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再者,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欧美的素质教育?
  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學校了。
  我有个荷兰同事,她四岁的儿子在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旧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
  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医生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建立孩子的社交素质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多则六十几号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十四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
  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三十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呢,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
  我怕Armin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最后,他还做总结:“其实我觉得,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有善有恶。虽然我不信什么教,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自己能好一点,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你一个人侍候三个男的,家务一定很多,很累吧?”她说:“前几年有点累,不过四年前,他俩一个六岁、一个十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家里,一人做两顿晚餐,我和他们爸爸只在我们该负责家务的那天做一下,所以一点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承担。”
  欧美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自由”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孩子有个气儿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欧美人的孩子,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其实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所以我的教养和荷兰的这些规矩不谋而合。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肯定会被边缘化,无法受到欢迎。
  素质,不是欧美才有,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丈夫是个摄影师,一个极安静、不事夸张的人。他曾经在我们弟妹的公司有一个工作室。有一天弟妹跑来对我说,除非门口有一双鞋表明某某人在不在这个屋子里,否则,就没有任何声息了。  除了“哑巴”,丈夫还几近“瞎子”。一次他和另外两人去很远的地方出差,那是一对各自有家庭的男女。中途他又去别处转了一圈,回头来这对男女已经搬到同一个房间里,大鸣大放大字报,好像当他不存在。大家看过电影《雨人》吧?雨人的兄弟可以当着
期刊
偏心的压岁钱  吃了羊年除夕夜的饺子,婆婆就七十八了。  七十八岁的她,眼不花耳不聋,就连弯了几十年的腰,忽然也不那么龙钟了。更让人惊讶的是,素来脾气不怎么好的她,到了这个年纪,居然慈眉善目成了一团和气。  婆婆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娶的是独生女,结婚恁多年,每到春节都会因为除夕夜的饺子闹上一场别扭。都在一个城里,没有去谁家过年的争执,别扭就别扭在吃饺子的流程上。往年的习惯是大哥大嫂先在岳父家早早
期刊
那天正在上班,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  没有太过悲伤的感觉,因為从小与奶奶就没有太多感情。她与别人家的奶奶不同,别人家的奶奶都追着小孙子孙女喂饭,疼爱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她却从来没管过我和弟弟,小时候从她面前过喊她“奶奶”时,她还拿斜眼瞪我们。  妈妈与奶奶的婆媳关系一向水火不容,但因为爸爸对妈妈很好,总是哄着她,于是妈妈嫁给爸爸近30年,也忍受了奶奶近30年。奶奶走了
期刊
陈希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知名企业的市场总监。  她的性格很沉稳,和下属也保持着距离。好友也不多,零星几个。每次约她吃饭,朋友基本都要等位,因为她经常都在忙于工作,她最爱说的话是“好的”、“马上”。可以想象,这样的女生很难有对象。  家里人安排的相亲,她每次都去了,但很少评论她的相亲对象。只有一次,她相完亲就去找好友吐槽:那个男人和她吃牛排吃到一半,尿遁走人,留下她买单。  过了一年,她的职位升到
期刊
如果回忆可以忘记  分手十年后,他搬到了我隔壁。在洛杉矶这个拥有380万人口的城市,他和他女朋友随便挑了座公寓,偏偏成了我的邻居。  2012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朋友凯特突然问起:“你最近见过内特吗?”“没有”这句话正准备脱口而出时,我居然看见了那个我一直忘不了的身影——内特,他还是像和我交往时那样穿着黑色长筒袜和短裤。  我以为他早已被我从记忆中抹去,但是我好像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慌乱、紧张和尴尬紧
期刊
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  父亲去世3年后,你来到了我家。同父亲相比,你平凡得实在乏善可陈。可是,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她已经50岁了,对另一半的要求非常务实——只要人好就行。你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你是远近闻名的好人,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  和母亲初次见面时,你很难堪。因为你深知自己“配不上”母亲——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你的帮衬。说实话,母亲
期刊
“创造性写作课”在美国大学本科校园里渊源已久。在耶鲁大学,这一传统习惯得到保留,其中,安·法迪曼开设的名为“书写自我”的写作课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尊重和憧憬。身为知名作家的安·法迪曼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委协会奖,她的课每年仅收12名学生。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了安·法迪曼的第12个“门徒”,从此开始了迥异于以往的写作经历。  大卫之石  写作应该怎么教?老师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在上安的写作课之前,我心中充满了
期刊
领导变成丈母娘  都说丈母娘不好伺候,李悦却从来不觉得,因为,当年他是丈母娘钦点的女婿。  那时,李悦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颇受未来丈母娘——老领导李红的青睞。一方面是因他谦虚、勤奋肯干,不像其他年轻人,轻浮、爱偷懒;另一方面,也因李红无意中得知他从小就没了父母,与姐姐相依为命,因而心中陡升怜悯,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照顾。  李悦没有令李红失望,不到两年,就成长为公司小部门的得力领导。李红退休后,
期刊
锋哥:  你好,我是一名年收入为7万多的普通职工。在家庭理财方面,之前买过股票,也买过基金和保险,所幸运气不错,略有小赚。对未来的理财之路,我也准备延续这种理财方式。可在这件事情上,太太与我矛盾丛生。她反驳我说,参照老一辈儿传下来的经验,将钱存入银行才是最保险的方法。为了这事儿,她坦言“不答应,不作休”。  但我考虑到如果没有理财投资,将来钱真的不够用,何况我正计划明年买车。请问,银行存款是否也可
期刊
大人们对愤怒的包容度远远低于自己的预估。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觉得不舒服,尤其在看到自己孩子生气时,更是无法忍受。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对生气或哭泣的孩子说:“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这种做法来源于父母们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他们就是被这样要求的。但很少有父母明白,让感到委屈、伤心、生气的孩子“别哭”,是不折不扣的冷暴力。发泄愤怒本来是孩子最自然、健康的学习控制情绪的方式,父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