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风潮的推动下,在线教育风生水起。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也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但也有人提出了警告:面对正在变得更加理性的消费群体,目前这种水平的在线教育一定会死掉,也应该死掉,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
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2617名学生报名,扣除平台分成后老师可以获得18842元的课时费。一课时近2万元!3月底,物理老师王羽火了。
这条新闻在业内人士看来却再正常不过了,在线教育这两年“闷声发财”,做得风生水起。
“过去500年来,教育的模式毫无变化。”2013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X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在一次演讲中说,“在教育领域,上一个重大的革新还是印刷机和教科书的出现。我们周遭的一切日新月异,从医疗到交通运输,一切都不同了,只有教育还是一成不变。”
3年过去,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即“慕课”)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越来越多像王羽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虚拟课堂中,互联网正在改变,或者试图改变这个传统的行业。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0%,其中手机端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303万,占手机网民的8.6% 。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192亿元,同比增长19.4%。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2016年会达到1437亿元,2018年将突破2000亿元。
面对这个拥有巨大潜力和无尽想象空间的市场,在经历了资本的热捧和寒冬的考验之后,对于在线教育,一切才刚刚开始。
早在1996年,国内第一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101网校就成立了。短短几年内,一大批网校相继出现,随着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又迅速衰落。
彼时正是线下培训机构快速扩张的阶段,但碍于技术局限,在线课程基本采取录播的形式,成本高、规模小,很难推广。
在此后的数年里,在教育部有关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支持下,本身即是刚需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成为了市场的主要动力。2007年-2008年,从事高等学历在线教育的弘成教育和专注于职业教育的正保远程教育先后在美国上市。但对其他在线教育机构而言,整个行业依然是一片寂静。
直到2012年。
“2012年,我们觉得从技术的准备程度来讲已经非常好了。比如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在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里已经很成熟了,我们觉得它对一些垂直领域的影响可能要开始了,所以那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猿题库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那一年,他和后来猿题库的创始人兼CEO李勇等4人从网易辞职,投身在线教育。他们最初的设想是打造一个门类齐全的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筛选出好的老师、培训机构和教育产品。但“粉笔网”上线一个月后,他们很快发现这类社交点评产品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局限,继而调整方向,将目光转向了“题库”。在试水公务员考试领域后,他们最终将业务重心锁定在了K12(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
这是应试教育体系下一个简单的逻辑:他们认为,在中国,做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路径。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则可能极大地提高押题率和答对率。
也是在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志岗离开了象牙塔,这是他已经酝酿了一年的计划。在此前的10年里,他运营过校内的课程管理网站,编写过程序打击学生作业抄袭,尝试通过网络、计算机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但在各种各样的革新已被证明有效之后,他却遇到了推广应用的难题,“高校教师还是喜欢按照习惯的方式去教学,改变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他索性想到,不如自己“成为把这个危机造得更大的人”。
由美国三大MOOC平台刮起的教育科技投资风暴也感染着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们。越来越多像李鑫、孙志岗这样的人正在进入在线教育领域。
如果说2012年还只是各方摩拳擦掌的准备,2013年起,资本介入,整个在线教育市场急速升温。
很快,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布局在线教育平台,传统教育培训行业巨头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突然发现,自己的朋友们都已经“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我的领域”。
早在2000年,新东方就和联想共同出资组建了新东方教育在线,后因战略原因合作未能继续。2005年,新东方重组在线教育后,“新东方在线”正式成立,尝试过各种线上业务,但始终不温不火。
在新东方在线COO潘欣看来,除了资本进入后大批企业的出现培育了市场之外,这和目标用户年龄的变化也密不可分。2005年前后,在线教育的用户大多都是70、80后,他们并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习惯的也都是教室和纸笔。但随着95后、00后步入K12阶段,从小拿着手机、iPad长大的这一代人对线上学习的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据统计,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839.7亿元。《2013年度全球在线教育行业风险投资分析报告》显示,全年中国在线教育企业投资案例共51起。其中风险投资44起,占全球在线教育投资交易数量的22%。还有人统计,年初开始,平均每天都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
