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解放第一城 凤凰涅槃新铜都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省铜陵市,以铜得名,因铜设市,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多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这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城市,不仅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解放的第一座江南城市,在中共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陵人民秉承“江南解放第一城”的荣光,在解放初期旧中国留下的荒凉凋敝的铜矿山基础上,将铜陵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工贸港口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尽显风流,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等称号,并成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铜官山麓,天井湖畔,一个幸福美丽的新铜陵正在飞速发展。
  江南解放第一城
  1931年初,铜陵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铜陵特别支部成立。抗日战争时期,铜陵是新四军重要的游击根据地,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和新四军第七师在此抗日。皖南事变中,铜陵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营救新四军突围指战员达四五百人之多,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的精锐重兵集团大部分被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蒋介石将剩余兵力撤至长江以南,企图依靠长江天险“划江而治”。为彻底粉碎国民党政府的美梦,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决定发起渡江战役(亦即京沪杭战役),打过江南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3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部署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其中中集团计划从裕溪口至枞阳镇段实施渡江。总前委决定中路兵团较东、西两路提前一天发起攻击,以吸引和分散敌军的注意力。这样,地处中集团进攻路线上的铜陵成为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突破口。担负铜陵正面渡江任务的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四军受领渡江突击任务后,于3月中旬由合肥开赴无为沿江一线,积极筹集船只、训练水手,开展军事练兵,扫除国民党军据守的江北桥头堡,深入沿江地域进行周密侦察。到4月18日,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全就绪。
  为策应大军渡江,铜陵党组织大力开展对敌宣传和瓦解工作,在江边建立情报站,掌握敌军部署,协助先遣渡江大队侦察敌情。1949年4月17日夜,中共铜陵县委派交通员赵傍根泅水过江,将国民党军江防图送往江北解放军渡江前线指挥部,为大军渡江提供了重要情报。影片《渡江侦察记》中小马过江送情报的情节就是根据赵傍根的事迹改编的。
  渡江战役打响后,二十四军七十师和七十一师先头部队在火炮和机枪掩护下,用时20分钟,于4月20日21时35分前后在文兴洲、套口、新江口等地强行登陆。至4月21日1时,全歼文兴洲守敌。4时,七十师以小木船和三角架等简便器材渡过夹江。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顺利占领长江南岸第一座城市——铜陵县城。铜陵,便以其“江南解放第一城”的独特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
  在大军渡江期间,铜陵人民供给过境的解放军粮食25万斤、马料2.53万斤、柴草8.6万斤;支援前线木柴200万斤,修补公路150多里,恢复和架设电话线路170多里,抢修架桥5座。沿途群众自觉设茶水站,烧茶送水,不少人家还将鸡蛋、米糕等摆在门前或送到路边、村口,热情慰劳人民子弟兵。铜陵人民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凤凰涅槃新铜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根据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决定重点开发铜陵的铜矿资源。“江南解放第一城”沐浴着新中国的朝晖,担当起建设新中国铜工业基地的重任。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马鞍山军事代表小组军事联络员陈智祥等人赴铜陵接管原国民党华中矿务局铜官山分矿保管所。同年12月29日,第一次全国有色金属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铜官山铜矿作为全国重点开发的两个铜矿之一。
  1950年5月10日,华东工业部铜官山铜矿工程处成立。为使矿山迅速恢复生产,华东工业部撤销铜官山分矿保管所,所有的设备器材及一切有关资财自1950年6月起全部移交铜官山铜矿工程处接收。至此,铜官山铜矿军事接管任务宣告完成。一大批从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及安徽淮南、马鞍山等地被选调来的干部、工人以及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聚集铜陵,他们住草棚、饮溪水,每日往返十余里,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矿山重建工作。
  1950年7月,中央决定在铜陵建设一座年产2000吨的粗铜冶炼厂,就地将铜精矿炼成粗铜,就近运往上海电解。1951年4月,位于铜官山下、长江岸边的我国第一座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冶炼厂——铜官山冶炼厂破土兴建。它由维吾尔族炼铜专家喇华佩负责设计,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力更生建设的炼铜厂。1952年6月,铜官山铜矿正式出矿。同年11月,铜官山日选矿能力400吨的选厂投产,铜官山冶炼厂主体工程完工。到1952年底,与矿山生产相配套的机修、发电、运输等辅助工厂相继建成,恢复建设的任务胜利完成。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铜官山铜矿广大干群克服种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最早的铜工业生产基地。
  1952年11月,铜官山铜矿工程处被撤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铜官山矿务局。同时,中共铜官山委员会改称中共铜官山矿委员会,隶属安徽省委领导。1953年,开发铜陵铜矿资源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5月1日,年产2000吨粗铜的铜官山冶炼厂正式投产,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后又经过两次扩建,年产粗铜能力达到10000吨。铜官山铜矿于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的露天铜矿,形成露天与坑下联合开采,日出矿能力达到3600吨。选矿厂经过扩建,日选矿能力达到3600吨。   随着矿山经济的发展,铜官山矿区的政权机构也逐步建立。1953年9月,铜官山办事处成立。1954年3月8日,成立铜官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一个拥有采矿、选矿、冶炼、机修、发电等配套齐全的铜联合企业屹立在铜官山麓。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举行第39次全体会议,批准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决定设置铜官山市,其行政区域辖铜陵县铜官山矿区的全部、横港乡的全部和谢垄乡的一部。1958年9月5日,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属安徽省直辖。
