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基本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在动笔之前,学生对于自己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均一无所知;而在作文过程中,则小心翼翼,时时留意自己的文章是否在题目规定的“框”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到了修改阶段,学生也难逃“紧扣题意”的枷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最有感觉的部分,如果内容出了“格”,也得忍痛割爱。在命题作文训练中,题目似乎成了至高无上的“圣旨”,一切都得服从于题目,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题目要求的,你就得写,即使胡编乱套,凭空捏造,你也得凑成一篇文章;题目不允许的,哪怕你“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也不能欣然命笔。在题目的控制下,学生简直成了一台按照“题目”要求制造“合格产品”的“作文机”。由此可见,如果过分地强调命题作文,那将剥夺学生作文的主动权,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才能。
既然命题作文弊多利少,已经成为学生自主作文的绊脚石,那为什么命题作文之风还是长盛不衰呢?透视其本质,不外乎以下几点:①大多数教师是从小受命题作文之“训”长大的,命题作文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惯性”使然,教师轻松而为之。②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在考卷上的作文题,不是“全命题”、“半命题”,也是变相命题,考试怎么考,就得怎么做,教师被迫而为之。③命题作文就其实质来说,只是一种作文训练的方式,但许多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它是一种写作能力,有的甚至把它看作作文教学的目的,孜孜以求,教师糊涂而为之。
那么,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从命题作文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受命题的奴役之苦,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呢?笔者从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以下途径是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
1 淡化命题,鼓励学生写“无题文”
文章是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的结果,至于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是先有题目呢,还是先有内容,这本是无须争议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但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命题作文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要作文,教师必须出题目,把题目看成是作文之源,作文之本,似乎没有了题目,学生就无法作文。其实,很多的时候,教师的命题带给学生的是太多的压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那些空洞、枯燥的题目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苦恼、可怕,以至望题兴叹,谈文色变。
回顾我们自身的写作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哪一天校长给你一个题目,要你按题而作,那你绞尽脑汁熬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写出称心之作。反之,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心有所感,那就能洋洋洒洒,一气成文,哪管它有题还是无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学生从命题作文中解放出来,淡化命题,乃是首要之举。新课标十分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教师把作文的拟题权还给学生,学生才真正享有作文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先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拟定题目,也可以先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情之所感”自然地表达出来,然后在回顾全文,欣赏全文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即使学生一时拟不出好题目来,那又何妨?
2 淡化中心,鼓励学生写“无心文”
命题作文十分强调根据题意确定中心,把中心思想看作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不管学生的认识如何,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原本应该鲜活的学生习作却成了简单图解中心思想的“八股文”:学生惯于用“带病上课”来反映老师“无私奉献”;用“帮人推车”来表现同学的“助人为乐”;用“妈妈深夜送我上医院”来赞扬“伟大的母爱”……如此作文,实在令人堪忧!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写作文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表现,呆板地图解。深化中心,鼓励学生写“无心文”,是破除“八股文”的有效途径。“无心文”给学生以充分的写作自由,允许学生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原汁原味地描写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和真切感受。瞬间写活了,感受出来了,还怕文章没有中心吗?
例如入冬后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时,及时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某一瞬间写“无心文”。由于不受“中心”的约束,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写公园里的女子舞剑队的,“那整齐划一的红色运动服,灵活多变的队形,远远望去,简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有写校园草坪的,“前几天还是翠绿的草坪忽地一下子全都黄了,清晨的浓霜为小草披上了洁白的面纱,面纱下的小草正做着甜美的梦……”;也有写自己是冻疮大王的,“虽然天气还不是很冷,但我的两只小手上,大大小小的冻疮都争先恐后地钻了出来,手背也似乎一下子长胖了许多。”尽管学生在写作之前没有刻意地要求自己去表现什么,但那通过鲜活的语言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不正是文章最丰满的中心思想吗?如果教师硬用什么“不畏严寒”的中心去“框”人,那学生是绝对写不出如此鲜活的东西来的。
3 淡化“文法”,鼓励学生写“无法文”
以记叙文为主的命题作文训练,由于长期的积淀在写法上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套路。就文章的章法来说,记事总是“三段式”(起因、经过、结果),注重“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状物惯用“总——分——总”的老结构:写人总是“先写外貌,再记事,最后唱赞歌”。“开门”先“见山”,中间须“过渡”,结尾必“点题”,这些几乎成了学生写作的经典模式。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也有固定的格式:风吹花儿,必定是“点头微笑”;人一着急肯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就得“一蹦三尺高”;写难为情,无脸见人就非“钻到地洞里去”不可,如此等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灵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及时地“破法而出”,让学生的笔随着放飞的心灵去自由地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正进入“心中有法”,“落笔无法”,“无法即法”的自然境界。