“原来新东方成功靠个人努力、个人讲课能力、个人辛辛苦苦勤奋的能力,但是今天这种能力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未来想让新东方更加成功,就必须更换我本人的基因,同时更换整个新东方发展基因。”这一年年底,俞敏洪下定了决心:“宁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2013年,成为了“中国在线教育元年”。
真正意义上的“网红老师”和“天价收入”其实早就出现了。
早在2012年之前,一个名叫邢帅的大学辍学学生依靠在YY语音上教人玩Photoshop就已经累积了千万的身家——当诸多在线教育机构还停留在录制视频“卖课”盈利的阶段,邢帅率先实现了实时互动,而且价格实惠:最初,每堂课只收10元。
从在QQ群里授课起步,到后来转战可以容纳1万人同时在线的YY,邢帅幽默的教学风格和“屌丝”的身份吸引了大量草根学员。几年时间里,他也从单打独斗发展到拥有一支包括讲师、销售、运营等在内的团队,开发了数十门职业技能类课程。除上课时间外,讲师每天会通过视频、电话、QQ解答学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晚上在线学员最多时超过2000人。
随着在线教育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线下机构的名师走到线上。对平台而言,名师们带来了流量;而互联网带来了口碑和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可能性,也带来了一套新的玩法。
和面授课程不同,在线上课很难建立起面对面时产生的信任感,也没有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把学生吸引到线上,仅凭PPT和声音就“让1000人跟着你high”,其实并不简单。老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授课内容——“在网络上,如果你每次讲的都一样,就会迅速被放大和知道”;需要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趁学生在这一分钟还没有走神的时候,迅速地把知识点塞给他”;需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你达不到‘人课合一’就没有杀伤力”;需要隔着电脑屏幕也能感知到学生状态的变化以调整讲课节奏;还需要“持续不断尽你所能为学员提供价值”。
郑仁强每周进行两次免费讲座,他准备了大概150期完全不同的内容。每场考试出来一道新的作文题,他当天就在微博上发出自己写好的范文。与此同时,他每天还要解答至少七八百个学生的提问,“基本上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之前,无时不刻不在回答。那时候很少是在凌晨一点之前睡觉的。”
要把这一切做好,除了需要自身的功底和天赋,也需要系统的准备和团队的运作。凭借曾经线下机构名师的头衔,好调侃、犀利又幽默的风格,以及多年线下教学积累的经验,前新东方教师郑仁强迅速在线上塑造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吸引了众多粉丝,并成功地转化了数量可观的付费用户。2013年5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团队,转战YY教育,开始依照这个套路打造自己的“网红团队”。
他曾算过一笔账,出来创业后,他4小时收费366元的在线课程最高时有1150人报名,总收入42万元,算下来时薪超过10万。即便按平均水平来说,月收入超过20万的老师在他的团队里也有4个,收入最高的一人每月只讲20小时的课就能挣到30万。
有近一年的时间,在雅思直播课这个细分领域里,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保持着漂亮的纪录。直到2014年暑假,他才真正感受到有竞争,“大大小小的机构,大大小小的老师都开始了。”
事实上,不光是他所在的出国类考试培训领域,2014年,整个在线教育市场都呈现出比之前更热闹的景象。
Tutor Group旗下的英语教育品牌VIPABC获得由阿里领投的1亿美元B轮投资,是当年在线教育单笔投资的最高额;百度继续通过收购和并购的方式多角度切入在线教育领域;新东方和腾讯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
最大的搅局者莫过于YY。2014年2月,YY高调推出YY教育之外全新的独立品牌“100教育”,号称要在未来两三年内投入10亿元用于在线教育产品和运营。他们喊出“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教育,重新定义教育”的口号,总裁李学凌甚至明确表态,将从新东方那里挖来2000名教师。他们计划向平台引入名师资源,以免费教育服务为主的模式吸引、培养用户。品牌成立后的第一项举措是推出永久免费的托福、雅思课程——不仅免费,全勤完成课程的用户还将获得100元奖励。
这一“颠覆”事件后来被许多人看作是在线教育发展中的某种里程碑。游戏起家的直播工具平台YY打算砸10亿进军在线教育,本来已经高歌猛进的市场仿佛又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据《2015教育科技蓝皮书》不完全统计,2014年在线教育领域总融资额达10.9亿美元。截至2014年9月,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企业已经达到60家以上,其中超过15家是2014年刚上线的项目,有的刚上线1-2个月就拿到了投资,还有的项目甚至还没上线就拿到了投资。
同年12月,在邢帅教育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的4个月后,郑仁强的团队被YY收购,传说中3亿的价格,成为了当年行业里最具话题性的“天价”。
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比如新东方。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9年前后,新东方在线把核心用户锁定在了大学生群体——他们首先选定考研这条产品线,因为考虑到这一群体时间有限,参加线下课程的可能性会逐渐减弱;市场竞争也不如职业教育领域那么激烈。当时考研课程的线下市场十分混乱,线上市场又基本空白。此后,他们陆续加大了对出国考试线上课程的投入,并在2015年与中国最大的考试和教育服务供应商ATA公司合作,推出了针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实操技能的职业教育产品“职上”。
和传统新东方的品牌产品托福、雅思不同,“从2009年到现在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我们去逐步地解决大学生考研、出国、就业这三条出路问题。”潘欣说。
在线教育市场细分领域众多,目前新东方在线旗下的产品从幼儿一直覆盖到职业人群。和YY等互联网平台打出的免费策略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售卖课程的方式。在用户规模庞大的大学考试市场深耕多年,考研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课程至今是他们最大的产品线。依托集团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资金储备,新东方在线自成立第二年起就一直保持着盈利的状态。 作为一个传统教育集团中的互联网公司,新东方在线终归要在集团的框架内运作,“更新基因”也并非易事。
