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创新 时尚女孩抢占“美丽”商机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遭受刺激 爱美也会成隐痛
  
  吴名丽是重庆江津人,1987年她考取到成都大学装饰艺术专业,毕业后在成都的一家装饰公司做了设计师。作为一名爱美的女孩子,吴名丽经常去公司附近的一家美容院,那里有一项业务就是为顾客刺青纹身,生意相当的不错。刺青纹身当时是一种新生事物,特别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吴名丽对此也很感兴趣,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不长时间就像长在身体上一样,她感到很新鲜,而且很好奇。
  1992年春节后的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愁容满面地带着她的女儿急匆匆来到这家美容店,口口声声要将这家店的老板告到法院去。原来她的女儿为了赶时髦,背着爸妈在小臂上刻了刺青,他们一直没发现,直到女儿报考了艺术院校,这才露出马脚。那规章中明文规定,有刺青将要被免除报名资格,孩子很着急,就把这件事向妈妈讲了。那位母亲要求店里为这件事作出答复,因为这影响着孩子的前途。但这种刺青是用针刺在手臂上的,不可能除去,要除去就只能做皮肤还切。母女俩听到这个结果当时就哭了,非要他们想出解决办法不可,到最后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非要纹上男朋友的名字,或是带着名字的红心、丘比特图案,恨不得把男朋友的脸都纹上去,结果一分了手,跑来吵着闹着要把‘爱情宣言’洗掉,这样的女孩我们见得多了。”事后,那家美容店的老板跟吴名丽说。想着刚才伤心的母女,吴名丽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小孩子只是图一时喜欢,就做了纹身,哪会想到有这样的后果?她想,要是能找到一种随时都可以除去纹身,又不留下后遗症的方法,那该有多好啊!
  
  抓住机遇 小小创新潜力大
  
  1995年4月,吴名丽在公司接电话时不小心滑倒,摔在地上还没晾干的画上,接完电话一看,画上的颜料在手臂上印了一朵漂亮的梅花,看起来颜色鲜艳逼真,就像是纹在手臂上一样。这让她眼睛突然一亮:如果我设计一种专门的贴纸,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贴在身上既有纹身效果,又不用受皮肉之苦,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不想要了还可以随时去掉,那不是更好吗?说做就做,她又在一些塑料上画了自己设计的比较得意的作品,有长发飘逸的女孩,飘飘欲飞的蝴蝶,威风凛凛的猛虎,然后拿来就往自己的手臂上做试验,但效果反倒不如“偶然”贴在身上的那张好,整个图案显得很模糊,失去了它本来的美感,而且贴在身上有一种灼痛感。吴名丽一时摸不着头脑儿——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下班后,她急匆匆地赶回家里,把自己做设计用的瓶瓶罐罐都翻了出来,精心地砚料,选用最好的塑料图案纸。但她没有急于去画,而是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回忆着“偶然”的那一幕:中午做的画,然后就放在地上晾干,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呀?哦,晾干!是不是要等图案在塑料纸上稍干一些的时候再贴呢?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她后来试的都是画完之后马上就心急地往身上贴,颜料没有干,画还没定型,所以画就显得模糊,而且贴上去很不舒服。她这样想着,先仔细画了一朵小花,然后放在旁边晾了一会,贴的时候又在手臂上抹了一点清水,每一步都做得那么谨慎,生怕中途出了什么问题。当她轻轻揭掉那层薄薄的塑料时,期待的那一幕出现了:那朵鲜艳的小花就像长在自己身上一样!吴名丽高兴坏了,又一口气做了六七张,然后打电话把自己的好朋友喊过来,挨个给她们往身上贴,朋友们都夸她的发明有创意,建议她可以试着多印一些,看看其他人的反映如何。
  第二天,她把那些做好的纹身纸拿到美容院去,那些人见了后齐声叫好,要求向那些来做纹身的顾客推销。她觉得,如果这样能够成功的话,中间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转战校园一举成功销售热
  