新课标在淡化命题作文的同时,也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无法文”除了追求结构章法、语言表达上的无拘无束,无限创意外,还应在文体上向学生全面开放,应当鼓励学生写寓言,写童话;写散文,写诗歌;写广告,写启事;有基础的还可写小论文、科幻小说、调查报告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既然命题作文弊多利少,已经成为学生自主作文的绊脚石,那为什么命题作文之风还是长盛不衰呢?透视其本质,不外乎以下几点:①大多数教师是从小受命题作文之“训”长大的,命题作文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惯性”使然,教师轻松而为之。②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在考卷上的作文题,不是“全命题”、“半命题”,也是变相命题,考试怎么考,就得怎么做,教师被迫而为之。③命题作文就其实质来说,只是一种作文训练的方式,但许多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它是一种写作能力,有的甚至把它看作作文教学的目的,孜孜以求,教师糊涂而为之。
那么,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从命题作文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受命题的奴役之苦,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呢?笔者从几年的实践中体会到以下途径是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
1 淡化命题,鼓励学生写“无题文”
文章是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的结果,至于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是先有题目呢,还是先有内容,这本是无须争议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但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命题作文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要作文,教师必须出题目,把题目看成是作文之源,作文之本,似乎没有了题目,学生就无法作文。其实,很多的时候,教师的命题带给学生的是太多的压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那些空洞、枯燥的题目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苦恼、可怕,以至望题兴叹,谈文色变。
回顾我们自身的写作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哪一天校长给你一个题目,要你按题而作,那你绞尽脑汁熬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写出称心之作。反之,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心有所感,那就能洋洋洒洒,一气成文,哪管它有题还是无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学生从命题作文中解放出来,淡化命题,乃是首要之举。新课标十分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教师把作文的拟题权还给学生,学生才真正享有作文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先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拟定题目,也可以先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情之所感”自然地表达出来,然后在回顾全文,欣赏全文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即使学生一时拟不出好题目来,那又何妨?
2 淡化中心,鼓励学生写“无心文”
命题作文十分强调根据题意确定中心,把中心思想看作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不管学生的认识如何,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原本应该鲜活的学生习作却成了简单图解中心思想的“八股文”:学生惯于用“带病上课”来反映老师“无私奉献”;用“帮人推车”来表现同学的“助人为乐”;用“妈妈深夜送我上医院”来赞扬“伟大的母爱”……如此作文,实在令人堪忧!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写作文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表现,呆板地图解。深化中心,鼓励学生写“无心文”,是破除“八股文”的有效途径。“无心文”给学生以充分的写作自由,允许学生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原汁原味地描写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和真切感受。瞬间写活了,感受出来了,还怕文章没有中心吗?
例如入冬后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时,及时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某一瞬间写“无心文”。由于不受“中心”的约束,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写公园里的女子舞剑队的,“那整齐划一的红色运动服,灵活多变的队形,远远望去,简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有写校园草坪的,“前几天还是翠绿的草坪忽地一下子全都黄了,清晨的浓霜为小草披上了洁白的面纱,面纱下的小草正做着甜美的梦……”;也有写自己是冻疮大王的,“虽然天气还不是很冷,但我的两只小手上,大大小小的冻疮都争先恐后地钻了出来,手背也似乎一下子长胖了许多。”尽管学生在写作之前没有刻意地要求自己去表现什么,但那通过鲜活的语言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不正是文章最丰满的中心思想吗?如果教师硬用什么“不畏严寒”的中心去“框”人,那学生是绝对写不出如此鲜活的东西来的。
3 淡化“文法”,鼓励学生写“无法文”
以记叙文为主的命题作文训练,由于长期的积淀在写法上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套路。就文章的章法来说,记事总是“三段式”(起因、经过、结果),注重“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状物惯用“总——分——总”的老结构:写人总是“先写外貌,再记事,最后唱赞歌”。“开门”先“见山”,中间须“过渡”,结尾必“点题”,这些几乎成了学生写作的经典模式。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也有固定的格式:风吹花儿,必定是“点头微笑”;人一着急肯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就得“一蹦三尺高”;写难为情,无脸见人就非“钻到地洞里去”不可,如此等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灵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及时地“破法而出”,让学生的笔随着放飞的心灵去自由地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正进入“心中有法”,“落笔无法”,“无法即法”的自然境界。
新课标在淡化命题作文的同时,也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无法文”除了追求结构章法、语言表达上的无拘无束,无限创意外,还应在文体上向学生全面开放,应当鼓励学生写寓言,写童话;写散文,写诗歌;写广告,写启事;有基础的还可写小论文、科幻小说、调查报告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