事实上,新东方针对在线教育的变革一直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的争议:二者利益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新东方在线CEO孙畅就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多年来,“边做业务边打架”是她工作的常态。
为了争夺老师的资源,新东方学校、新东方在线和集团始终处于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孙畅说,是俞敏洪一直用“和稀泥”的方式平衡线上、线下的利益,为新东方在线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而在潘欣看来,其实直至今天,新东方在线的营收只占新东方集团整体营收的3%左右,因而线下业务对线上业务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冲击,“所谓的冲击,可能更多是心理上的冲击。”
2015年,来自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000多家在线教育企业,他们在调查了其中400家公司后发现,70.58%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3.24%收支持平,仅有16.18%的公司能够盈利。而且,由于新进入的项目众多,又已经有一部分项目死亡,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预计不超过5%,收支平衡的约在10%,死亡率约在15%,亏损率约在70%。那份报告甚至预测,80%的项目将在未来1-2年内死去。
曾经的创业明星“小龙女”龚海燕就是那些不幸“阵亡”的创业者之一。2012年从世纪佳缘辞职后,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接连创办了3家在线教育网站,但因为“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又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迅速烧完融资后,其中两家都于2014年9月宣告倒闭。其中,针对K12教育,主打直播、互动的那好网只存活了3个月。她创办于2013年初的91外教,于2015年1月被另一家在线英语培训机构全资收购。
教育市场高度细分,每一个领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生存法则。投入大,但很难短时间内变现,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
据在线教育专门网站芥末堆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在该网站信息库入档的近600家在线教育公司中,已经有近60家倒闭或转变方向。但事实是,到了2015年,还有更多的项目在倒闭,在消失,在寻找风投的路上苦苦挣扎。
突然热起来又突然阵亡的事时有发生。就在3月,由新东方前执行总裁陈向东创办的O2O教育平台“跟谁学”才获得了A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号称创造了在线教育A轮融资额度之最。行业内随之就掀起了一场近乎狂欢般的“O2O热”,大大小小的机构纷纷加入,刷单、补贴的大战如火如荼…… 可一到下半年,教育O2O就和其他行业里的各种O2O一样,突然成为了资本寒冬来临之际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或许“冰火两重天”是对这一年最恰当的形容。芥末堆的数据显示,在线教育在 2015 年对外公布的投融资数量为 199 起,总融资金额20.3亿美元。与前一年相比,投融资数量增长了 36.6%,总融资额增长了160%。这也让中国第一次在一级市场中超越美国,成为了 2015 年全球最火热的教育科技投资市场。
在寒冬真正到来之前,郑仁强也和YY分道扬镳了。2015年8月底,100教育宣布免去他100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及100留学部总经理的职务。而这时,距那次“天价收购”只过去了9个月。
如今回顾这个结局,郑仁强把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于“两个行业的人对于教育行业基本理念认定的分歧”。加入互联网公司,他期待得到资金和流量,得到互联网的技术和基因,更好地发挥自己擅长做内容的优势,打造他理想中真正的在线教育产品。但现实却是,所有的这些,他一样都没有得到。他说,在互联网人眼中,只要把一个工具做好,自然就能把流量都吸引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流量、运营和内容本身可能都不重要——这与做教育的方式完全相反。而且,资本投入后,希望马上能够看到收益,这在教育这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里,显然也不可能。
同时,他作为“网红老师”们的“经纪人”,利益分配不均和强硬的管理风格也让郑仁强过早地失去了老师们的拥护。收购完成几个月后,团队业绩出现了严重下滑,郑仁强也已经失去了对团队的实际领导权,本已心怀不满的老师们终因收入减少集体出走。
“互联网会把一个东西的寿命减少十倍,然后发展的速度也会乘以十倍。我从2012年到2015年三年时间,走完了线下学校三十年的历程。(互联网)迅速把你的全部能量,还有潜力、可能性都燃烧掉了。”郑仁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做教育的人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人不会做教育。”这不只是郑仁强一个人的体会,也是许多投资人在接触过行业内各种创业公司之后的感悟。
但猿题库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鑫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真正需求的理解,其实与你原来是什么专业无关。”在他看来,一个成熟、优秀的团队也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去了解产品、把握受众需求。
这得利于大数据的帮助。机器学习技术的特点在于,信息掌握得越多,特征判断越准确。公司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13年9月上线至今,猿题库中各科习题总数超过85万道,覆盖全国初高中240个考纲、全部75个教材版本的所有知识点。共有约1800万注册用户——随着用户和答题次数的继续增加,技术团队所采用的算法和模型也还在不断地被修正和优化。
学生可以在猿辅导上预约老师,系统会对该生在猿题库中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依据他当前的水平和所要参加考试的难度、考点生成一套个性化的PPT教案直接推送给老师。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猿题库组织了第一场高考英语在线模拟考试。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份的十多万名学生报名,最后实际参加考试的近7万人。学生完成两个小时的考试后,机器智能批改系统完成了包括作文在内的全部阅卷工作,并将成绩、排名等指标反馈给学生,猿辅导则在随后推出与这次考试配套的讲解课程。