  铜陵建市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大潮之中。有色工业创基立业,1957年产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关,接近当时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工业总产值达到10622万元,其中重工业占90%。到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已达10389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和财政金融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名闻遐迩的古铜都,真正地展开雄翅,向着新兴的工业城市腾飞。至2014年,全市辖一县三区(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74万。
  转型发展幸福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铜都大地,给发展中的铜陵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不甘人后、敢争一流的铜都儿女,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历经三次经济转型,闯过前进路上的道道难关,为建设幸福美丽的新铜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陵的第一次经济转型是由单一的产品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铜陵经济长期单打一、吃资源饭的弊端渐渐显现,工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不高、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铜陵实际,认真总结建市以来铜陵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逐步闯出了一条适合铜陵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即:充分利用铜陵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有的工业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实行老企业的改造和新领域的开发并举;资源综合利用与多层次加工并举;大力发展冶金、化学、纺织、建材、电子以及机械、食品和其他轻、手工业。同时,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有色、化工、纺织、建材、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其他各业竞相发展的综合工业体系。
  铜陵的第二次经济转型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91年下半年,铜陵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经济思想大讨论,借此把铜陵人的思想认识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投身商品经济的大潮。11月14日,《铜陵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醒来,铜陵!》一文振聋发聩,呼吁“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躺在计划经济上酣睡了,必须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把铜陵的经济思想大讨论推向高潮。推动这场大讨论的是时任铜陵市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当时,36岁的汪洋呼吁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提出要“砸三铁”,并将住房、用工、干部管理、机构设置都列入了改革计划。1992年还在工商企业试行“公有私营”改革,开全国之先河。铜陵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不仅使铜陵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震撼,而且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反响,不少地区都发出了“醒来,不仅仅铜陵!”的呼喊,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波及全国。1993年6月,铜陵市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和安居工程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之后,铜陵在改革路上一路领先,形成了持续改革的氛围。1998年和2008年,铜陵市又在全市开展了以“起来,铜陵”为标志和以“崛起,铜陵!”为标志的第二次、第三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推进转型发展、加快铜陵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热情。
  进入21世纪,曾让铜陵人引以为荣的铜矿资源成了经济发展的羁绊——在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铜陵赫然在列。截至2007年底,全市因资源枯竭关闭的矿山有62座,其中仅铜陵有色公司就关闭了5座铜矿山,占其铜矿山总数的75%。长期形成的“一铜独大”资源型产业结构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高污染、高耗能,铜陵为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对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更为急需。2009年3月,铜陵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如何突破“矿竭城衰”的困境,让高效清洁的新型产业 “接棒” 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铜陵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立了“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铜陵”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精心构筑起以铜材深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和建材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并围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实效,开辟出一条更具铜陵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2013年度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考核中,铜陵荣获优秀等次第一名。当前,铜陵市已经迈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7月召开的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政策机遇,抢抓跨江发展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山水条件优越、产业特色鲜明、政策平台完善、区位交通便捷、岸线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大力推动城乡一体、产城一体、港城一体化发展,走铜陵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如今的铜陵,工业基础厚实,是中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全市已初步形成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群;硫磷化工、水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接续产业。