  1996年底,吴名丽辞去工作,专心一致地开拓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然而要把生意做大,首先就要扩大资金投入,但是周围亲朋好友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吴名丽只筹集到了2000元资金。谁知到印刷厂后,厂老板对这个项目也很感兴趣,愿意以成本价为她印刷这批货。由于纹身是新生事物,开始时并不为顾客接受。吴名丽大街小巷地去跑,每天早出晚归,在路上碰到一个人就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给人家做现身演示。然而几个月下来,鞋子跑烂了两双,嘴巴都要磨破了,却收获甚微,印刷的那2000多张贴纸还没有卖完,不仅成本没收回来,还赔了很大一部分钱在里面,有时候她真想打退堂鼓。
  这之后,她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出去做推销,而是闷在屋里查找原因。她总结了一下这些天的经验:基本上买贴纸的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这些新生事物接受的比较快;而且很多人都喜欢追赶时代的潮流,追求标新立异,所以,以后的市场应该主要面向年轻人;另外,价格不能定位太高,一张普通纹身纸的成本大概在八毛钱左右,售出价就定在一块五左右,太高了顾客也不大容易接受。如果以后做好了,可以分出不同的档次,然后再提高价格,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左思右想,她决定首先到大中专院校试试,彩贴是时尚之物,只有那些时尚男女才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顾客群。
  在成都一所大学的美术系,精美的纹身彩贴果然引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兴趣,不用吴名丽太多的话语,一个下午还不到,带去的150多张彩贴就销售一空,初次的成功让吴名丽高兴不已。接着,她又带着彩贴去了另外几所高校,同样是屡试不爽,几乎每到一所学校,都会掀起一股彩贴小潮流,生意相当不错。没过多久,学校附近的商贩也都跑来向她进货,学生的消费潜力简直大得惊人,她不得不加大投入,大批地印刷彩贴,在好多学校刮起了“彩贴风”。
  1998年初,吴名丽无意间认识了一个在酒店表演的女孩,她很喜欢纹身彩贴,自己也买过,觉得很不错。她告诉吴名丽,每天晚上演出时,都要由专门的画师提前在身上画图案,很麻烦,而且很费时间,画不好还要重新涂了再画。她建议吴名丽,如果把彩贴拿到酒店里去卖,一定会很受欢迎。当天晚上,吴名丽就带着彩贴去了酒店,画师看了那些彩贴,高兴得不得了,答应做她的兼职业务员,由她给他提成,这也是吴名丽的第一个业务员。没想到,当月那位画师就销出去了1000多张彩贴,自己提成了600多元,也为吴名丽带来了1000元左右的收入。
  
