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尺寸之间的脉动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dasdf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诊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医在缺乏精密仪器和设备的情况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独有的诊断体系,创造出了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脉诊。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位郎中将手指搭在夫人的手腕上,凝神片刻,随即面带笑容朗声道:“恭喜夫人,这是喜脉啊!”普通观众对于脉诊的印象多由此而来,于是有人觉得脉诊是一门神秘高深的技艺,有人认为脉诊只是剧本中夸张滑稽的杜撰,那么,三根手指在腕间的轻轻一按,是否真的能探得内里乾坤呢?
  其实,郎中得出“有喜”的结论,是因为摸到了有孕之人的特殊脉象——滑脉。
  脉象是指脉动在手指下的形象,脉象的形成和五脏六腑的活动密切相关,能反映人的内在气血变化。滑脉是气血充盈的表现,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怀孕妇女见滑脉,就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结果。滑脉的脉象特别,古人对它有着非常精确和形象的描述,称其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这种指下感觉和“如按琴弦”的弦脉、“如轻刀刮竹”的涩脉等其他脉象大为不同,有经验的医者伸指一探,就心中有数了。
  那么,当我们摸到了滑脉,是否就能放心地道声恭喜了呢?这倒也未必。健康的人也可以出现滑脉。“平人脉滑营卫丰”,意思是说,正常人的滑脉,说明他(她)营卫丰盛,是健康的表现。另外,滑脉也有可能是一种病理表现,表明有痰饮、食积、实热等证,这是由于邪气壅盛于内而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所以也会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的滑脉之象。此时便体现出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从脉诊上得到的表征结合其他望、闻、问三诊获得的信息,能够进一步排除错误干扰,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中医诊断历来讲究“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将其中任何一种诊法单独用于实践,都是非常片面的。但相比之下,脉诊也就是切诊,虽然处于四诊之末,却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脉诊记载,始于扁鹊
  扁鹊姓秦,字越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列为古代五大名医之首。他带领手下弟子周游各国,四处行医,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百姓们奉为神医,并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身边的神医“扁鹊”之名来称呼他。扁鹊一生行医,流传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最早关于脉诊的记述也发生在这位鼎鼎大名的神医身上。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扁鹊路过虢国时,正遇上虢国太子刚刚身亡,扁鹊通过脉诊,发现太子是得了“阳脉下遂,阴脉上争”所致的“尸厥”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休克,就通过汤剂、针灸、药熨、按摩等一系列疗法,让太子“起死回生”了。于是,太史公在书中总结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证明了脉诊的应用是从扁鹊开始的。除了《史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也在其著作《韩非子》中有过相似的记载。而桑弘羊在《盐铁论》中也说过:“扁鹊抚息脉而知病所由生。”说明虽然脉诊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力,但神医扁鹊的确是脉学史上公认的开创者。
  《黄帝内经》奠定脉学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巨著,也是对今人来说最耳熟能详的一部中医典籍了。现代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晚于西汉,书中关于脉学的论述是对汉之前相关学说的一次总结。书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提出了动脉、三部九候、人迎气口等诊法和二十多种脉象,就生活起居、时令气候对脉象的影响也有概述。虽然一并兼收的风格让学说显得有些凌乱,但却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学术史料。可以说,《黄帝内经》丰富了脉学体系,初步奠定了脉诊学的基础。
  随后,对脉诊有重要发挥的著作是《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难经》中共有八十一难,每一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并在下面进行解释,书中一至二十二难讨论的都是脉学范畴,占整本书内容的四分之一,可见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医圣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一卷都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来命名,表示需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确定证的治疗方法。
  王叔和著《脉经》一统脉学