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80.6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3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2599元(折合14952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如今的铜陵,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科大、合工大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全国率先组建了铜产业、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了中科院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和国家级的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铜陵市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产业平台日臻完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的铜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京台高速公路和沪渝高速公路在此形成“十”字交汇。铜九铁路建成使用,铜陵长江公路铁路大桥顺利合龙,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2015年竣工通车。长江流经铜陵64.6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8.7公里。铜陵港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对台湾直航港口。九华山机场距铜陵只有20多公里。铜陵将成为国家骨干交通枢纽之一。
  如今的铜陵,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按照“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交通、提升人居环境”的目标,全面推进西湖新区和东部、南部城区建设,着力构建精致大气之城。城市框架基本拉开,东部城区、南部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西湖新区路网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46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5%。
  如今的铜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72元增加到2013年的271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增加到2013年的11186元。注重改善和发展民生,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在全省率先开展大病医疗保险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城乡群众,全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根据铜陵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共建小康、同享幸福”这一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结构升级、创新强市、环境立市和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构筑世界铜都、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幸福铜陵”的总体目标,努力把铜陵建成国际铜都、山水城市、宜居家园、休闲胜地。届时,“江南解放第一城” 将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崭新姿态进一步成为闪耀在八百里皖江之滨的璀璨明珠。(题图为铜陵市丰收门雕塑)
  (执笔人:傅凯)
  (责任编辑:吴玫)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边界界定以及功能定位,认为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缺口,要改变这一供需失衡的状况,
鉴于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这位在自身研究领域持续耕作了30多年的经济学家。在颁奖词中,诺奖评审
期刊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
摘 要:当前,河南省内多家担保公司已逐渐扭曲为信息不透明的一个中介机构。担保公司以高息吸纳老百姓的闲置资金,然后再以更高的利率将所筹资金放贷或者直接自融自用,从中赚取高额的利差,异化为带有高利贷性质的非正规敛财机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引起民众恐慌,出现挤兑风波。本文首先对河南担保公司挤兑风波的现状进行描述,然后从挤兑纠纷所涉及到的四个主体——投资民众、政府、用款企业和担保公司来分析原因。  关键
如今,虽然这些国家内部各民族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区域内民族主义情绪“高压”和主体民族所推崇的特权意识,华人仍然没能逃脱“夹心人”的命运。  “南中国海主权纷争,菲华商成夹心人”,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18日以此为题报道了菲律宾华商目前所处的尴尬为难境地,认为南海纷争的持续发酵在恶化中国与菲律宾关系的同时,也使居留在菲律宾的华人左右为难,华人的身份及对被抓捕中国渔民的救助等行为可能会令当地主体民族认
期刊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毕生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早期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初期的发展训练组织了无产阶级队伍;领导白区工作,提出一整套正确的斗争策略方针,扭转了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参加长征,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抗战烽火中,开创华北和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命于危难之际,重建新四军,与毛泽东、任弼时组成“三人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个历史奇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第一”。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体育等领域中所创造的若干值得圈点的精彩“第一”。这些“第一”只是一些典型代表,虽然不尽全面,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能生动直观地展现新中国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崛起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泱泱大国,足以充分形象地折射出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创造的
名字里隐藏的历史rn2017年12月15日,北半球的中国正处于严冬, 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是夏天.rn这天清晨, 澳大利亚气温宜人.我们的日程是参访澳大利亚高等法院(High*Court*of*
期刊
近期出版的《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对鲁迅杂文的艺术品本质展开探讨,以其自成系统、深层掘进、新意彰显的特色,成为鲁迅杂文研究领域的一本好书。该书探寻了隐藏在“匕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