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马黛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说一无所知。出国的人临行前多半会做些“功课”,尽可能了解一些即将要去之异邦的情况。此次去南美前夕,我也曾作了点准备,但关于南美的茶没有一丝一毫的考虑。坦白地说,原先我一直以为世界之茶中国是老大,中国茶又以龙井为冠,我又是龙井茶原产地的臣民,没有必要关注他国之茶。而且出国时我备足了上好的龙井茶,根本没打算喝外茶。回头看,这是一种“老大”的思维定势,往远处说,可能还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非常要不得。想当年多少皇帝老爷自封为“天朝”,并自鸣得意地贵为“天子”。直到洋枪洋炮将我们的骑兵马刀杀得人仰马翻,欺辱条约签了又签,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天朝天子狗屁不如,固步自封百害无益。顺便联想到萨达姆这位愚兄,其亡虽有外因,但致命的恐是内因,若他珍惜岗位,一心为民谋利,与民同甘共苦,权重后远离不可一世,不专横跋扈,能严于律己,肯定不会如此覆舟。可惜利令智昏者常见,清醒始终者殊少。君不见诸多“小土皇帝”都不知道姓什么了么!细究自己也觉得可笑:我等无名之辈怎么也会出现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呢?看来小人物处世也不能高枕无忧啊!我脑海里还突兀一句网络语:
  “别把村长不当干部。”嗯,颇可把玩。扯远了,言归正传。我到阿根廷后,起初几天对马黛茶一无所知,前提是根本不想去探究,所以不闻不问,自己又无先知先觉,此时我还是马黛茶的“茶盲”。但无知无畏,毫不介意。后来马黛茶找上门来了,我一根筋扳牢,态度不好,险些无知到底。这便有了下文:
  又说说不屑一顾。记得那天清晨,我和同赴南美的五位仁兄坐上了一辆中巴车赶远路。由于连日劳顿,起得又早,我还处于睡眼朦胧状态。车行片刻,只见驾驶员端起一把葫芦形茶壶,用一根吸管啜饮起来,尔后,导游要过来饮了几口。我便问:“这是啥?”导游答:“这是阿根廷的名饮、国饮,马黛茶。”出于好奇,有两位同行者也边传递边品茶,我也接手了,但没喝,确切说是不敢喝,这种接力赛式的喝法,我嫌不卫生。为了弥补白天的遗憾,晚上入住宾馆后,我上街买来马黛茶叶和茶壶,品尝了一番。如实禀告,我对马黛茶的最初印象可以说是不屑一顾。当时我用的是“四字诀”:即“色、香、味、形”来评判,遵照的是国内品茶专家教导。观其色,彼不过是微黄的小碎片,泡在壶中,也不见返青。突然想起苏东坡的“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两相比较,差异无须多言;闻其香,几乎没有,也许因为我有鼻炎之故;尝其味,也不敢恭维,略带苦,近似国内的苦丁茶。然有回甜,可加分;察其形,近似于碎纸机劳动产品大小的碎树叶,泡前如此,泡后其壶又无法透视,根本找不到我家乡龙井茶那种三片嫩芽亭亭玉立的怡然之状。范仲淹曾描绘:“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此刻,我只能喟叹一声:理想不是现实啊。看官千万不要误会,我绝无贬低马黛茶之意,友好的阿根廷人民也不要见怪,请允许我实话实说。况且,那只是我对马黛茶的初始情怀,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后来对它的感情是日升,日日升。于是又有了下文:
  再说说粗知的惊讶。从导游口中得知:当年崭露头角的博卡青年队球星马拉多纳,每次参加球赛前和中场休息以及终场后,他都要吸吮马黛茶。据称一方面是为了补充水分,另一方面还可提神和补充营养,那时马拉多纳运球自如、疾跑猛冲与之关系密切。在那里,马黛茶被称为“南美仙草”,它是阿根廷人日常的必备饮料,大概近似于我国的灵芝粉、铁皮枫斗之类吧。于是,我有了触动,便上网查,找到了如下记载:马黛茶的学名Ilex paraguarensi。属冬青科常绿灌木。摘取部位是嫩叶。马黛茶源自于魁特查语中的“mati”这个词,意思是“葫芦”。西班牙殖民者称这种茶为“马黛茶”,当地人称之为“caigua”,意思是“与巴拉圭茶有关的东西”。再查阅资料便赞叹: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我情不自禁地为之惊讶。请看如下介绍:马黛茶一直被阿根廷视为“国家一号机密”,它从被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能冲饮,而且还能食用。它富含196种天然元素,比中国绿茶所含的144种活性物质还多了52种,其中抗氧化成分占了50%以上。它对机体的抗氧化作用超过了法国红酒与中国绿茶。更令世界惊奇和着魔的是它的六大茶魂:吃肉不增肥、喝酒不易醉、节食不乏力、提神不失眠、排毒不泻肚、清脂不失血。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方面却在马黛茶身上神奇般地得到了统一。此外,马黛茶的经济价值也不可小视,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饮料,而且大量出口北美、西欧、中东和日本等国家。真让人匪夷所思,不知不为过,知道了这些让我这个一直以“龙井茶天下第一”为信条的保守派,不知该说什么好。一味贬低,既无力也无意义;一味赞誉,会被怀疑崇洋迷外吗?