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琐谈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讲的一番话,他强调了语文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然而近几年来,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基础知识的“沼泽地”而不能自拔,教读一篇课文一般都是提问、讨论、回答,学生朗读的机会被挤掉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被“挤掉了”。
  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一文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反复朗读的预习内容。课上,我想检查一下预习效果,结果,通读下来,使我最不满意的朗读部分是第一节,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学生读这一节时,将两个“活着”,两个“死”了,都使用了重音。 “不应该这样读”,我启发道,“第一个‘ 活’轻读,第一个‘死’ 重读,第二个‘死’ 轻读,第二个‘活’重读。”“为什么呢?”下面有学生问道。这个“为什么”促使我想到了有关朗读教学中一些问题。
  我们有些教师在朗读教学上下的功夫是欠深的。其一,思想上不够重视。所谓“不够重视”,就是没有真心把朗读当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思想感情的能力,增强学生记忆课文内容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削弱了应取得的教学效果。或者仅仅把朗读限制在有声语言的表现程度上,只求学生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或者高昂有力似乎就满意了。其二,自己也并没有完全会朗读,以致在朗读与讲解之间存在裂缝,一方面,努力地想把文章讲解得透彻全面,使学生深刻体味其思想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其他知识点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轻视了朗读对课文讲析和学习中所起到的再现、阐发、感化、补充等特殊的作用,平日备课很少钻研甚至根本不钻研朗读教学,课堂的所谓范读,平平淡淡,毫无声色,起不到示范的作用。其后果,小而言之,课堂气氛沉闷松散,死板单一,学生似听非听,朗读流于形式;大而言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初中课文朱自清的《绿》,在表现梅雨潭的绿上是颇具特色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这篇课文十分适宜作为朗读训练的教材,如果教者注意了这一点,在课上,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指导学生朗读,不但会使学生头脑里呈现出水的清澈透明,还能感受到水的柔美,以及作者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如果再读出轻重缓急的语势,叠词的韵律,尤其文中三个比喻,要在赞叹语气的衬托下读出变化和节奏,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定能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作者那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都可以在这倾听中欣赏出来。实在可以这样说,能不能朗读好这篇文章是此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而朱自清的另一篇叙事散文《背影》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感受,语言平实简洁、淳朴自然,它表达的父子之情使无数的读者潸然泪下。教这篇课文要求教师要有情感的体验,才能把它传送给学生,使他们化静为动,萌发出至爱至念之情,从而受到感染。朗读时要入情入理,才能绘声绘色,学生与教师才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结果范读不出这个味道来,更不用说流泪了,学生自然难以受到感染,他们对解词析句感到很乏味。所以像这类语言朴实,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更应该精心设计好朗读教学,用经过加工的“说话”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外化”、“活化”出来。学生是不爱听那种平平泛泛的朗读的,更不喜欢对这类文章进行详析;他们需要的是含蓄的韵味,是感情的陶冶。
  朗读,作为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要创造一种学习文章的审美想象,并从探索这种想象中,发现文章所蕴藏的真谛。如果朗读仅仅是为熟悉课文,正音正字,读通顺畅;或者仅仅为了把零散的讲解揉合为一个整体;或者仅仅是为了领略一下文章语言的优美和逻辑的严密等,那朗读训练就失之肤浅了。
  怎样才能使朗读训练获得特殊效果呢?