还有更多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2012年离开哈工大后,前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志岗加入了网易。当初被MOOC的风潮所打动决定辞职投身在线教育,他很快迎来了做MOOC的机会——2014年5月,经过大半年的筹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属“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联合建设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
这个以顶级中文慕课平台为目标的在线教育产品,平台首批上线了包括北大、浙大、复旦、哈工大等在内来自国内16所高校的56门课程,汇聚了诸多领域的名师。在这个平台上,孙志岗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团队一起对平台上已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拓展,他们筛选出了国内大学计算机系各门课程的权威老师,一个一个请来开课——2014年11月,云课堂有了一个在线的、完整的大学计算机系。任何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从零开始,免费在网上学完计算机专业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且采众家所长的师资绝对是第一流的。
这样完整的单学科线上教学体系,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唯一一个。
此后,他们又推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收费职业教育课程“微专业”。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一线人才组织授课,每个微专业都直接对应某一个具体职位,用户只要完成课程,就具备了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离开高校近4年后,孙志岗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一点一点实现着自己曾经对于在线教育的设想,当年MOOC的那阵风潮如今也真的一点一点在推动着体制的改变。
2015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2017年前将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进行评选。
孙志岗发现,没有了曾经那些职称、年限等死板的申报要求,更多的是年轻老师开始加入进来,成为了MOOC的主力。
“这个事情就发生了一个很巨大的变化了,从原来的一个黑箱子,由专家去评定的,很模式化、很政绩化的事情变成实实在在有应用效果的东西,看网友、学生怎么去说。整个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了,自然就会带动一系列的东西都发生变化。比方说,大量受学生欢迎的MOOC,已经被很多高校的老师通过我们的“学校云”服务,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形式引入到校内日常教学,这对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年离开高校时,孙志岗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希望用体制外的力量调动各种各样有热情的好的老师,用互联网把他们的能量无限放大。”现在已经是现实了。4月底,孙志岗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举办的全国首届“面向计算机类MOOC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支撑工具研讨会”。早在六七年前,他自己就曾开发过类似的支撑工具,但像这样面向全国的行业会议,在那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次会议举办前,主办方预计是五六十人的规模,实际来参会的达到220多人。
“我觉得你不能称现在的线上教育叫在线教育,只能是在线培训。教育是个太大的词了,里面有价值观的传承,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在线教育品牌还有在做的业务,全都是在线培训,跟教育差得很远。”郑仁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曾经,他的雅思写作课帮助无数考生“短期突破”了考试,也让他成为了“名师”。曾经,他相信一个好的“网红老师”首先要是一个表演者、娱乐者,“哪怕你让大家短期内未必能学到太多,但是你让大家开心了,这点很重要。”
如今,他否定了这一切。
他还记得当年在开直播课时,曾有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原本4小时的课改成了8小时,同等课程收费不变,但招生反而下滑了。
郑仁强说,即便是在当时最巅峰的时刻,他从心底就知道,这是一门Business(生意),他只是一个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人。
但这不是教育。
“我对未来公众的辨别力,中国社会财富积累的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很乐观的,所以我觉得面对这样一个理性的消费群体,目前这种水平的在线教育一定会死掉,也应该死掉。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他说。
在郑仁强看来,眼下互联网让教育行业的人变得急功近利了。追逐热钱、吸引眼球、制造噱头、甚至是用欺诈的手段获取短期内好看的营收……人们更愿意用钱去买百度的竞价排名做广告推广,而非投入到内容和研发上,真正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这些搅局的机构、创业者、投资人把在线教育做臭了,声誉做坏了,最后就相当于在线教育等于骗人,等于低质量,等于圈钱。然后线下培训,线下机构才等于真正的教育。这种认知一旦形成的话,就很难改变了。”
“现在属于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把事情做精的阶段了,拼的是谁能做得更好。”孙志岗说。
而对李鑫来说,猿题库现在有多少用户已经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了。他相信,未来所有人都会在网上上课,线下机构是否将被颠覆甚至也不再重要——只要还能够解决教育当中的某些需求,它们就还会存在。
2016年2月1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新东方在线获得腾讯3.2亿人民币(5000万美元)投资,投资已于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
这是潘欣加入新东方在线的第10年。他看好互联网技术将给学习带来的变革,但一切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他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真正地解决好自适应式学习的问题,但包括新东方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在这个领域有技术投入。
