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蝶》的符号化自我诠释和跨文化价值弥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maoel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融合视域下,不同地区、不同题材的影片通过践行“自我表达、美美与共”的理念,使电影艺术成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文艺作品。《燕尾蝶》通过巧妙组合语言艺术、配乐和色彩等电影要素,生动塑造了多元文化形态。本文以《燕尾蝶》为研究素材,以多元文化视域为研究背景,对片中蕴含的自我呈现方式及内涵进行分析,为跨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创作提供启示。
  在文化融合交流环境中,电影《燕尾蝶》借助宏观叙事角度来传递影片主题,通过将大量文化符号迁移至银幕,关注大众命运的发展变迁来叙述影片创作目的,用细节叙事感染观众,实现人物与叙事视角的有效融合。导演岩井俊二试图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表达个人对现代生活方式与精神思维的反思。该片通过精准把握日本文化的立足点,借鉴中西方文化内容,兼顾国家层面叙事、自我内涵表达和国际传播等多维内容,实现了艺术性、文化性与传播性的平衡发展,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基于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国际之都”画面。
  一、自我表达的意蕴生成:叙事主旨的生动诠释与建构
  电影艺术是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平台,其凭借立体形象的影视画面、趣味鲜活的影视剧情,使观众直观感受多元文化的差异性,也使跨文化交际以影视化语言的方式得以直观呈现。[1]《燕尾蝶》以人性深度、社会锐度等视角来表现创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阐释,其一方面具有现实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具有独特人文关怀下的人性温暖。影片借助多线叙事手法,以对比画面的形式切换恢宏场景,实现了对“异域文化”的完整展示。
  (一)“元都”:符号化的价值空间
  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以独特的电影镜头关注边缘群体面临的残酷现实,通过将主人公“凤蝶”的成长与蜕变置放于虚构的移民城市“YEN TOWN(元都)”之中,为观众生动呈现了包含多元文化的空间意境。城市名称“YEN TOWN”是一座虚幻的城市,其中“YEN”是日元的意思,为影片带来浓浓的金钱气息,将所有故事冲突、人物情景都置放于“金本位”的城市氛围之中。实际上,“元都”是对东京的艺术化塑造,但岩井俊二所选择的视角并非抨击或排斥“元都”,而是以厚重的笔触关注“元都”的人物命运,生动展现了“元都”中芸芸众生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努力奋争的现实百态,渴望唤醒当代日本社会大众对梦想的探寻,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性接纳与全面包容。该片通过塑造生活理念迥异、文化语言和价值梦想完全不同的人物故事语境,在虚构的生活場景中,用艺术化的手法鼓励大众追寻自我价值。
  (二)“元盗”:群体化的精神象征
  《燕尾蝶》以孤立、单设的方式呈现城市内的不同场景,繁华都市、旧货市场等不同叙事场景分别蕴含了相应的生活阶层及生活方式,传递了不同价值观状态下的人物角色风格与价值个性。影片没有对人物形象进行“符号化”处理,而是通过对“元盗”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抒写,用人物故事描绘了移民群体在日本社会被边缘化的现象,为观众生动展示了日本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影片将故事背景构架于虚构城市“元都”中,将镜头对准大量有淘金梦想的外国移民群体“元盗”,由于“元盗”们多没有正式工作、社会地位低下,为了生存只能从事各种违法生计,深受日本土著居民的厌恶与痛恨。比如,影片塑造的反面人物“伪造之王”刘梁魁,其梦想仍然是发财后能衣锦还乡,生动揭示了传统文化蕴涵的“乡土情结”。影片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准确刻画,使“元盗”们的文化特质得到深刻、可信的表达。该片亦通过塑造典型的移民群体人物形象及描绘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现象,真实还原跨文化状态下的日本社会。
  (三)自我:形象化的叙事主题
  《燕尾蝶》以文化展示为基础视角,以跨文化传播为主要叙事目的,以鲜活的镜头语言呈现主旨思想,通过将文化交流蕴含于相关人物角色及故事之中,使用艺术化的影像方式讲述,采用微观视角来叙述“追求价值、实现自我”的影片主旨。该片描述了一群渴望在“YEN TOWN(元都)”实现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元盗”,他们义无反顾地追寻梦想。导演岩井俊二选择“飞鸿”“刘梁魁”等人作为外来者群体代表,生动呈现了不同文化形态下的边缘群体对实现自我的迫切渴望。逃亡中的飞鸿在使用伪钞时,被警察逮捕,并被严刑拷打死于监狱。在飞鸿即将死去时,音乐响起,导演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与音乐旋律相融合,此刻银幕呈现出飞鸿“街上狂奔,向往自由”的内心幻觉,传递了影片的价值观;这一蒙太奇画面推动了影片叙事情节发展并积累了情感体验。《燕尾蝶》通过合理使用镜头语言、音乐艺术和对比性画面,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使该片成为研究、认识跨文化语境下自我表达的重要示例。
