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早期拦截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6月15日,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与俄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摆脱了反导条约的束缚,美正将其导弹防御试验项目和部署计划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在全球部署由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组成的多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事实上,美最近开始研制部署海外的新型传感器和拦截系统,旨在最有效地摧毁针对美本土、美驻军和盟军的刚刚发射的弹道导弹。
  美国防部导弹防御局不仅限于发展能有效对付各种射程导弹威胁的不同传感器和拦截器,而是重点将它们与防御各种射程弹道导弹的单一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相结合,打算逐步完善该系统,从开始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到以后不断增加新功能。
  
  加强设施建设 发展陆基雷达
  
  2002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指示国防部在2004年10月1日前部署初始导弹防御系统,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的6个地下发射井和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的4个地下发射井的导弹拦截远程弹道导弹。随后,布什政府决定扩大两地建设规模,使其具备实战拦截能力。为防御短、中程导弹,三艘现役美海军"宙斯盾"驱逐舰上的20枚SM-3拦截导弹在 2005年底投入使用。另外15艘"宙斯盾"驱逐舰将进行升级改造,使其雷达能从海外前方地域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供帮助。
  陆基导弹防御试验仰仗陆基雷达,即雷声公司6年前建造、用在关加连的X波段雷达。为帮助克服试验地域的局限性,导弹防御局正在购买单一新型机动海基X波段雷达。该雷达由雷声公司建成后,安装在一座由波音公司提供的改装型钻井平台的顶部。该雷达平台初步打算在2005年9月底投入使用,并驻泊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的某个地方,也可能开始放在北太平洋。
  
  不断扩大试验区域
  


  以前,格里利堡曾打算作为新扩建太平洋靶场的一部分、试验陆基远程拦截系统,这曾是美导弹防御发展计划的重点。导弹防御局局长卡迪什空军中将说:"迄今我们的试验都是在一个既复杂而又有限的地域内进行,即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导弹,用马绍尔群岛关加连岛礁上的拦截弹拦截。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包含格里利堡、科迪亚克、范登堡、关加连和其它地区在内的几乎整个太平洋靶场的试验场试验各种导弹。那样,我们就能扩大试验区域。"
   导弹防御局从1999年10月至2002年12月在范登堡-关加连靶场进行的8次陆基中段防御系统试验中,有5次获得成功。该系统取名源于其火箭拦截弹在导弹弹道中段,即飞行轨迹最长段摧毁来袭导弹。所有弹道导弹轨道都包括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导弹在助推段克服地球引力爬升,利用自身推进系统加速以获取达到目标所需的速度。对于洲际弹道导弹来说,此段持续约5分钟。一旦推进系统燃料燃尽,导弹钻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就开始长达20分钟的中段飞行,同时抛掉火箭发动机,释放出飞行器弹头和诱饵,弹头在末段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不用一分钟即可到达目标区。
  
  全程拦截 重点在助推段
  
  尽管在助推段拦截导弹的时间非常短,但此时的拦截最为有效。因为来袭导弹发射后很快被摧毁,它就不能在中段投放弹头和诱饵。如果在全球密控,助推段拦截系统就能摧毁各种射程和瞄准点的导弹。
   中段飞行时间持续最长,可以发射多枚彼此时间不同的拦截弹来摧毁再入飞行器弹头。中段拦截的区域很广,拦截器要具备识别弹头与诱饵以及早期火箭发动机碎片的能力。
  末段拦截的防御系统,如美陆军爱国者导弹在提供局部区域如机场、港口、部队集结地或中间集结地等防御时最有效,而且该系统还须紧靠导弹袭击的目标。
  导弹防御局的BMDS的多层防御系统的目的是在导弹助推段、中段和末段进行拦截,即在来袭导弹的不同飞行段用多枚导弹拦截,使其不能击中目标。卡迪什说:"在导弹飞行的各个阶段如有拦截机会,就设法进行多发拦截,这样命中率高,敌反制措施(假弹头)发挥不了作用。"美国防部打算在2002~2005年使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具备初始国家导弹防御能力,能否成功取决于技术是否成熟。但有一点很明确,导弹防御局除在海外前方地域部署陆基机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传感器和拦截器以外,现正首次将重点放在助推段拦截系统上。
  