如今,郑仁强正在北大攻读MBA,“为下一场战斗擦亮武器”。他希望未来再回来能做出一个“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有价值观的、有文化和价值内涵的产品”。但他并不着急,“两年以后没准儿是最好的时期。”
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2617名学生报名,扣除平台分成后老师可以获得18842元的课时费。一课时近2万元!3月底,物理老师王羽火了。
这条新闻在业内人士看来却再正常不过了,在线教育这两年“闷声发财”,做得风生水起。
“过去500年来,教育的模式毫无变化。”2013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X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在一次演讲中说,“在教育领域,上一个重大的革新还是印刷机和教科书的出现。我们周遭的一切日新月异,从医疗到交通运输,一切都不同了,只有教育还是一成不变。”
3年过去,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即“慕课”)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越来越多像王羽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虚拟课堂中,互联网正在改变,或者试图改变这个传统的行业。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0%,其中手机端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303万,占手机网民的8.6% 。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192亿元,同比增长19.4%。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2016年会达到1437亿元,2018年将突破2000亿元。
面对这个拥有巨大潜力和无尽想象空间的市场,在经历了资本的热捧和寒冬的考验之后,对于在线教育,一切才刚刚开始。
多方资本杀入,开启在线教育元年
早在1996年,国内第一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101网校就成立了。短短几年内,一大批网校相继出现,随着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又迅速衰落。
彼时正是线下培训机构快速扩张的阶段,但碍于技术局限,在线课程基本采取录播的形式,成本高、规模小,很难推广。
在此后的数年里,在教育部有关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政策支持下,本身即是刚需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成为了市场的主要动力。2007年-2008年,从事高等学历在线教育的弘成教育和专注于职业教育的正保远程教育先后在美国上市。但对其他在线教育机构而言,整个行业依然是一片寂静。
直到2012年。
“2012年,我们觉得从技术的准备程度来讲已经非常好了。比如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在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里已经很成熟了,我们觉得它对一些垂直领域的影响可能要开始了,所以那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猿题库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那一年,他和后来猿题库的创始人兼CEO李勇等4人从网易辞职,投身在线教育。他们最初的设想是打造一个门类齐全的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筛选出好的老师、培训机构和教育产品。但“粉笔网”上线一个月后,他们很快发现这类社交点评产品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局限,继而调整方向,将目光转向了“题库”。在试水公务员考试领域后,他们最终将业务重心锁定在了K12(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
这是应试教育体系下一个简单的逻辑:他们认为,在中国,做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路径。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则可能极大地提高押题率和答对率。
也是在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志岗离开了象牙塔,这是他已经酝酿了一年的计划。在此前的10年里,他运营过校内的课程管理网站,编写过程序打击学生作业抄袭,尝试通过网络、计算机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但在各种各样的革新已被证明有效之后,他却遇到了推广应用的难题,“高校教师还是喜欢按照习惯的方式去教学,改变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他索性想到,不如自己“成为把这个危机造得更大的人”。
由美国三大MOOC平台刮起的教育科技投资风暴也感染着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们。越来越多像李鑫、孙志岗这样的人正在进入在线教育领域。
如果说2012年还只是各方摩拳擦掌的准备,2013年起,资本介入,整个在线教育市场急速升温。
很快,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布局在线教育平台,传统教育培训行业巨头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突然发现,自己的朋友们都已经“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我的领域”。
早在2000年,新东方就和联想共同出资组建了新东方教育在线,后因战略原因合作未能继续。2005年,新东方重组在线教育后,“新东方在线”正式成立,尝试过各种线上业务,但始终不温不火。
在新东方在线COO潘欣看来,除了资本进入后大批企业的出现培育了市场之外,这和目标用户年龄的变化也密不可分。2005年前后,在线教育的用户大多都是70、80后,他们并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习惯的也都是教室和纸笔。但随着95后、00后步入K12阶段,从小拿着手机、iPad长大的这一代人对线上学习的方式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据统计,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839.7亿元。《2013年度全球在线教育行业风险投资分析报告》显示,全年中国在线教育企业投资案例共51起。其中风险投资44起,占全球在线教育投资交易数量的22%。还有人统计,年初开始,平均每天都有2.6家在线教育公司诞生。
“原来新东方成功靠个人努力、个人讲课能力、个人辛辛苦苦勤奋的能力,但是今天这种能力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未来想让新东方更加成功,就必须更换我本人的基因,同时更换整个新东方发展基因。”这一年年底,俞敏洪下定了决心:“宁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2013年,成为了“中国在线教育元年”。