  二、文化空间的多维构建:叙事要素的现实映射与表达
  《燕尾蝶》借助镜头语言、音乐和色彩艺术向观众表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差异,渲染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观,使文化各异形态下的观众皆能够找到精神共鸣和心理呼应。虽然影片没有给出跨文化环境下不同文化的融合相处之道,但影片彰显的“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叙事主旨,使其整体超越了文化差异,引发了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大众情感共鸣。
  (一)跨文化交流的语言文化传播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关键途径。从语言角度看,电影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字幕和翻译语境等内容,既帮助观众了解影片的深层叙事,也使观众生动感受、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燕尾蝶》将日本置于“国际化发展”的框架之中,其中所涉及的“移民问题”,是对日本文化的生动记载,该片通过巧妙使用汉语、日语与英语之间的混乱对比,以语言交流不畅的方式生动讲述日本文化并未做好跨文化交流准备的客观现状。《燕尾蝶》通过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彰显了自身丰富的跨文化特征。女主角“凤蝶”生活在中国移民区,周围环境中使用了大量汉语,而主人公作为日本华裔的“二代移民”,只会讲英语和日语,却不会说汉语,暗示了身份迷失,也为跨文化环境下推动不同文化交融提出了相应反思。在影片中,还出现了阿拉伯语等语言,创作者借助打造多语种的生活环境,彰显、传递了不同文化环境下“移民”们对自我认同的内心诉求,传递了渴望“平等对话”的意愿。《燕尾蝶》中呈现的文化差异,生动展示了多元文化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并通过构建文化包容、尊重差异的语言环境,为推进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启示。因此,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以融入情感、交流语境的方式,将超越影片语言的情感内涵与文化素材融入其中。   (二)音乐诠释成就价值理念传递
  《燕尾蝶》的配乐推动着影片叙事主题不断向前发展。当下世界音乐文化多元,通过发挥音乐艺术独特的文化交流优势,能够在多元文化场景下,用音乐表达特殊情感。该片借助多元化音乐呈现了跨文化传播形态。影片既展示了西方古典钢琴、吉他曲等艺术,又使用了中国音乐《南海姑娘》,为大众呈现出一幅趣味形象的艺术画面。创作者通过对《南海姑娘》进行重新编排,使用军鼓、弦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实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超越。该片以美国音乐人Frank Sinatra创作的My Way作为音乐基调,其中歌词“And did it my way”既是影片的故事主旨,也是导演借助影片载体进行的自我反思表达,并且,收录了My Way的磁带也是影片中改变众人命运的重要“密码”。音乐My Way不仅推动了影片叙事情节发展,亦是影片人物角色的生动展示。因此,My Way既是影片的音乐主旋律,也是对“日本移民群体”内心向往自由、渴望实现梦想的生动写照。导演通过将美国音乐融入日本文化,并以其他民族移民群体的视角进行叙述、呈现,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传递了多元文化。
  (三)多元色调铸就情感立体面
  电影艺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世界文化融合的重要工具。面对多元文化传播环境,电影艺术要彰显文化自信,进而使不同文化形态、精神理念能够生动传递、推介给世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本国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充分满足不同群體了解多元文化的现实诉求。[2]在电影《燕尾蝶》中,导演用宏大的社会叙事视角包裹影片主旨,以浓厚的文化碰撞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影视化展示,拓宽了观众的鉴赏视野。该片通过选择暗黄色、幽蓝色为色彩主调,烘托塑造了灰暗的叙事氛围,结合影片剧情向观众传递出影片人物角色内心的迷茫。《燕尾蝶》色调使用极具新意,导演主要使用黄色、红色和蓝色等色调,在影片开篇、结束部分,均以航拍镜头与逆光黄色背景,表现未来的无法预知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影片的大部分画面均采用黄色基调以平衡电影剧情,为观众呈现充满暖意的艺术画面。导演用红色色调来表达人性的温暖底色,用蓝色表现人物死亡,传递悲凉的人物情感与悲情的故事情节。同时,影片《燕尾蝶》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使用手持拍摄镜头、逆光拍摄等手法,在充分利用胶片宽容度优势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自然的叙事前景。
