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质疑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有效地品味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了解写作特色,感悟人物形象,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做出有效质疑,化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有效质疑;语言文字;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地说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原有的满堂灌形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题。质疑,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分析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向深层次语文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质疑和语言文字的解析
  (一)质疑
  质,单独解释为询问、责问;疑,则表示疑问、疑惑。质疑就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質”和“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想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还往往是成功的开始。学生自主活动是因质疑而产生,为质疑而进行。有疑则活,有质则动;有疑不质,则活而不动。
  (二)语言文字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类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二者的联系
  质疑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效质疑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写作特色等等。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如果孩子们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不加思考,那么获得的效果必定甚微。课堂上孩子们可以就老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想法,设置疑问,让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帮助孩子们思考,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质疑,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孩子们的质疑给予肯定,同时给予回答,不要忽视孩子的质疑。
  二、有效质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
  (一)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鼓励学生有效质疑
  文章是孩子们走近作者,理解文意的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文本入手,让孩子们立足文本,多读文章,从中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番茄太阳》,从课题入手,学生已经产生了疑问:“番茄”和“太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以“番茄太阳”命名?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发现课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番茄太阳”,学生们也会提出疑问:文章中的三次“番茄太阳”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课堂中孩子们很容易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孩子们去品读三次“番茄太阳”出现的语句,同时结合上下文,根据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品味三次“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分别是“明明心中的太阳”“明明的笑脸”“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通过文章最后的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对明明的思念,以及被明明善良的内心所打动的真挚感情。课堂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大胆提出疑问,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如果一旦提出疑问,而教师忽略没有回应的话,不免会打击孩子有效质疑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表扬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有效质疑的能力
  文章是学生读懂文意的直接材料,是学生最先走入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但是学生现在仅仅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更多的课外知识,更好地了解文本的意义。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中,学生通过文中对刘备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通过诸葛亮的献计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但是学生也会提出疑问,诸葛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事件跟诸葛亮有关呢?而且在学生读到描写诸葛亮居住环境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时,有些学生对历史了解得较多,他们通过课外阅读知道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因此这里的比喻也还有暗指的喻义。那么关于刘备,学生也会积极地叙说“桃园三结义”等有关的故事,也会畅谈三国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认识到更多的人物,更进一步品味人物形象,感受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还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叶欣身先士卒,抢救病人,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医护这个职业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大家很能理解他们工作的繁忙和劳累,但是要真正领悟叶欣的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对当时的背景详细地进行介绍。学生们在多次朗读过课文后,不难找出描写叶欣工作性质的句子——“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学生会提出疑问,叶欣的工作为什么是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接着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叶欣当时的工作背景,介绍有关SARS的资料,尤其是当时非典期间,全国的死亡人数急剧增加,通过这些数字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叶欣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然后让学生再次寻找和品读能够体现叶欣“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工作的句子,通过仔细品读叶欣在救治病人时那娴熟的动作,在面临危险时那一句“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的感人话语,学生无不被叶欣那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了。
  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作者的心声、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有时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也许离学生的年代较远,学生对其历史了解得比较少,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有效质疑,再主动查阅资料,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有效质疑对品味语言文字的好处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满足于只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文章的大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反,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而想法的由来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即对语言文字的了解程度。而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更多是自己思考、质疑,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效质疑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人思考,大家在共同的讨论中增长知识,课堂也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有效质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化被动为主动,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质疑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有效质疑,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品味语言 品味快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2]张菊华.浅谈有效质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学生身体以及智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脉络性与执行力也逐渐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核心素养具有大局性,并不僅仅包含对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而针对语文学科来讲,语文核心素养则具有一定的具象性,将笼统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了解,对于文章作品内容的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发展
【摘要】苗族聚居地区学生每天使用汉语时间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教师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反思进行深入  探究。实践证明,结合苗族聚居地区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备课、高效教学、科学练习、及时反思,可促进教学相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苗族聚居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摘要】《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  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朗读者》;课外阅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朗读者》通过个人真实经历的故事与佳篇美文相互融合的形式,采用适合于
【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是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引导学生精研习题的角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习题;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
【摘要】在低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为低年段学生在语文学习搭建这条“可视化”读路,训练学生思维,淬炼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让阅读变得简单、高效、有趣可观,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三下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为例,探索富有成效的略读教学之路。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外三个方面结合课例谈了在略读课中发展自学的能力的方法。课前预习先行,“精”准要求,“略”知一二;课中扶放结合,精妙引领,略得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精心整合,略教丰学。准确把握“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才能摆脱“越位(精读化)”“移位(任意化)”“错位(简单化)”的误区,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有效促进
【摘要】本文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两方面,分析短篇小说《受戒》的“淡雅”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揭示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淡雅;汪曾祺;功利性;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受戒》写了在一个名叫庵赵庄的乡村小镇子里的平凡琐事,明海跟着舅舅到荸荠庵学当和尚“为业”,明海在庵里获得许多反常有趣的见闻
【摘要】原生态语文教学观呼唤语文课堂回到语文教学原点,通过对张玉新老师的原生态课堂进行细致观察,探寻语文学习规律。  【关键词】原生态;语文教学;学情;以读促写;文本解读;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钱梦龙老先生在《我的教育观》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出现了‘失魂落魄’的症状,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也被引向一个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