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在胸 形之于手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要求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和明晰的创作动机来创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这个“孕与内、形于外”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指艺术家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生活的认识,在脑海中营造带有艺术家特有的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活动,无不反映出艺术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归于艺术门类中的艺术设计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艺术创作;生活体验;想象与构思;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而且艺术也是一个“活着”创作过程,从总体上来讲,艺术的创作主要经历了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三个阶段。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形象的概述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其中“眼中之竹”是说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艺术家应当将自己全身心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当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强烈的创作情感做养料,与现实生活素材相遇,并在心中种下一颗随时都可能萌芽的灵感种子。所谓“胸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家强烈创作欲望的种子开始萌生并茁壮生长,在头脑中形成了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从“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是将“成竹”的意象进行审美创造,变成可供观赏的艺术形象,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出的硕硕果实。所以,艺术创作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它对我们当代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有着指导意义。
  一、观物取象——在生活中找寻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过程,而这种想象的萌生来自于对自然现实的感悟。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重点是学会“观物”,它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内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被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所感动,萌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在艺术体验中只有“师法自然”,得其理,尽其态,在观察体验和生活实践中贮存下大量的审美表象做材料,融入胸中,艺术想象这匹旷达不羁的天马才能飞翔起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苏轼的“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师”也强调要想显示自然的本真面貌和情况,就必须专研自然,體验生活,以自然为师。
  可见,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又为生活中审美表象所感动,就必然产生升华、要求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别人,形成的这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冲动就是创作欲望的心理动因。艺术家往往能从细枝末节中发现事物典型的美,在艺术家眼中,最细微的事情也值得被一点点发掘和认识。这就需要艺术家有及其敏锐的观察力,超乎常人的艺术发现和感受能力。
  二、构思孕形——在头脑中酝酿、构思审美意象
  当艺术家有了艺术体验,获得了并且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正式的艺术创作也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艺术的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种复杂、艰巨的精神活动。对于艺术构思活动来说,多种心理审美因素都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艺术家的诸多心理因素中,“想象”和“情感”占据统治地位。黑格尔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也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正如,顾恺之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描写了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想象力,作品有着妙不可言的美感。
  在艺术构思中,不光要有“想象”的力量,还要在意象中凝结自己的“情思”,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此来创造一个艺术意象。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将从生活中得来的闪着光的素材按照创作主题的需要进行创设情景,塑造人物,随物赋形。“我见青山多明媚,青山见我皆如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情景交融、借物传情的例证。除了想象与情感之外,构思活动中有诸多的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和融合,以此来塑造一个天工争巧的艺术意象,因为思想活了,作品也就活了。
  三、形化于手——通过物质手段物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延续,是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其结晶便是艺术作品。谓之“艺术表现”则是艺术家借助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段把审美意象物化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即艺术形象是艺术传达的最终目的和成果,是艺术创作活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的物质表现。这就比如画家需要笔墨笔墨纸砚,建筑需要水泥砖瓦,雕塑需要乌木青铜,现代设计需要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支撑,如此才能完成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应该不止于“成竹在胸”,“胸中之竹”至多是一个审美意象,要想把“胸中之竹”这个审美意象转化为可供欣赏的审美对象,还需要一个艺术表现的过程,这也就需要艺术家将心中的艺术意象通过物质手段转化为“手中之竹”,即附丽与一定物质手段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成竹在胸”讲的是意象的构思和孕育,那么“形化于手”讲的就是艺术表现的功力,这是一种物化构思和审美意象的本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家应该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艺术工作者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辛勤的训练。如曾巩《墨池记》中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江西临川城东临池学书,常年累月,坚持不懈,以至“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说明,只有经过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训练,才能高度自由和娴熟的掌握艺术技巧。