  三、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启示:叙事价值的弥合与融通
  电影艺术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不同文化融合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跨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窗口。《燕尾蝶》借助直观影视画面,生动表达、立体呈现了大众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情感内涵,成功跨越传统、单一的文化形态。
  (一)镜头影像关切现实问题
  影片通过对诸多场景进行泛光处理,不仅使画面更加唯美,也使影片整体形成虚幻基调,让原本虚幻的故事情节具备一定说服力。在整部影片创作过程中,岩井俊二更换了个人的执导风格,尽可能从积极、正面的视角来勾勒人物角色形象,通过描述一群对金钱有着巨大渴望的“元盗”群体,感召当代日本人弥补自身所缺乏的价值活力。影片巧妙使用镜头语言、音乐等元素来传递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积极探寻极具特色、个性的文化主题。[3]导演通过筛选不同文化状态浸染下的人物故事,塑造了各色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影片的内容深度。该片力求借助影像画面,将不同文化形态以共生、共在的方式,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导演镜头下的凤蝶纹身“燕尾蝶”,象征主人公们在时而绝望、悲切的人生中,仍然保留自身内心对自由的渴求与希望,映射出日本社会底层的现实焦虑。
  (二)大众视角传递宏大主题
  《燕尾蝶》以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为叙事基调,通过热情观照现实社会,构建出具现实文化意义的文化传播体系。日本社会独特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文化氛围中存在明显的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与冲突的现象,尤其是日本民族的“悲情性格”使其在不同文化间“摇摆”“游离”。因此,面对跨文化传播环境,创作者要通过观察生活、分析生活,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进而以最佳文化态度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燕尾蝶》是导演岩井俊二在创作电影《情书》后的第二部长片,亦是在多语境下开展跨文化传播的影视化尝试。作为同名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岩井俊二打破了以往个人执导的“清新唯美”风格,而是通过使用更加浓烈的笔触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反思,以复杂、多种线索的方式勾勒主人公对自我价值的情感探寻。影片将镜头对准刘梁魁、飞鸿等外来群体,通过刻画他们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探寻,映射现代日本社会的文化缺失状态。[4]同时,在影片叙事过程中,岩井尽可能保留了外来群体的原有文化形态,为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提供了展示空间。
  (三)跨越文化界限传递人生理念
  导演将叙事场景始终置放于文化冲突、跨文化融合的时代场景之中,实现了影片故事线、人物命运线与主旨思想线的充分融合,为多元文化下的跨文化传播营造出鲜活的视听空间。影片在开拍之前,导演先后到新加坡、中国等地进行实景考察,以寻找本真、鲜活的文化内容,正是被上海的发展节奏、城市活力所震撼,岩井俊二确定了电影《燕尾蝶》的创作基调。[5]从本源上看,正是不同民族的跨文化交流、碰撞,才形成了本片独特的叙事主题与艺术风格。影片以多元文化交流为叙述视角,将多种文化下的人物角色进行碰撞,增强了影片叙事张力。[6]比如,主人公“凤蝶”作为华裔二代移民,可以流利使用英语和日语,却缺失了母语汉语。
  《燕尾蝶》以多视角的方式对大量视觉元素进行生动表达,呈现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审美标准,影片在细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考究的音乐艺术中实现艺术升华。电影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叙事主题、叙事素材之中,但部分影片由于过多重视情绪表达,而使影片呈现自我文化表达的“边缘化”问题。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方面当重视保持和推介本民族的文化本色,另一方面,发掘异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此共同碰撞呈现跨文化交流下多元共生的文化影像艺术。
  参考文献:
  [1]梁虹.“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思考——以《大唐玄奘》为例[ J ].中华文化论坛,2017(3):61-64.