“网红老师”成最早获利者
真正意义上的“网红老师”和“天价收入”其实早就出现了。
早在2012年之前,一个名叫邢帅的大学辍学学生依靠在YY语音上教人玩Photoshop就已经累积了千万的身家——当诸多在线教育机构还停留在录制视频“卖课”盈利的阶段,邢帅率先实现了实时互动,而且价格实惠:最初,每堂课只收10元。
从在QQ群里授课起步,到后来转战可以容纳1万人同时在线的YY,邢帅幽默的教学风格和“屌丝”的身份吸引了大量草根学员。几年时间里,他也从单打独斗发展到拥有一支包括讲师、销售、运营等在内的团队,开发了数十门职业技能类课程。除上课时间外,讲师每天会通过视频、电话、QQ解答学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晚上在线学员最多时超过2000人。
随着在线教育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线下机构的名师走到线上。对平台而言,名师们带来了流量;而互联网带来了口碑和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可能性,也带来了一套新的玩法。
和面授课程不同,在线上课很难建立起面对面时产生的信任感,也没有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把学生吸引到线上,仅凭PPT和声音就“让1000人跟着你high”,其实并不简单。老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授课内容——“在网络上,如果你每次讲的都一样,就会迅速被放大和知道”;需要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趁学生在这一分钟还没有走神的时候,迅速地把知识点塞给他”;需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你达不到‘人课合一’就没有杀伤力”;需要隔着电脑屏幕也能感知到学生状态的变化以调整讲课节奏;还需要“持续不断尽你所能为学员提供价值”。
郑仁强每周进行两次免费讲座,他准备了大概150期完全不同的内容。每场考试出来一道新的作文题,他当天就在微博上发出自己写好的范文。与此同时,他每天还要解答至少七八百个学生的提问,“基本上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之前,无时不刻不在回答。那时候很少是在凌晨一点之前睡觉的。”
要把这一切做好,除了需要自身的功底和天赋,也需要系统的准备和团队的运作。凭借曾经线下机构名师的头衔,好调侃、犀利又幽默的风格,以及多年线下教学积累的经验,前新东方教师郑仁强迅速在线上塑造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吸引了众多粉丝,并成功地转化了数量可观的付费用户。2013年5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团队,转战YY教育,开始依照这个套路打造自己的“网红团队”。
他曾算过一笔账,出来创业后,他4小时收费366元的在线课程最高时有1150人报名,总收入42万元,算下来时薪超过10万。即便按平均水平来说,月收入超过20万的老师在他的团队里也有4个,收入最高的一人每月只讲20小时的课就能挣到30万。
有近一年的时间,在雅思直播课这个细分领域里,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保持着漂亮的纪录。直到2014年暑假,他才真正感受到有竞争,“大大小小的机构,大大小小的老师都开始了。”
事实上,不光是他所在的出国类考试培训领域,2014年,整个在线教育市场都呈现出比之前更热闹的景象。
Tutor Group旗下的英语教育品牌VIPABC获得由阿里领投的1亿美元B轮投资,是当年在线教育单笔投资的最高额;百度继续通过收购和并购的方式多角度切入在线教育领域;新东方和腾讯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
最大的搅局者莫过于YY。2014年2月,YY高调推出YY教育之外全新的独立品牌“100教育”,号称要在未来两三年内投入10亿元用于在线教育产品和运营。他们喊出“用互联网思维颠覆教育,重新定义教育”的口号,总裁李学凌甚至明确表态,将从新东方那里挖来2000名教师。他们计划向平台引入名师资源,以免费教育服务为主的模式吸引、培养用户。品牌成立后的第一项举措是推出永久免费的托福、雅思课程——不仅免费,全勤完成课程的用户还将获得100元奖励。
这一“颠覆”事件后来被许多人看作是在线教育发展中的某种里程碑。游戏起家的直播工具平台YY打算砸10亿进军在线教育,本来已经高歌猛进的市场仿佛又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据《2015教育科技蓝皮书》不完全统计,2014年在线教育领域总融资额达10.9亿美元。截至2014年9月,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企业已经达到60家以上,其中超过15家是2014年刚上线的项目,有的刚上线1-2个月就拿到了投资,还有的项目甚至还没上线就拿到了投资。
同年12月,在邢帅教育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的4个月后,郑仁强的团队被YY收购,传说中3亿的价格,成为了当年行业里最具话题性的“天价”。
冰火两重天,盈利的不超过5%
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比如新东方。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09年前后,新东方在线把核心用户锁定在了大学生群体——他们首先选定考研这条产品线,因为考虑到这一群体时间有限,参加线下课程的可能性会逐渐减弱;市场竞争也不如职业教育领域那么激烈。当时考研课程的线下市场十分混乱,线上市场又基本空白。此后,他们陆续加大了对出国考试线上课程的投入,并在2015年与中国最大的考试和教育服务供应商ATA公司合作,推出了针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实操技能的职业教育产品“职上”。
和传统新东方的品牌产品托福、雅思不同,“从2009年到现在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我们去逐步地解决大学生考研、出国、就业这三条出路问题。”潘欣说。
在线教育市场细分领域众多,目前新东方在线旗下的产品从幼儿一直覆盖到职业人群。和YY等互联网平台打出的免费策略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售卖课程的方式。在用户规模庞大的大学考试市场深耕多年,考研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课程至今是他们最大的产品线。依托集团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资金储备,新东方在线自成立第二年起就一直保持着盈利的状态。 作为一个传统教育集团中的互联网公司,新东方在线终归要在集团的框架内运作,“更新基因”也并非易事。
事实上,新东方针对在线教育的变革一直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的争议:二者利益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新东方在线CEO孙畅就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多年来,“边做业务边打架”是她工作的常态。