我想了又想,还是想出了宽慰自己的八个字:各有千秋,各有其妙。是耶,非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后说说好感多多。先说一段当年毛主席和切·格瓦拉谈论马黛茶的趣事: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一个马黛茶种植园主的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革命生涯。所以,有人称他为“喝着马黛茶闹革命的英雄”。1960年11月他访问中国,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他。当格瓦拉端起茶杯,品味着中国的清茶时,禁不住赞赏:“啊,多香的茶啊!这味道真像是马黛茶,阿根廷的马黛茶!”毛主席随即带着轻松、幽默的口气说,“你喝到家乡的茶叶味了,这说明你真的是到家了。”格瓦拉会心地笑起来。毛主席关于阿根廷马黛茶和中国清茶这短短几句生动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就这样,双方热烈的谈话伴随着“中国的马黛茶”的清香越发有滋有味,也成为我们今天缅怀的温馨一幕。如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来自南美洲的马黛茶登陆中国,它已成为穿越千山万水、传递两国悠久文明的友好使者。抚今追昔,这不能不使我们增加对马黛茶的好感吧。行文至此,再插一段花絮:前述中我曾提及排斥传着啜饮马黛茶的方式,后来我了解了原委,我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原来,那是阿根廷人传统的喝法,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马黛茶叶的茶壶里插上一根带过滤嘴的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换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吸边聊,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开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如今,喝马黛茶已不尽是大家共用一根吸管,也有像东方人那样在茶壶里泡好后倒在茶杯里喝的,这显然更符合现代人的卫生观念,但当地人往往会认为那样喝马黛茶,就会失去了阿根廷风味。这些,我是事后才知道的。此前还被导游忽悠了一回,他怂恿我说:“传着喝是当地人的习惯,陌生人凑上去喝也可以,如拒绝则不够礼貌。哪怕姑娘在喝也可以伸手去要。”我听之信之,姑且试了一回。那天我们乘车长途跋涉,途中休息停靠于一个乡村,恰逢六名姑娘围在一起喝马黛茶,姑娘们个个是美人胚子,西班牙后嗣,高鼻梁大眼睛,窈窕淑女,煞是好看。我连比带划地说了一通国语,只能算对牛弹琴,她们当然听不懂。旅阿华人导游哇乌哇乌一番,姑娘们嘻嘻哈哈笑了,我只听懂她们说ok。我从一位姑娘手中接过茶壶还真吸饮了几口,我看到她们脸上惊喜和友善的表情。我本来只想点到为止,于是匆匆挥手告别,谁料一位姑娘大方地拥抱了我,还拉着我合影留念,口中还念念有词。我问导游,才知大意:她对中国人很有好感。说中国男人勤快、有责任心、会赚钱,她们同村的一位姑娘就找了位在阿的华人,过得很幸福。她让我们有可能的话帮忙介绍一位中国男朋友。我们的车开动离别时,她还打了个飞吻。这一幕真让我很感动,这段马黛茶情缘我这辈子难忘了。尤其对我国的日益强大,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国际友人的日益增多,回味无穷啊。现在我对马黛茶有了较多的认知和认同,也附加了感情因素,可谓知之愈多,喜欢愈深,以至对于其树的样子,还有马黛茶叶的外观、功效、喝法等等,好感越来越多了。
其他文献
2010年第一届海峡茶文化用品创意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受到了社会各界地广泛关注,为第二届大赛的开展积攒下极高的人气。2011年,第二届海峡茶文化用品创意设计大赛在一片期盼声中如期成功举办。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外参赛作品300多件,这些作品立意新颖,取材广泛,特别是运用了很多当前国际设计流行的多材质混搭的时尚元素,风格更加多变。在众多的获奖作品中,这里为大家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茶席作品,供读者欣赏。 
期刊
对于喜爱茶的朋友来说,茶会浸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当心中有些情绪难以消散的时候,茶总是最好的陪伴。在家中为自己和茶寻觅一个安心的角落,当夜幕降临时、当晨曦向我们微笑时、当我们的心需要慰藉时……那个温暖的角落总在那里飘散着淡淡的茶香。  安心的角落  一个茶人,应该要在家中选一个稳定的地方用来固定摆席。日本人是在屋外建一个茶寮、台湾人是在家中弄一个茶室,我们心饮。只需一个更适合真实生活的“茶角落”,
期刊