  首先,要加强朗读的训练——针对朗读的特点,注意把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掌握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朗读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作为一种训练过程,朗读的特点是:先录于眼,再出于口,然后入于耳,最终明于心,动于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眼、耳、口、脑并用。教师可以按正确的读——流利的读——理解的读——有表情的读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应强调眼到(眼注于文,准确、迅速,不看错,不遗漏);口到(口发音,正确、清晰、响亮、流利);耳到(耳听朗读,并及时地反馈);心到(用心理解读或听到的内容,做到迅速、正确),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作训练,使本已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那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但又模糊的艺术形象逐渐明朗起来,清晰起来,使学生体味到的东西准确的再现出来。
  其次,要正确的处理好朗读与讲析之间的关系。正像朗读不能完全替代讲析一样,讲析也绝不能完全替代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大纲》已经将朗读、默读、速读等的要求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读的比重,使学生通过有指导、有重点、有目的的朗读生情、悟理。
  第三,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虽说一般的文艺作品和写景、抒情、描写的文字均宜作为朗读训练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怎样读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的。如果对课文的研究不深不透,或理解不正确,或准备不充分,要搞好朗读是不能想象的。“死”“活”二字之所以读不准确,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通过两种人 “死”“活”的对比,更突出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即使生命已息,但永驻人间,他们虽死犹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教师关键处的范读点拨,学生审美、想象的大门才能开启,才会用艺术的有声语言去表情达意。这样做,比细致的讲析难得多,微妙的多,但就其本身而言,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训练直接生动的指导,是一种高层次的更有实效的感情“讲析”。
  为进行朗读训练而钻研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要钻研如何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有的人》中“死”“活”是这样,《背影》中的场景描写也是这样,《绿》中的喜悦之情的抒发也是这样,真正使学生“情郁于中”,才有可能“发之于外”。
  让我们记住学生在听读课文录音时的那种神态和情绪吧。记住学生在朗读课文语段时的那份专注和投入吧。那种被朗读所溶化、所陶醉了的气氛,正是我们的朗读教学要求的效果。
  (责任编辑:李建军)
其他文献
作文课前总是不经意地听到学生小声地抱怨:“又要写作文了,好烦啊!”亦或是家长过来交流时也总会提到:“孩子的作文总是写不好!”对于作文教学,我们常常在这一环节中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大部分学生的进步都不是太大的。主要表现为:不是主旨不明确,就是结构混乱;不是语言平淡,就是材料匮乏。今天我们就来集中谈谈作文立意思想要深刻的问题。  要想深刻,首先要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
期刊
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为了能让老师眼前一亮,在开头上下了很多功夫,的确让人领略到凤头的精彩。但是到了作文的结尾却草草收场,让作文失色不少。作文的结尾犹如龙的眼睛,只有眼睛点的好,龙才能腾空而飞。  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都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尾不仅在文章结构上占重要地位,而且在表情达意上更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让我们先看看名家文章的结尾,例如鲁迅的《故乡》,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我想:希望本是
期刊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由长期的反复的思想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事半功倍。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学习从来都是个难题。无论是读、背、考都让学生头疼,很有畏难情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
期刊
著名作家魏巍曾在她的作品《我的老师》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教师形象——蔡云芝老师。这个形象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感念不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把她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化身。  蔡云芝的形象之所以美丽,并不在于她学识有多么高深,外貌有多么美丽,而在于她的温柔,她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期刊
1. There ia also a survey on the website about people’s favourite TV programmes. 网站上还有一份关于人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查。  【剖析】“关于”on与about的区别  (1) on用作介词,意为“关于”,意味着具有严肃的学术性内容。如:  Have you read the article on France in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抓住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质要量,并在45分钟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真正进行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心充分的备课。  要上好课,首先得备好课。备课充分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传统的备课是备教材,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内容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新形势下传统的备课已经呈现明显的弊端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的同时,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开拓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建立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等.现结合近几年中考试题谈谈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涉及以上几种科学探究方法的问题.  一、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
期刊
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活动。我把学生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小衔接期”,此阶段主要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第二阶段为“积累期”,此阶段从七年级下半学期到九年级上半学期,时间最长。在这个阶段同学们进行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也称为“知识输入期”;最后一个学期,即九年级下半学期,我称之为“知识升华期”,教师指导
期刊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思维方面的导入和知识方面的导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的课堂上来。“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英语课,“良
期刊
钱海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作文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文课形式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讲”和“评”,学生就在老师的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之下,机械的循环往复的运转,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此过程中逐渐消弱。在现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存在的问题是只注意“讲”的过程,而忽视了“评”的过程,殊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