  结论
  综上所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艺术家在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艺术家追其所见,凝思结想,把理想、信念、情感倾注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就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作品。最后,我们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创造就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品。不断的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原理,不论对研究文学和艺术作品,而且对现代艺术创作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济川、郑艳.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徐福源,孟光伟.学校之识—视觉文化特色建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春秋决狱是一种引用儒家经义作为案件的审判依据,起于汉武帝时期,独特的审判方式以及原心定罪、亲亲相隐、功过相抵的裁判原则等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很多法律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对我们现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春秋决狱;原心定罪;亲亲相隐;功过相抵  一、春秋决狱概述  (一)春秋决狱的含义  春秋决狱,又叫“引经决狱”,就是当汉代官员遇到疑难案件无法从现有
期刊
摘 要:以中国翻译界传统标准—信、达、雅为出发,分析广告自身的特点、广告翻译的原则和枝巧,定义出适用于广告翻译的信、达、雅标准。“信、达、雅”本为文学翻译之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优秀文案,都必然强烈体现出“信、达、雅”的理念。此观点在广告翻译中中提及次数较少。将此观点提出并加以诊释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广告翻译;信;达;稚  一、“信、达、雅”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十!897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共產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同时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世界的文学”概念。随着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走向世界,民族的艺术也走向世界的艺术,各民族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发展。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融合中不断发展,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马克思
期刊
摘 要:口译员在國际会议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人们对译员的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目的论,指出翻译目的是译员的最终标准,译员应灵活取舍。笔者以习近平主席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为例,分析目的论对国际会议口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国际会议;口译  一、引言  一直以来,国内对口译的研究远远少于笔译,对会议口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口译实践中,更是存在很多跨文化的障碍和口译
期刊
摘 要:不同的民族的藝术有不同的色彩和芬香,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艺术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具有民族特征,继承与创新、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民族性;世界性;继承;创新;融合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不同民族的艺术有不同的发展,在奴隶社会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
期刊
摘 要:在初读《罗丹艺术论》嘱词部分时,因为其中用词的精简和抽象,我未能完全理解罗丹所要表达的要义,看得云里雾里。而通过对后文的阅读,则越发察觉到嘱词的发人深省,再回头重新拜读这篇嘱词时,更是感受到了《罗丹艺术论》所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罗丹一生对艺术的理解都被涵盖在这本书内,而嘱词则是涵盖了整本书的内容,本文将就嘱文结合书本正文以及罗丹生平来试析罗丹的美学思想,以及《罗丹艺术论》的深远价值。  关
期刊
摘 要:法家的思想核心在于“法治”即依法治国。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具体环境的改变,遵循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制定和修改法律。同时,他还提出“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思想,统治者也不能随意制定和修改法律,都体现了法家的公平、公正原则。本文笔者将就先秦法家的治国思想谈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先秦;法家;治国  一、先秦法家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与发
期刊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晚期的山水画大家,明末到清代数百年的绘画一直被董其昌的绘画深刻影响,这离不开董其昌绘画理和画论。现阶段对董其昌绘画研究主要在其绘画风格和绘画思想两方面。绘画风格上他以摩古为宗,主张画求柔润的艺术特色;画学思想是其独特的以“禅宗”思想入画,并把唐以来的山水画分为“南北宗”。  关键词:董其昌;山水画;南北宗  董其昌作为明末至清的画坛领袖,他的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他毕生对山水
期刊
摘 要:本文在了解我国钢琴创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对钢琴作品提出的要求,深层探索钢琴作品《夕阳箫鼓》蕴含的民族元素,并了解其展现出的演奏方法,以此为演奏者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特点;演奏  《夕阳箫鼓》作为我国古代琵琶曲文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黎英海在改编过程中保留原本曲调的同时,融入了更多中国特色民族元素,并成为当前钢琴改编曲的代表作之
期刊
摘 要:被世代传承到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手工匠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几乎都渐渐陷入濒临消亡甚至灭绝的境地。对于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施以“传承促保护”的手段,便成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必然之举。在今天,我们在抢救性保护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在全面发现、挖掘、搜集项目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应借助多种记录介质、先进记录设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