一提起宋代的书法,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苏黄米蔡。像是说自己家里的柴米油盐似的,熟极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你只知其深,却不知有多深。在这公认的宋代四大书家里,苏轼与黄庭坚因了诗歌广为人知,米芾的名气也大,似乎蔡襄的名气,要稍稍逊于前三者了。  蔡襄,字君谟,汉族,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诔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
期刊
中国的手工艺制造业起源很早,有籍可考的大略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墨家大多是小手工业者。工艺品的产生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人们通过口手相传,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又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使用者、观赏者得到审美的愉悦。宜兴紫砂壶正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杰出代表。  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紫砂工艺正是沿着这
期刊
蔡荣章  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这个课目包含两个应先厘清的前题:一是“商场”;二是“泡茶席”,然后才是重点的“设计”。不是说做生意才需要讲究茶席设计,一般人在家里自行泡茶、喝茶也需要有个方便、舒适的品茗环
期刊
寻茶之路  寻茶之路较为辛苦,因为险峻的川藏线阻断,车子只能由成都从“通天之路”的青藏线进去。经过五天的穿越,从广阔草原到无人的盐碱地,从神仙居住的巍巍昆仑山口到无边无垠的可可思里,再到高耸天际的唐古拉山口,终于到达圣城拉萨。至此,高原反应也稍稍放轻,不至于一动就气喘头晕。此一路风景让人觉得身在天堂,从拉萨往林芝走,更仿佛进入江南的秀美青翠,其间松杉层叠,花草繁茂,牛羊成群,已似仙境。  清晨凝聚
期刊
许玉莲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属下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客座讲师。  当我们谈到马来西亚喝茶或茶文化现状,往往将之称为马来西亚中华茶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外国人来看或由当地人来解读,马来西亚茶文化还在依循着以前从中国迁移到当地的祖辈的喝茶手法。一般观念对马来西亚茶文化的发展仍离不
期刊
北苑,一个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一千多年前,这里出产的茶被“茶官”们碾成茶膏压成饼,并饰以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进贡给朝廷,博得了龙颜大悦,尤其是当它遇到一位爱茶胜过爱江山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时,它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佶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在纸上为它写下了“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欧阳修因为获得一饼御赐的小龙团而激动地“清血交零”、陆游啜茗后亦激赏“建溪官茶天下
期刊
金凤凰香飘四海,儒士风誉满全球。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一场全面展示东方茶文化魅力的巡展自2011年8月6日在厦门由代言人李冰冰启动以来,历经北京、沈阳、太原、郑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国内八大区的巡演,于12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圆满落幕。这一活动因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形式最为
期刊
范增平  1985年在台湾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祖国大陆的使者。  “风格”,最初是出于希腊文,进而成为一个国际学科术语,英语称为“style”。《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风格为“气度、作风”。我国最早出现“风格”一词,大约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是用来形容士大夫的威仪规范,也就是指某个人在风度、品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的来说,风格是提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