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让书回归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书,百分之九十的人的脑子里浮现的都会是看得见、摸得着、带着油墨香的纸质书。不会想到简书或是帛书,甚至不会想到现在让出版业闻风色变的电子书(阅读器)。纸质图书已不再是内容的唯一载体,也不再是阅读的必须。
  一、 关于纸质书的现状
  书是用来阅读的,但阅读并不仅仅限于图书。获得信息,猎取知识,人们可以阅读报刊(尽管也是势微),可以上网体验,甚至可以听书,简单而直接。传统书店的纸质图书,在新技术、新世界的眼花缭乱中,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里,就显得特别尴尬和无生趣了。
  从业人员在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状。有人总结,首先是数字出版的冲击;其次是出版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追求经济效益,跟风出版,盲目出版,缺少创新,让低劣图书充斥市场,读者对书籍失去了信心。阅读率降低是因为真正的好书少了;再就是国民素质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迷恋在网络上、手机上进行碎片化阅读,真正读书的人少了,与书的距离远了,国民阅读率连年持续走低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是个纸质图书的忠实爱好者,挣来的薪金大部分用来买书,而且我只爱在实体书店里购买,不愿意网购。不是我跟不上潮流,而是我对书很有要求,对开本有要求,对版面设计有要求,对字体、字号和行间距的设定都有要求。我希望我得到的每一本书,都符合我的审美需求。再好的内容,没有合适的表现形态,我认为都是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的,因而,我需要去书店里直观地体验,才会有得到后的满足感。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也不太赞同国民阅读率下降的说法。我想我们所说的阅读率,一般是指对纸质图书、期刊甚至包括对教材教辅和报纸的调查而得来的。单从阅读来讲,这就有些片面了。可以说现在的中国,阅读从没有这么发达过,伏案族、低头族无不都是阅读的表现形式,如果网络阅读,即人们常说的点击率也算上的话,中国一定是个喜欢阅读的大国。当然,阅读大国并不代表就是学习型的大国。我新认识一位编辑,交流时,我问她喜欢读些什么书时,她说她平时几乎不读书。这让我很惊讶,我认为不大量读书的编辑是编不好书的,而她在我眼里却是很优秀的编辑。后来我明白了,阅读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广泛的概念,就丰富我们的人生而言,哪怕是与人打交道,跟人交往越多,社会经验也越丰富,所谓“阅人无数”,但凡说是在阅人,就是在学习他人之长处。
  几年前,曾有人预言,2017年是纸质图书的大限。现在2017年近在咫尺,仿佛就在明天,纸质图书却并没有寿终正寝的迹象。这个预言就像当年的“千年虫”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一样,不过是耸人听闻的传说罢了。尼尔森图书总裁乔纳森·诺维尔在《2014年第二季度消费者信心调查》里介绍,欧美传统出版2014年迎来了新的增长。美国在增长,印度在增长,澳大利亚也在增长,但增长最快的还是中国。诺维尔得出结论,纸质图书仍是世界出版的潮流。
  笔者所在的城市,据一家大书城的年终统计数据,2014年的图书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4%。11月11日所谓的“光棍节”,文轩网的图书销售单日逼近了5000万元,让出版人和销售商心里充满了喜悦。纸质图书销售的增长,说明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回归,纸质书籍仍然有它的魅力。对于出版业来说,是喜,也是忧。喜的是,纸质图书依然是读者首要的阅读选择,为我们的出版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可以预见的可能性;忧的是,纸质图书的销售在增长,而数字出版的销售也并没有减弱,就成人文艺作品的数字出版增长来说,其增长速度高达40%。可以说,传统出版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关于纸质图书要回归到一种理想状态,我来说说我的浅见。
  二、关于图书的审美价值
  首先,书作为一个载体,它本身并没有生命力,是内容让书有了生命。图书只有被读者阅读,它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来。书不拒绝任何内容,就像一个筐,你装什么进去,它都没得选择,是出版者让书籍承载了不同品质的内容。不同的读者,对图书内容的需求不一样,出版者又因这些读者的需求而让书籍承载了不同的内容。我们用普世的价值观(或是由兴趣)去评判一本书,书就有了读者各自心中的优劣之分。
  我想有责任心的出版者知道什么是具有积累人类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功能的书籍,这里就不多言。
  书的使用功能就是让人用眼看,用脑记,用心想,这就是阅读。阅读最先是用眼观,是不是可以顺利地把内容读下去,那书的表现形式就很重要。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版面设计(或称书装设计)。给人以美感的图书设计,就有利于阅读的顺畅无阻;一切给阅读制造障碍的图书,都不能算是好的图书。我认为书籍的表现形式是对内容的再创作,合适的视觉表达,是对作者思想的最好传达。如果形式大于内容,把书籍本身设计成一件件艺术品,过分强调书籍本身的观赏价值,而忽视了书的使用价值和阅读功能,即使它得了“世界最美的图书”,也不能算是“好”的图书,就像是它忘记了姓什么,“我是谁”“我要给读者什么”?