  [2]苏喜庆,杜平.行为链视域下的电影跨文化翻拍[ J ].电影评介,2017(15):82-85.
  [3]涂青青.民族性与普适性:典型国家跨文化电影传播评述[ J ].电影评介,2018(20):97-100.
  [4]王誉俊.全球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基于跨文化受众的半结构式访谈[ J ].当代电影,2018(6):148-152.
  [5]张建德,韩晓强.亚洲电影理论:世界电影与亚洲电影[ J ].电影艺术,2019(6):25-32.
  [6]刘迎新,曲涌旭.日本民族性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J ].文艺争鸣,2020(02):190-193.
其他文献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案件名称包含“图书馆”的裁判文书(2009—2020年)共有2284篇.这些裁判文书大多来自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有受案的省市自治区法院受案数量排名和相
随着大学教学目标和理念的改变与发展,灌输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本人结合学生情况和课程要求等,在教学中尝试对分课堂模式,并应用于《电子功能材料
2019年10月1日,电影《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上映,拉开主旋律电影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帷幕。《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分别拿下19.57亿元、17.34亿元票房,占据国庆档票房冠亚军位置。2020年国庆档,经历疫情洗礼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10月9日12时,《我和我的家乡》以18.71亿元票房夺得档期冠军,最终收获票房3.86亿美元,全球年度排名第三。票房冠军
期刊
德育教育是如今教育方面的重点关注内容。通过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德行素养,能够帮助社会培养可造之才,帮助学生更加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职高学生在德育方面
导演李少红执导的电影《血色清晨》重写“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开创了其作品在中国跨文化改编的艺术先河。该电影在现实主义悲剧基调和艺术框架的基础上,重现了原著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同时,影片在叙述技巧、人物设置和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了位移,实现了“本土化”的思想开拓与艺术创新,成为东西方文化互动与文化
新锐华语导演鹏飞的第三部作品《又见奈良》于2021年3月19日登陆银幕,与观众见面了。这是一部中日合拍电影,由河濑直美、贾樟柯共同监制,由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奈良国际电影节、北京西河星汇影业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在日本奈良拍摄,演员团队有华语影坛“老戏骨”吴彦姝、新演员英泽以及日本实力派演员国村隼等。影片讲述了一个赴日寻亲的故事:年过七旬的陈奶奶,远赴日本寻找她失联多年的日本遗孤养女,通过在日打工的
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业负担较重,很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没有给予学生
在科技与信息发展快速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广泛运用到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各面,互联网作为不可忽视的一个交流方式,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作为网民占比极高的青少年群体,尤其是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意识形态体系的重要阶段,高校教师具有培育学生意识形态的义务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
中国故事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创造物,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心灵或精神的当然代表。[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中国电影创作者必须回应的时代关切。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黄丹指出,以作品为载体反映家国脉动、谱写中国故事、洞察中国心灵、提炼中国情感,应当成为影视创作者一以贯之的责任和使命[2]。新主流电影作为更具时代包容性和多元文化气息的艺术形式,它在展现中国风貌、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日渐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