  在汉末晋初,脉诊在医生圈子里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各种版本的脉学典籍层出不穷,脉学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脉象名称和鉴别标准,临床诊断容易发生误差,这对病患来说是很危险的。为了解决医生在临床能正确用脉诊诊断的问题,需要一部集脉学之大成的专著出现。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承担了这一使命。
  王叔和生于达官显贵之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后立志钻研医道,成为解救民众苦痛的一方名医。后来,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先后成为了王府侍医、皇宫御医,在32岁时被提升为太医令。于是,王叔和利用太医令这一官职的有利条件,开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他搜寻散落四方的医学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研究,在吸收《黄帝内经》、《难经》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共计十万多字,分10卷,98篇。这部专著将文献散载的各种脉象归纳成了24种,并形象地描述了每一种脉的具体表现,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成为后世脉书中脉象分类都要参考的基本准则。《脉经》一出,国内外医学界的反响极大,唐代的太医署就把它列为了必修教材。由于作者用句通俗,描述形象,所以,《脉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后逐渐传到了日本、东南亚等地,并在17世纪末传入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脉诊法是古代哲学的智慧
  说道诊脉,您可能会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医馆之内,神医扁鹊坐在案旁,对前来求医的病患说:“请把手伸出来,我要诊脉了……”其实,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的脉诊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按手腕”那么简单,古时医家诊脉的方式五花八门,程序上也更加复杂。   扁鹊的脉诊法准确来说应该是对全身经络的检查,不仅要感受“脉动”,也要观察浮于皮肤的表象,如此“察言观色”其实也是望诊的一部分,所以,扁鹊的脉诊法其实是将切诊和望诊“捆绑”在一起进行的。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诊脉方法更加丰富,不仅有部位上的区别,取脉的意义也各有不同。比如十二经脉诊法,需要选取十二条经脉循行路线上较为浮露的部分作为脉诊部位,通过所有十二经脉的脉动,推断全身的气血运行情况。可想而知,这种诊法十分繁琐,但因为检查得详细,对病情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
  十二经脉诊法需要诊遍全身,属于“遍诊法”,后来人们进行了简化改良,发明了三部九候诊法,通过人体上、中、下三部九处动脉的比较,来诊察五脏病脉,相当于将之前全身的工作量简化到了九个点。三部九候诊法虽然取点减少,但仍然属于“遍诊法”的范畴。
  既然通过脉象的比较能够推知人的整体状态,聪明的医家将比较的范围再度缩小,集中在两点之上,这就是“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候阳,反映体表及十二经脉之阳的情况;寸口候阴,反映内脏及十二经脉之阴的情况。这两处脉动可以概括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对制定补虚泻实的针灸治疗方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黄帝内经》之后,还出现了《伤寒杂病论》倡导的趺阳诊法、少阴诊法,《难经》的早期寸口诊法等等,这些在王叔和《脉经》成书之前所采用的脉诊方法统称为古脉诊法。虽然多数古脉诊法在后世已经失传或不再应用,但它们所体现出的古代哲学思想却是值得学习的。
  后世脉法凝聚尺寸之间
  自从王叔和的《脉经》问世后,他所倡导的后世脉法就开始替代古脉诊法了,一直到今日,医生们使用的仍多是后世脉法。后世脉法倡导“独取寸口”法,也就是仅凭借腕后高骨内侧的脉动来诊察全身疾病。《脉经》明确了寸口处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和长度,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诊脉时病人需要保持安静,将手臂放平,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要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来体会脉象的情况。了解了寸口诊脉的基本方法,再反观影视剧中的诊脉场景,里面的神医是真在诊脉,还是只摆了个造型,就一望即知了。
  《脉经》所倡导的寸口脉诊法解释清晰,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并且由于操作方便,在不便于做深入检查的封建社会十分具有实用价值。凭借着以上优点,寸口脉诊法得到了当时及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可,并一直延用至今。
  
  虽然B超、X射线等现代检查手段使窥知人体内部变得容易,但中医的四诊合参对人体的整体感知预测,却是几张冷冰冰的报告单无法提供的。所以我们不能否认,脉诊在设备高度发达的今日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应去过度神化它。
其他文献
早些年,看美剧《别对我说谎》时,就了解到人的微表情、微动作会彰显内心的真实意图,刑侦专家便可据此推测人们是否作恶。事实上,人的微动作不但会出卖他们的“恶”,也能透露他们的“爱”。  朋友小琼和她丈夫王先生被称为模范夫妻,恩爱非常,但我从未亲眼目睹,直到我去南宁拜访小琼。本以为被封为模范夫妻的俩人,定有许多共同语言,常把甜言蜜语挂在嘴边。其实不然,王先生很沉默,两人的交流并不多。直到在饭桌上,大家都