  当然,书也是要有审美价值的,但这种审美是为阅读服务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审美,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书装美。设计者是通过当下的审美来阐释作者的作品。
  现在,我们的出版业在书籍的审美上表现为两极分化:一是过分强调,把书做成艺术品;一是从成本出发,什么都不讲究,甚至连起码的协调性都不顾及,缺少美感的书籍比比皆是。这跟我国的美学教育有关,现在很多读者的阅读审美还停留在只要纸上印字,就可以阅读的层面。如果是“密不透风”的设计,一些读者就认为它承载丰富,节约纸张;如果是“疏能跑马”的设计(如绘本),有读者就气愤地认为出版者是在卖纸。我相信这样的状况不会持久。
  上面说到成人文艺类内容的数字出版占比很大,我想它是不需要用设计来再创作,只需提供内容(故事)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我们人文的、历史的和艺术的图书却需要多元的表现方式,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诠释才能达到目的,这是目前的数字化不能替代的,所以纸质图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三、关于图书的内容价值
  图书的内容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抛开那些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影响,人们有共识评判的内容来说,某一领域的读者,对其他领域的内容是不太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的图书对他来说就没有价值可言。只有被称为“嗜书爱好者”们,才会见书就收,就算这样,在阅读方面,他们也是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来读。
  我有很多书画界的朋友,可以说都是爱书喜读的人,可我到他们的书房,大多数的藏书都是跟他们专业有关的,我要送他们我们出版的诗歌小说,他们都不感兴趣。比如,送他们阿来的《瞻对》这样反思作者本民族文化的书,他们也是面带难色,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书对他们没有价值。
  有一次到现代文学版本考据专家龚明德先生家,亦师亦友的明德先生,对我们的出版除了编校质量上的殷殷期望外,说得最多的也是希望我们能出版现代文学方面有版本价值的图书。他以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为例,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对很多地方都有修改,明德先生就希望我们出版初版本或是汇校本,还作品以真相。他说的价值从学术上说,非常在理,可放在普及的角度和出版社的效益上来说,可就让出版者为难了。其实这也可以解决,就看我们的出版者定位是什么,只要心中装着目标读者,读者自然就会认可你。喜欢人文、历史类图书的读者,他们大多会选择三联、“理想国”的图书;对古籍有兴趣的,他们对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书就青睐有加,这主要是读者认同了出版者的价值观和出版图书的质量水准。
  另外谈谈同质化图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风之作。我倒是不反对出版同质化的图书,同质化严重说明这种类型的图书市场需求就大。任何图书的出版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审美差异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一部优秀的作品,要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和出版。以《红楼梦》为例,中国的出版社不知出了多少个版本了,现在仍然还有人出版,有平装本,有精装本;有普及本,还有校注本;还有出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简写本、缩写本、插图本和美绘本。事实是,并不是因为有了缩写本,就没有人阅读有学术味的校注本了,不同阶层都可以选择适合的版本,才能让一部优秀的作品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谈得上弘扬文化。
  说到内容的价值,就不得不谈到图书的编校质量,再好的内容,如果错误百出,也是得不到读者认可的。因而,出版人的责任感与素质提升是让阅读回归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出版业是很多人求生存的场所,而不是热爱的事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书的品质。流沙河先生读到一套张献忠与四川的文献时,发现该套书竟有两千多处错误。他发出感慨说,现在的博士研究生,连标点与断句都成问题,现状堪忧。学者断不对句,标不对点,编辑也看不出问题,自然谈不上书的质量,谈不上对内容的准确定位了,更谈不上让读者信任了。
  四、 关于图书的阅读文化
  书籍的回归还要社会化,要倡导阅读文化,如果没有阅读的氛围,书籍的力量始终是微弱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不是古人在赞美书籍的美好,而是引导时人读书的广告语,任何时候都不乏不读书的人,不然怎么会这样的民谣:“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好过年。”
  古时的书籍是唯一承载知识与信息的工具了,除了读不起书的人,能读书的人也还是视读书为畏途。古人也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知道有传承祖宗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更知道读书最重要的功能是考试中第后的光宗耀祖,所以用“黄金屋”“颜如玉”“千盅黍”来吸引子孙读书。
