说明要点,以表格的形式分两种情况呈现介绍鲨鱼和向导鱼“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然后,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运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水到渠成。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也符合说明文仿写练笔的特殊需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反思】
  上述三组对比设计,A组设计忽略了文本的体裁特点——文艺性说明文,三次练习均偏离了文本的体裁样式,为练而练,价值不大;B组设计牢牢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目标准确,练有成效,学生在练习中既获取了科学知识,又形成了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首先应该从文本的体裁样式出发,找准基点,明确目标,才能使练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落实“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实现轻负高质。
  一、有效的练习应符合文体的教学趋向
  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童话、寓言、小说、剧本、相声等等应有尽有,不同的文体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趋向。如果是记叙文,就应该引领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是议论文,就应该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结论以及论述的方法;如果是童话、寓言,就应该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丰富的情节、夸张的语言以及深刻的道理。有效的练习应符合文体的教学趋向,只有这样,练习的设计才能与文本的体裁相得益彰,才能使练习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根据这样的体裁特点,我们可以将本课练习设计的教学趋向定为:①准确把握说明的要点,理解文中的三组动物“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②揣摩作者的说明方法,体会作比较、拟人说明的表达效果,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生动形象。
  二、有效的练习应体现文体的核心价值
  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练习的内容。从练习的形式来分,可以设计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练习;从练习的时间上来分,可以结合初读、研读、巩固、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练习;从练习的目标上来分,可以是词语的积累运用、句子的仿写改写、段落的承接排列、篇章的布局谋篇等等。有效的练习应体现文体的核心价值,指向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的秘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实现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既具有说明文的普遍特点——严格的科学性,向人们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采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进行说明。从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来讲,后者才是文体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因此,《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的核心练习可以定为“揣摩作者采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说明并迁移运用”。
  练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聚焦典型语例,揣摩体验。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揣摩作者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效果。第二层次迁移辐射全文,深化体验。根据课文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辐射全文,迁移自学第三、四自然段,找到采用作比较、拟人进行说明的句子并交流,深化体验。第三层次创设相关情境,尝试运用。提供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仿写,在仿写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内化体验。
  这样,使学生的语言学习经历一个由感知体验到迁移提升再到运用内化的过程,使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
  三、有效的练习应提供文体的个性需求
  近年来,语文教学必须通过“教课文”实现“教课程”的理念已渐入人心,教师们不再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逐渐把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作为语文课的核心目标。为此,我们可喜地看到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情境仿写已成为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实现了从读学写的跨越。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其仿写练笔既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普遍性指的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中也应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致用。特殊性指的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首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说明所需的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该文设计仿写练习的时候,应该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拓展阅读等方式进行知识铺垫,提供文体教学的个性需求,仿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少了这一层帮助,仿写就成了一种摆设,形相似,而神已离。
  崔峦老师曾说:“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必须基于文本的体裁特点,才能促成有效训练,实现训练价值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浙江省余姚市阳明小学 315400)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读一整本书。导读课,不仅要导读一篇篇文章,而且要逐步导读整本书。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本课例着力建立一种导读整本书的“支架”式导读模式。  2,指导学生读书的思想方法。导读课,不仅要导读文章的内容情节,而且要加强读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本课例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方法。      【导读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读整本书的一般模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习作目标的第一条。“留心”“乐于书面表达”是其中的关键词。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
【教材解析】  《开国大典》一课先后编入浙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与浙教版教材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将本课纳入“走近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与《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形成一组教材,从不同层面展现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而《开国大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自豪之情,对人民领袖的无比热爱,同时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
“张力说”认为,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对立统一的张力过程,张力状态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国内诗学界普遍认同“张力”是“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对立的文学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中,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映衬、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张力具有包孕矛盾对立与弯弓待发的运动感特点。张化万活动作文在当下众多习作流派中独树一帜。朱作仁、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文既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我”凭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分别送给四季,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充满童真,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朗朗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课标为依据,紧紧抓住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习作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很有趣,但是他们对丰富有趣的生活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在写作时总觉得“无米之炊”,所写的内容极其单调,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单元主题式习作教学试验,实践着习作教学三步曲。  第一步:明确要求——进行谋篇构思的指导与练习  教材以单元整组教学为特点,从主题的确定、课文的选编、语文园地的设计都是环环相扣、相互联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很多教师觉得这是一篇好读不好教的文章。好读是因为叙事简单,情境有趣,语言妙趣横生;不好教是因为作者马朝虎对儿时“缺水”境遇的描写细腻,手法多样新颖,感受独特,通俗的语言背后深藏情感意蕴。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找准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教师们拿捏不准。  魏星老师的教学可谓迎难而上,他用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作为教学线
《有个性的羊》是一个有趣又充满温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赫尔伯特”的羊,她非常有个性。当其他羊都排着队剪羊毛时,她却溜走了。有什么必要呢?她觉得浓密厚实的毛实在太暖和了!在她与伙伴们捉迷藏时,厚厚的羊毛是最好的掩护。赫尔伯特能把草垛滚得最大、最宽,能玩难度最高的旋转游戏,还能玩最刺激的跳水炸弹游戏!过生日时,她在自己长长的羊毛上系上数不清的红蝴蝶结,漂亮极了。其他的羊都羡慕赫尔伯特的与众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新的全面的体育课程体系逐渐得到众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我校通过体育“1 X课程”的构建,开发研制出符合我校校本教材的体育规划,发扬自身体育特色,发展、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本文首先阐述了课改的主要背景和现状,明确体育课程改革“1 X课程”的构建,健康、阳光、乐学,每天体育“三个一”的体育课程特色,提出了本文的总体设计以及基本框架思路。  关键词:清华附小;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