为了争夺老师的资源,新东方学校、新东方在线和集团始终处于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孙畅说,是俞敏洪一直用“和稀泥”的方式平衡线上、线下的利益,为新东方在线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而在潘欣看来,其实直至今天,新东方在线的营收只占新东方集团整体营收的3%左右,因而线下业务对线上业务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冲击,“所谓的冲击,可能更多是心理上的冲击。”
2015年,来自互联网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000多家在线教育企业,他们在调查了其中400家公司后发现,70.58%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3.24%收支持平,仅有16.18%的公司能够盈利。而且,由于新进入的项目众多,又已经有一部分项目死亡,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预计不超过5%,收支平衡的约在10%,死亡率约在15%,亏损率约在70%。那份报告甚至预测,80%的项目将在未来1-2年内死去。
曾经的创业明星“小龙女”龚海燕就是那些不幸“阵亡”的创业者之一。2012年从世纪佳缘辞职后,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接连创办了3家在线教育网站,但因为“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又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迅速烧完融资后,其中两家都于2014年9月宣告倒闭。其中,针对K12教育,主打直播、互动的那好网只存活了3个月。她创办于2013年初的91外教,于2015年1月被另一家在线英语培训机构全资收购。
教育市场高度细分,每一个领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生存法则。投入大,但很难短时间内变现,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
据在线教育专门网站芥末堆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在该网站信息库入档的近600家在线教育公司中,已经有近60家倒闭或转变方向。但事实是,到了2015年,还有更多的项目在倒闭,在消失,在寻找风投的路上苦苦挣扎。
突然热起来又突然阵亡的事时有发生。就在3月,由新东方前执行总裁陈向东创办的O2O教育平台“跟谁学”才获得了A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号称创造了在线教育A轮融资额度之最。行业内随之就掀起了一场近乎狂欢般的“O2O热”,大大小小的机构纷纷加入,刷单、补贴的大战如火如荼…… 可一到下半年,教育O2O就和其他行业里的各种O2O一样,突然成为了资本寒冬来临之际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或许“冰火两重天”是对这一年最恰当的形容。芥末堆的数据显示,在线教育在 2015 年对外公布的投融资数量为 199 起,总融资金额20.3亿美元。与前一年相比,投融资数量增长了 36.6%,总融资额增长了160%。这也让中国第一次在一级市场中超越美国,成为了 2015 年全球最火热的教育科技投资市场。
在寒冬真正到来之前,郑仁强也和YY分道扬镳了。2015年8月底,100教育宣布免去他100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及100留学部总经理的职务。而这时,距那次“天价收购”只过去了9个月。
如今回顾这个结局,郑仁强把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于“两个行业的人对于教育行业基本理念认定的分歧”。加入互联网公司,他期待得到资金和流量,得到互联网的技术和基因,更好地发挥自己擅长做内容的优势,打造他理想中真正的在线教育产品。但现实却是,所有的这些,他一样都没有得到。他说,在互联网人眼中,只要把一个工具做好,自然就能把流量都吸引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流量、运营和内容本身可能都不重要——这与做教育的方式完全相反。而且,资本投入后,希望马上能够看到收益,这在教育这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里,显然也不可能。
同时,他作为“网红老师”们的“经纪人”,利益分配不均和强硬的管理风格也让郑仁强过早地失去了老师们的拥护。收购完成几个月后,团队业绩出现了严重下滑,郑仁强也已经失去了对团队的实际领导权,本已心怀不满的老师们终因收入减少集体出走。
“互联网会把一个东西的寿命减少十倍,然后发展的速度也会乘以十倍。我从2012年到2015年三年时间,走完了线下学校三十年的历程。(互联网)迅速把你的全部能量,还有潜力、可能性都燃烧掉了。”郑仁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体制外的力量正在改变教育模式
“做教育的人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人不会做教育。”这不只是郑仁强一个人的体会,也是许多投资人在接触过行业内各种创业公司之后的感悟。
但猿题库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鑫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真正需求的理解,其实与你原来是什么专业无关。”在他看来,一个成熟、优秀的团队也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去了解产品、把握受众需求。
这得利于大数据的帮助。机器学习技术的特点在于,信息掌握得越多,特征判断越准确。公司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13年9月上线至今,猿题库中各科习题总数超过85万道,覆盖全国初高中240个考纲、全部75个教材版本的所有知识点。共有约1800万注册用户——随着用户和答题次数的继续增加,技术团队所采用的算法和模型也还在不断地被修正和优化。
学生可以在猿辅导上预约老师,系统会对该生在猿题库中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依据他当前的水平和所要参加考试的难度、考点生成一套个性化的PPT教案直接推送给老师。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猿题库组织了第一场高考英语在线模拟考试。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份的十多万名学生报名,最后实际参加考试的近7万人。学生完成两个小时的考试后,机器智能批改系统完成了包括作文在内的全部阅卷工作,并将成绩、排名等指标反馈给学生,猿辅导则在随后推出与这次考试配套的讲解课程。
还有更多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2012年离开哈工大后,前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孙志岗加入了网易。当初被MOOC的风潮所打动决定辞职投身在线教育,他很快迎来了做MOOC的机会——2014年5月,经过大半年的筹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属“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联合建设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