本草纲目》说,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莲子  鲜莲子味甘甜,性平和,香嫩可口,可直接嚼食。验方用鲜莲子60克,加山药15克,加水炖煮食用,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干莲子,又叫“莲子肉”,是晒干后的成品。用温水略浸,捞出润软,剥开去心后用。  用莲子、芡实各60克,糯米50克,加水煮粥食用。煮粥时,取鲜荷叶一整片,修圆边做锅盖。女性带下者可经常食用此粥。  不论男女
朋友的牙一直不好,自他成年以后,牙齿便陆陆续续地开始坏了。到去年年初的时候,他已经坏掉九颗牙了。掉过牙的地方,修修补补,虽然并不太碍事,但朋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神采,总是能隐约地感觉到他在某些场合的那种不自在,虽然我也说不清楚其中具体的原因。  去年,朋友的第十颗牙又开始闹毛病了,先是有了炎症。有过之前坏牙、掉牙的经验,朋友想,还是先忍着吧,等炎症过了,也许就好了。已经掉过九颗牙了,朋友对口腔里留下
贾进珠是高三老师,她能够亲身制作微课,并真正在教学中应用微课,正说明了微课这种新技术,确实有可能与教学完全“融合”,并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风向的判断》微课之所以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  首先,该微课的选题策略值得学习。常见的微课选题自然是教材中的知识“重难点”,而贾老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找到了一个更合适高三学生的选题方向:基于教材,立足考点,综合提升,高于教材。对于高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与独特载体。它所蕴涵的民族智慧、审美情趣及哲学思想无限深广。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略汉字教学,而如何让这样一种文化瑰宝成为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它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又能成为教学促进手段,则需要教师的悉心探究与实践。  一、培养学生汉字研究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调动学生汉字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对一些独特的汉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比如在第二批汉字简化时,“
摘 要: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为数据来源,依据《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判决文书构成要素,对所收录的54份老年体育伤害事故民事判决文书的首部、事实、理由、裁判依据、裁判主文等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诉讼过程中,老年体育伤害事故案件多为侵权责任纠纷案件;老年人体育活动场地需对老年人履行维护公共安全、管理、预见告诫、通知救助等具体职责;自冒風险可成为老年体育伤害事故案件的有效抗辩;老年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划分多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深入,特别是“校校通”的普及,广大中小学校充分运用网络,纷纷建设各种网络教研平台,开始尝试使用BBS、Blog.MicroBlog,QQ和微信等网络应用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教研活动。运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应用。  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研活动这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形式。基于网
摘 要: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机制间的联系是近几年北京高考压轴题的命题方向,以学生熟知的情景入手,搭建台阶,逐层推进,深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科学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物理观念(力和运动及能量守恒)和科学思维(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两大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在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中,进行“非原电池类电路的微观解释”的创新教学设计:以“‘内电压’去哪儿了?”疑問导入,通
摘要:依据艺术价值基本编排评分体系,对2010年艺术体操“全国冠军赛”成年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4项器械成套动作编排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编排内容是艺术价值评分体系的核心要素,时空运用形式不均衡、器械动作陈旧化、身体动作低质化影响艺术价值提升的空间。凸显成套动作编排质量、提升成套动作空间感、保障成套动作完美、提高成套动作整体效果,是提升艺术价值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艺术体操
画信,一种既有画画又有文字的写信交流方式。因为有了画,信就变得有趣味,形象而深情。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收到画信仿佛对方就在眼前那么真实;平心而画,静心而写,图文并茂的画信让人过目不忘,打开了另一种交流的渠道。画不好没关系,只要认真去画,不好也是最好的,因为你的创作独一无二,你在画信上倾注的感情是最真的。  在常熟市第一中学,“和舟”画信社团的每一位同学都与画信有着难解的情缘。他们热爱画信,在画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