  动能拦截弹
  


  导弹防御局正在采取行动在未来几年研制新型机动动能拦截弹,以便从海外前方地域摧毁处于助推段的弹道导弹。2003年3月31日,该局将价值1000万美元、为期8个月的概念设计合同交与波音-洛马和诺格-雷声两个组,打算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动能拦截弹的研制和在太平洋陆基拦截器试验场的试验。整个工作未来5年将耗资40多亿美元。导弹防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第一代动能拦截弹将从紧靠敌国边界的卡车上发射,以后将安装在美海军舰艇上,并最终与地球低轨道卫星相结合。"该拦截弹具有极高的速度和加速度。导弹防御局的目标是该弹在穿越大气层时的速度能达到每秒6千米,是现在火箭的两倍。
   2003年4月,卡迪什说:"使其启动动能拦截弹项目的信心来自初始试验数据,该数据显示,目前的传感器能辨别出发射时弥漫其四周的羽烟中的目标导弹--这始终是助推段传感器未解决的问题。既然现在传感器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危险就不存在了。"导弹防御局打算给这些传感器添加新型机动雷达,并交与雷声公司一份为期3年、价值3.5亿美元的合同--建造一座前沿部署型X波段BMDS雷达,2005年3月交付使用,一年后全面形成战斗力。
  雷声公司综合防御系统导弹防御商业区副总裁里克·尤斯说:"这种BMDS雷达开始将类似于雷声公司为美陆军、洛马战区高度区域防御系统建造的车载X波段雷达。按照BMDS雷达合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大量的传感器结构分析,以确定最益于安置这些传感器的地方。
其他文献
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迈过了陆地、海洋、天空之后,已进入了第四环境,即外层空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发射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这人类登天三部曲已清晰地展露在世人面前。然而,仔细审视这三部曲,哪一步都离不开一个基础——进入空间的航天运载器。航天运载器在本质上属于广义的交通运输工具,就像在天路上迅驰的汽车,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从根本上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如果说空间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运载火箭的能力有
期刊
  
期刊
自从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以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观测能力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光学望远镜。在这之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风靡全世界,至今仍具强劲的发展势头。跟得最快的要数荷兰的射电天文学家。在英国1964年开始启用等效直径1.6千米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2年后,荷兰天文学家就动工兴建他们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用的天线孔径和数目都超过英国剑桥大学的5千米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而且还早英国剑桥2年于
期刊
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航天人、更深入地理解航天精神,本刊特推出“院士风采”栏目,不定期地介绍航天各院、所过去和现在在职的院士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宣传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1919年7月出生,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47年~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
期刊
3月15日上午,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的校园里热闹非凡,少先队员们手持彩球、彩旗,整整齐齐地迎候在校门口两旁,一块写有“‘神箭’模型赠送仪式”字样的大红巨型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操场正中央矗立着的一枚乳白色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意从北京运来赠送给黄姑中学的一份特殊礼物。  九点左右,参加“神箭”模型赠送仪式的领导陆续来到黄姑中学,顿时鼓乐齐
期刊
  
期刊
正在火星表面探测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就是要通过分析火星的岩石查找是否存在水的证据。火星表面经过数以百万年的变迁,在风力、辐射以及灰尘的作用下,岩石的表面和内部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岩石内部的情况对于了解火星的起源和变化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漫游车离开母体以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寻找并对准岩石目标。   美国航宇局科学家2月7日宣布,已经"完全康复"的勇气号火星漫游车当天利用
期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38年11月27日生,上海人。1961 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毕业。1980年1月~1982年5月,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研修数字仿真技术。   历任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仿真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CIMS第四届专家组成员和第五届专家组组长。   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
期刊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相比有致命的弱点:分辨率低,又不能成像。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空间分辨能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这与光学望远镜是一样的。当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跟踪天线口径是100米,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是10米。但是,射电波段的波长比光学波段要长约百万倍,因此,分辨能力要比光学望远镜相差约10万倍。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只能逐点观测描绘出大天区的粗略的射电天图,而光学望远镜则可以给出精细天体照
期刊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互为影响、互为融合、互为促进,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科学美术则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2004年1月11日~2月8日,一次科学美术的盛会-- "全国科学漫画、连环画、插图大展"在中国科技馆隆重举行。展览回顾了科学美术近20年来的创作历程,展示科学漫画、连环画、插图达400多件,得到了全国数以千计的作者热烈的支持。华君武、丁聪等著名画家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来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