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国内的留守儿不同,洋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管理,他们甚至连这种一年一度与父母相别离的机会都没有,洋留守儿的生理和心理容易出现问题。面临存在家庭教育缺失、价值观念偏离、学业不容乐观等种种困境。笔者家乡的洋留守儿数量不菲,背后凸显的问题不容小觑。笔者就洋留守儿身上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及如何更有效的解决,粗略地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关键词:洋留守儿;思考;物质与精神
一、洋留守儿身心发展特性
同样被称为留守儿,洋留守儿面临的问题既有留守儿童问题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1.物质与精神的反差
洋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物质生活有所保障,他们的生活中基本没有这个困扰。对他们有亏欠之情的父母往往会寄来充裕的钱物,班级里这些孩子穿着时髦,生日聚会讲究排场。校园中最早拿上iPhone6S手机的是他们,需要户外郊游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寒暑假还可以去参加学费昂贵的夏令营。洋留守儿的物质生活比普通的学生更为优越,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
2.隔代教育的影响
少年期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少年时期的洋留守儿,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这些家庭里,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又宠爱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在物质上有求必应,这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加之有些孩子已经青春叛逆期,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隔代教育无法代替父母的及时心理疏导和管教。
3.外表和性格的矛盾
洋留守儿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坚强懂事。但是孩子需要安全感,洋留守儿长期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心理比较孤单,一部分洋留守儿容易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这是种常见的隔离心理自我保护机制。随着父母在国外时间的增多,洋留守儿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
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弥补不了因爱的教育缺失给洋留守儿带来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洋留守儿问题的解决对策
孩子的成长是关乎未来,由于负责监护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重重,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归国留守儿沦为成长中的“迷惘一代”。
1.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洋留守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哪怕物质生活再富足,也比不上父母几句关心的问候。时不时的电话、视频或是探亲,都是对孩子心灵的慰藉,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买不来父母的爱。只有父母与孩子多交流、对孩子多关怀,洋留守儿才能健康成长。因此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有法定应尽之责,在发现问题时,政府有权力按政策责令其无缘由关照孩子,若在限定期限内不能照顾孩子的监护人,根据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进行训诫教育或处罚。同时,委托学校和村委会及上一级政府组织及时关注这些洋留守儿,给予及时救助。
对于洋留守儿,国家也应该出台更细些的措施来加强家庭监护责任。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要依法采取措施。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2.完善学校和社会教育
如何让侨乡的归国留守儿健康成长,减少海外父母的后顾之忧呢?这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关爱网络。
首先要加强洋留守儿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校要重视升国旗仪式,笔者学校每周一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用祖国母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增加洋留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通过深化爱国情操的教育,逐渐他们养成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充满骄傲和自豪。
其次增加对洋留守儿的关爱活动。这些洋留守儿需要被爱与价值感的存在。笔者所在区域的街道办事处是专门为这些洋留守儿童建立学习场所,专门拨款设立中心,增加孩子们的文娱活动,还开展多种形式心理辅导等,给这些洋留守儿父母般的关爱,以期这些缺爱的孩子們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父母亲情的缺失。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可是横亘在洋留守儿童面前的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缺爱的孩子身上的陋习和人格上的缺陷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深思。
关键词:洋留守儿;思考;物质与精神
一、洋留守儿身心发展特性
同样被称为留守儿,洋留守儿面临的问题既有留守儿童问题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1.物质与精神的反差
洋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物质生活有所保障,他们的生活中基本没有这个困扰。对他们有亏欠之情的父母往往会寄来充裕的钱物,班级里这些孩子穿着时髦,生日聚会讲究排场。校园中最早拿上iPhone6S手机的是他们,需要户外郊游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寒暑假还可以去参加学费昂贵的夏令营。洋留守儿的物质生活比普通的学生更为优越,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
2.隔代教育的影响
少年期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少年时期的洋留守儿,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这些家庭里,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又宠爱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在物质上有求必应,这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加之有些孩子已经青春叛逆期,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隔代教育无法代替父母的及时心理疏导和管教。
3.外表和性格的矛盾
洋留守儿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坚强懂事。但是孩子需要安全感,洋留守儿长期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心理比较孤单,一部分洋留守儿容易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这是种常见的隔离心理自我保护机制。随着父母在国外时间的增多,洋留守儿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
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弥补不了因爱的教育缺失给洋留守儿带来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洋留守儿问题的解决对策
孩子的成长是关乎未来,由于负责监护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重重,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归国留守儿沦为成长中的“迷惘一代”。
1.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洋留守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哪怕物质生活再富足,也比不上父母几句关心的问候。时不时的电话、视频或是探亲,都是对孩子心灵的慰藉,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买不来父母的爱。只有父母与孩子多交流、对孩子多关怀,洋留守儿才能健康成长。因此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有法定应尽之责,在发现问题时,政府有权力按政策责令其无缘由关照孩子,若在限定期限内不能照顾孩子的监护人,根据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进行训诫教育或处罚。同时,委托学校和村委会及上一级政府组织及时关注这些洋留守儿,给予及时救助。
对于洋留守儿,国家也应该出台更细些的措施来加强家庭监护责任。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要依法采取措施。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2.完善学校和社会教育
如何让侨乡的归国留守儿健康成长,减少海外父母的后顾之忧呢?这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关爱网络。
首先要加强洋留守儿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校要重视升国旗仪式,笔者学校每周一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用祖国母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增加洋留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通过深化爱国情操的教育,逐渐他们养成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充满骄傲和自豪。
其次增加对洋留守儿的关爱活动。这些洋留守儿需要被爱与价值感的存在。笔者所在区域的街道办事处是专门为这些洋留守儿童建立学习场所,专门拨款设立中心,增加孩子们的文娱活动,还开展多种形式心理辅导等,给这些洋留守儿父母般的关爱,以期这些缺爱的孩子們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父母亲情的缺失。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可是横亘在洋留守儿童面前的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缺爱的孩子身上的陋习和人格上的缺陷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