这个以顶级中文慕课平台为目标的在线教育产品,平台首批上线了包括北大、浙大、复旦、哈工大等在内来自国内16所高校的56门课程,汇聚了诸多领域的名师。在这个平台上,孙志岗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团队一起对平台上已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拓展,他们筛选出了国内大学计算机系各门课程的权威老师,一个一个请来开课——2014年11月,云课堂有了一个在线的、完整的大学计算机系。任何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从零开始,免费在网上学完计算机专业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且采众家所长的师资绝对是第一流的。
这样完整的单学科线上教学体系,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唯一一个。
此后,他们又推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收费职业教育课程“微专业”。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一线人才组织授课,每个微专业都直接对应某一个具体职位,用户只要完成课程,就具备了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离开高校近4年后,孙志岗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一点一点实现着自己曾经对于在线教育的设想,当年MOOC的那阵风潮如今也真的一点一点在推动着体制的改变。
2015年4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2017年前将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进行评选。
孙志岗发现,没有了曾经那些职称、年限等死板的申报要求,更多的是年轻老师开始加入进来,成为了MOOC的主力。
“这个事情就发生了一个很巨大的变化了,从原来的一个黑箱子,由专家去评定的,很模式化、很政绩化的事情变成实实在在有应用效果的东西,看网友、学生怎么去说。整个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了,自然就会带动一系列的东西都发生变化。比方说,大量受学生欢迎的MOOC,已经被很多高校的老师通过我们的“学校云”服务,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形式引入到校内日常教学,这对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当年离开高校时,孙志岗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希望用体制外的力量调动各种各样有热情的好的老师,用互联网把他们的能量无限放大。”现在已经是现实了。4月底,孙志岗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举办的全国首届“面向计算机类MOOC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支撑工具研讨会”。早在六七年前,他自己就曾开发过类似的支撑工具,但像这样面向全国的行业会议,在那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次会议举办前,主办方预计是五六十人的规模,实际来参会的达到220多人。
真正的在线教育尚未到来
“我觉得你不能称现在的线上教育叫在线教育,只能是在线培训。教育是个太大的词了,里面有价值观的传承,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在线教育品牌还有在做的业务,全都是在线培训,跟教育差得很远。”郑仁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曾经,他的雅思写作课帮助无数考生“短期突破”了考试,也让他成为了“名师”。曾经,他相信一个好的“网红老师”首先要是一个表演者、娱乐者,“哪怕你让大家短期内未必能学到太多,但是你让大家开心了,这点很重要。”
如今,他否定了这一切。
他还记得当年在开直播课时,曾有老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原本4小时的课改成了8小时,同等课程收费不变,但招生反而下滑了。
郑仁强说,即便是在当时最巅峰的时刻,他从心底就知道,这是一门Business(生意),他只是一个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人。
但这不是教育。
“我对未来公众的辨别力,中国社会财富积累的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很乐观的,所以我觉得面对这样一个理性的消费群体,目前这种水平的在线教育一定会死掉,也应该死掉。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他说。
在郑仁强看来,眼下互联网让教育行业的人变得急功近利了。追逐热钱、吸引眼球、制造噱头、甚至是用欺诈的手段获取短期内好看的营收……人们更愿意用钱去买百度的竞价排名做广告推广,而非投入到内容和研发上,真正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这些搅局的机构、创业者、投资人把在线教育做臭了,声誉做坏了,最后就相当于在线教育等于骗人,等于低质量,等于圈钱。然后线下培训,线下机构才等于真正的教育。这种认知一旦形成的话,就很难改变了。”
“现在属于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把事情做精的阶段了,拼的是谁能做得更好。”孙志岗说。
而对李鑫来说,猿题库现在有多少用户已经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了。他相信,未来所有人都会在网上上课,线下机构是否将被颠覆甚至也不再重要——只要还能够解决教育当中的某些需求,它们就还会存在。
2016年2月1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新东方在线获得腾讯3.2亿人民币(5000万美元)投资,投资已于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
这是潘欣加入新东方在线的第10年。他看好互联网技术将给学习带来的变革,但一切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他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真正地解决好自适应式学习的问题,但包括新东方在内的诸多企业都在这个领域有技术投入。
如今,郑仁强正在北大攻读MBA,“为下一场战斗擦亮武器”。他希望未来再回来能做出一个“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有价值观的、有文化和价值内涵的产品”。但他并不着急,“两年以后没准儿是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