  扩大规模 时尚彩贴出国门
  
  高校、酒店让吴名丽的彩贴成了抢手货,而且名声也越来越响,有些批发商甚至要求先支付预付款,然后再供给货源,这也正好满足吴名丽资金紧缺的空当,加上一年来的积蓄,1999年年底,她的流动资金大概已经达到了3万多元。从·1999年11月份到2000年元旦前这段时间,她又在各高校、酒店、风景名胜区聘请子20多名兼职业务员,做得好的业务员每个月光提成就可以拿到1000多元,这样的业务当然是很吸引人的。由于纹身彩贴已经 逐渐地融入市场,为广大消费群体所接受,所以销量也是呈直线上升,到了2001年4月,她每个月的纹身彩贴销量已经达到了2万张,月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
  这条路打通了,吴名丽决定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因为以前主要是针对那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事实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可以纳入到她的市场中来。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彩贴当然也不例外。不断创新的她又设计出了几款有针对性的纹身贴纸,如漂亮性感的明星贴纸(主要面对年轻的时尚男女),水果卡通贴纸(主要面对年龄小一些的学生),“我要我们在一起”或“与爱有约”等字样的贴纸(主要针对年轻夫妇和恋人)等等。此类彩贴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有鲜明的主题,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心理,所以一面市就大受欢迎,而且顾客也不仅仅局限于追逐时尚的未婚男女,更多的已婚青年夫妇也成了这类贴纸的顾客,市场一下子就拓展了很大一部分。
  2003年3月初,越来越具有商业意识的吴名丽又推出了量身定制个性纹身彩贴服务,这可以说是吴名丽的又一次创新。这种服务档次要相对高一些,由于它是专门为个人设计制作的,在市面上不可能买到,所以一般情况下选择此项服务的顾客都会要求印制很多张来备用,每套价格都在100-500元不等,虽然价位高,但还是受到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追捧。尤其是一些演出人员,对这种个性化的设计更是喜欢,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制图案,做成整套以备用,这省去了她们很大的精力,并且吴名丽经常推出一些新款式,最新、最紧跟潮流的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
  2004年5月的一天,吴名丽遇到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专门到她这买纹身贴纸。他在中国的一所大学教书,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这次回国探亲想带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送给朋友,听说吴名丽有一种纹身贴纸,就来这里看看。吴名丽以前还真没想到这种贴纸也会吸引老外的眼球,她极为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特殊的顾客,但因为以前没想到这些,所以也没做过什么比较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她和老外热情攀谈后,告诉他,如果不介意,她可以晚上专门为他赶制一批,第二天再给他送过去。那个外国人欣然同意了。晚上,吴名丽饭都顾不上吃,就找出各种设计图纸,然后又翻阅了各种资料。她意识到,这不光是在做生意,也是在宣传中国的文化,不可有半点马虎。吴名丽一直忙到夜里两点多钟,才总算把这些贴纸赶完。看着这些贴纸,有气势雄威的长城,有充满民族气息的中国结,有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她充满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第二天,当她亲手把这些贴纸送到那位外国友人手中时,他连连竖起大拇指,用他不太纯熟的汉语说:“谢谢,谢谢!谢谢吴小姐!中国人good!”此时的吴名丽眼睛再一次湿润了,她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自豪,这种感觉是她赚多少钱都体会不到的1
  2004年12月,吴名丽投资4万多元开了一个小店,铺面的设计很有特色,墙壁的四周都是大幅的彩贴,顶端的灯发出颜色柔和淡雅的光亮,没有柜台,里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贴纸,密密麻麻,简直成了一个一个贴纸的天堂。开业后生意异常的火爆,最好的时候一天就卖了1000多元。随后,她又发展了两家分店,每店配两名营业员,由她来给她们发工资。吴名丽还远远没有满足,她还准备在网上开店,利用发达的网络世界来为自己服务,让自己的人生更富个性,更具色彩。
其他文献
摸爬滚打    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用“天之骄子”四个字来形容,那是绝对的名副其实的。但是,就在那个大学毕业社会通吃的年代,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十年寒窗拼搏而来的“皇粮花领”,筑炉起灶,单干起和读书人格格不入的庖厨买卖来!  ——这在那个计划为王的年代,是绝对的另类现象。  冯政斌,九二年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外贸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或许是天生的不安分,又抑或是冥冥之中的宿命注定,一毕业就干起了餐饮生意
期刊
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候打
期刊
高校创业竞赛秀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移植于美国的商业计划竞赛,旨在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理念与实践能力。充满创业热情的学生们则将其作为一个锻炼自我、证明自己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大赛吸引到风险投资,开创自己的事业。  创业计划竞赛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创业的平台,高校对此也十分支持。现在,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带有浓郁的校园色彩,很难吸引到成熟型的人
期刊
这个文章一直不敢写,一是这么大人还玩小孩子玩的俄罗斯方块,颇有点尴尬;二来企业经营谈点想法还行,冠个启示录的名头未免有点自以为是。可游戏到了13高度一直延续了十几天还未打出,颇有点心焦了,不如索性放一放,采写篇文章调节一下。要下笔了,题目考虑了半天,思来想去,这题目还必须得这么出,文章的感想确实是从玩俄罗斯方块中得出,感想的;内容也确实有点说教的味道,就这么定了。    第一个感想12层到13层,
期刊
成功率有多高    有人曾对对开店成功率曾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加盟体系开店成功者在五成以上,独立开店成功者约为五成以下。专家认为,店面经营成功之道,“技术”是基本生存条件;真正让店面落地生根,充足的竞争力是不可或缺的;留意市场动态及尚未引起或即将引起国内关注的新形态消费文化及特性,这样的店才能走在消费的前言,才能赚钱。    开什么样的店    倘若问你到底想开什么店时,你能马上作答吗?要是
期刊
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区域或者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而且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同一个项目,你在A城市可以做的顺风顺水,大发横财,在B城市很可能寸步难前,一出手并遭灭顶之灾。  那么,2007,就创业来说,那些城市适合创业呢,请看下文问分析?    ●上海 商机之城  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西太平洋海岸一颗耀眼的明珠。近百年来,上海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
期刊
银行人士详解有关贷款门槛手续及风险    案例  前年,广州市个体户张先生用手头上的10万元现金,开始经营服装批发生意,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流动资金出现了紧张。于是就考虑向广东发展银行申请个人创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经考察后,认为该个体户生意较好,可以给予创业贷款支持,但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回收,要求该个体户必须提供担保。张先生无固定资产抵押,银行只好推介担保公司对其进行担保。好在张先生锲而不舍,跑了好几
期刊
名片索取    第一,交易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第二,激将法。面对地位、身份比你高的人,很可能出现你把名片递过去,他道谢后便没了下文的情况。此时,你可主动索取。第三,谦恭法。此法适用于地位高、名气大的名流显达,比如,你可以说:“金教授;久仰您的大名,今天;听了您的讲座,很受启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向您继续请教?”第四,联络法。此法适用于平辈之间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交换名片:第一,
期刊
下岗——“天塌了吗?”    1997年4月,33岁的新余五交化公司采购员章小云15年平静的“公家人”的生活戛然终止——由于企业效益低下,他下岗了。  “离开单位大门的时候,我的脑中只有一片茫然,那天我真的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回家的。”闲在家中的章小云时常黯然伤怀。但生活的磨砺似乎还要考验他,没隔多久,妻子也从纺织工业公司下岗。他的心一阵悸痛——“天要塌了吗?”  下岗了,孩子还需要钱上学、妻子需要米
期刊
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  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