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制的美,建立在对柔弱无力的赞美上。在20世纪之前,中国女性和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女性一样,被定义为软弱和缺乏智慧的。她们所适合的命运就是结婚,做个家庭主妇,然后成为母亲。外面复杂混乱的世界不适合她们。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改良家、革命者和外国传教士将女性缺乏教育和裹脚这两点提出来,作为传统中国落后的象征。1890年代,这些批评家更认为开展女子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是作为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第一步。他们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过是中华帝国晚期持续多年的论调的重复。就性别层面来说,则流于单一和片面。
但女性问题确实是晚清开始的重塑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由1890年代发端的女性解放思潮一直持续不断,现代社会的种种萌发,也正肇端于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寻求社会空间和心灵解放。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女性确实实现了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秋瑾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开启了女子探索社会,寻求独立的大门。正是从这扇大门走出,民国的女子们得以进入前所未有的精彩世界,而过去栖息于家庭护翼之下的女性们,也不得不独自面对前辈们不曾遭遇的种种难题。陈璧君之与权力、张幼仪之与旧道德、宋美龄之与政治、杨步伟之与家庭、邓季惺之与职业、丁玲之与革命……对于这些民国女子来说,她们面临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单一的男权社会,还始终伴随着政治革命和国族独立这样的时代主题。
可以说,民国女子从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开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多重与多面的。真正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民国女性来说才刚刚启幕。在时代洪流之中,这些女性或挣扎、或回避、或抗争、或回击,她们交出的答卷精彩纷呈。
这组故事从一次葬礼——秋瑾下葬——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事件开始讲述,正是因为秋瑾之死恰恰意味着女性艰难重生的开始,而六名民国女子所经历的六次婚礼,显然也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普通的个人境遇,而是千百万民国女性遭遇的共同问题的缩影。
我们在近百年之后重温她们的成长与挫折、欣喜与失落、努力与悲伤,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想说,即使女性在过去的百年中的确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但对于女性独立这个问题来说,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改良家、革命者和外国传教士将女性缺乏教育和裹脚这两点提出来,作为传统中国落后的象征。1890年代,这些批评家更认为开展女子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是作为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第一步。他们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过是中华帝国晚期持续多年的论调的重复。就性别层面来说,则流于单一和片面。
但女性问题确实是晚清开始的重塑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由1890年代发端的女性解放思潮一直持续不断,现代社会的种种萌发,也正肇端于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寻求社会空间和心灵解放。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女性确实实现了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秋瑾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开启了女子探索社会,寻求独立的大门。正是从这扇大门走出,民国的女子们得以进入前所未有的精彩世界,而过去栖息于家庭护翼之下的女性们,也不得不独自面对前辈们不曾遭遇的种种难题。陈璧君之与权力、张幼仪之与旧道德、宋美龄之与政治、杨步伟之与家庭、邓季惺之与职业、丁玲之与革命……对于这些民国女子来说,她们面临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单一的男权社会,还始终伴随着政治革命和国族独立这样的时代主题。
可以说,民国女子从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开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多重与多面的。真正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民国女性来说才刚刚启幕。在时代洪流之中,这些女性或挣扎、或回避、或抗争、或回击,她们交出的答卷精彩纷呈。
这组故事从一次葬礼——秋瑾下葬——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事件开始讲述,正是因为秋瑾之死恰恰意味着女性艰难重生的开始,而六名民国女子所经历的六次婚礼,显然也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普通的个人境遇,而是千百万民国女性遭遇的共同问题的缩影。
我们在近百年之后重温她们的成长与挫折、欣喜与失落、努力与悲伤,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想说,即使女性在过去的百年中的确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但对于女性独立这个问题来说,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