  同时,这个社会也不乏读书人,以及读书活动的推动者。有个民间读书会,没组织也无纪律,却每年都要在不同地方举办读书年会,交流读书心得,自费出版读书“民刊”,分享读书体会。南京的董宁文,一个人办“民刊”《开卷》,坚持了十几年,联络全国书友,把读书视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个年会现已办了十几届了,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已经成为当地读书人的盛事。我并不赞同“民间读书”的说法,有民间就有官方,那什么是官方阅读呢?这个绝对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仅仅限于“不功利的阅读”就是民间,那也太牵强了。但这个“民间”对阅读的积极推广,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阅读总还是社会的正能量吧,很多“官方”的机构参与进去,承办年会,大力推广读书活动,所以我也积极响应。深圳有个被喻为“高贵的坚持”读书节,坚持了十五年的读书节是高贵的,是我国办得最好的读书节,不仅全民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还促进了与出版社与各界的交流。每届读书节被评为的“十大好书”除隆重推荐外,还在书店重点存列一年,不让好书错过每一位进书店的读者。
  另外,提倡阅读,现在的中国当然也有误区。如“农家书屋”与中小学图书馆馆配等项目,是国家花巨资的利民好事,却最终成了烂尾工程,成了出版社解决库存的渠道。有关部门在采购上压低采购价,限制图书的定价,以为这是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却迫使出版社不得不压低生产成本,最终用最低劣的纸张、最简陋的排版、最简单的工艺和最低廉的内容进行生产。这样的书既没有任何的版本价值,也没有审美的价值。这样的图书,怎么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呢?试想,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成天就看到这样的图书充斥在校园的图书馆,成天面对着自己生厌的图书,有的还不得不读,这怎么能让他们对书产生兴趣?走出校园的他们,又怎能不迷在电脑前、手机里呢?碎片化的阅读造成,不仅是因为现在是网络的时代,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阅读倡导者和书籍出版者造成的。
  提倡全民阅读,馆配书的采购一定要走出误区,只有按市场规律办,坚持以高品质的图书引导,才能达到效果。要让书籍回归,从孩子入手,必须要以书籍的美来引领,现在比“黄金屋”“颜如玉”更有诱惑的东西太多了,书籍之美应引起重视。
  五、结语
  在信息时代说书籍的回归,在海量的出版物中说书籍的回归,我们面临的是如何选择回归。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出版产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在多元的、高速变化的市场中,我们的出版面对不断变化的矛盾关系,缺少解决的办法。消费方式在变,而我们的经营手段变化却不大,所以,书籍的出路就少。信息的爆炸,让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读者进书店的频率远远跟不上书籍上架的频率,大量的书籍还未与读者谋面就下架了。失之交臂哪里仅仅是青年人对爱情的感慨,也是出版人的心没有与读者碰到一起的感慨。书籍回归是心与心的交流。
  (作者单位:四川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意识,是新时期高职学院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措。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提高
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给大学生学习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造成弊端问题,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从自
随着教学的改革以及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方式的运用已然无法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因此转变其管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项目管理开始被广泛的运
基于细化的识别处理算法是工程图自动识别处理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然而,目前的细化过程会在节点处产生畸变而导致最终的识别率较低。本文对细化后畸变节点形态进行了深入
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政治教学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初中的政治教学主要是针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设计的一门学科,如果想要更好的去提
上颌窦恶性肿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采用综合疗法(放疗、手术、化疗).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
患者,男,38岁,2010年1月因反复腹痛,黏液血便2个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述:2个月前开始左下腹痛,反复发作,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带赤白黏液,白多赤少,溏薄,日1~2次,进食生冷加重,伴
2014年3月,我们应用二仙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57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 养,忽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浅 析了在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下,再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德 育的可行性,
语言规划分为显性语言规划和隐形语言规划,显性语言规划对语言的发展相当于催化剂,而隐形语言规划最终决定语言的发展。满族由使用满语转用为汉语,是由满族人民历史选择的结果,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