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财税政策的建议

来源 :农村财政与财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在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方式,提升农技推广水平。
  一、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
  多年来,全国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农村科技推广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农技推广政策、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农技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亟待廓清。现行农技推广体系过度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市场的引导作用,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渠道单一,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不够。随着农村和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一方面,政府公益性主导需要细化。现行农技推广法突出强调了政府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没有细化公益性职能。一些地区坚持把农技推广推向市场,弱化农技推广公益性,导致个别基层农技站“人去楼空”,“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再次发生。另一方面,经营性农技推广模式缺乏规范指导。强调政府主导即“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机构、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经营性农技推广活动时,由于缺乏一些具体的规范,比如资质认定、所推广农技的鉴证等,出现个别组织或者人员打着农技推广的旗号,做出坑农害农的事情。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搞的经营性应用研究,比如品种的改良、高产品种的研究等,仍以发论文、评审会或者专家鉴定会为主,这种缺乏统一规范指导的做法收效甚微。
  (二)农技推广的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分属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机构等不同部门管理,三大体系之间的衔接总体上不够紧密,存在“农科教”与“产学研”相互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有效协作、激励机制不强等问题。突出表现为科研与推广相分离,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在农业科研上,习惯于采用“项目申报—研究实施—发表论文—项目验收—成果报奖”的传统模式。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上,存在着重产中、轻产后,重单项技术、轻集成配套的现象。在成果转化推广上,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紧密联系。在管理上,农科教相互独立,协同效应不强。在资源配置上,重科研轻推广,大量科研经费集中在研究领域,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当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位不明确,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撤并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基础农技推广机构大多不是独立机构,同时具备多项职能,大部分的乡镇农技站为块管理,从事的是行政中心工作,不能专心于推广工作。因机构定性不明确,经费没有保障,工作条件差,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也很不稳定,推广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很严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比例普遍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规定的80%与70%,少数机构甚至无在岗技术人员。
  (三)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一是农技推广主体的人员年龄偏大和知识老化。突出表现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工作行程化问题依然严重。以浙江省为例,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招聘的农民技术员,其中50岁以上占40.9%,50%以上为中专及以下学历。二是农技推广客体素质偏低。农民从业素质不高,年龄大,对技术的接受、吸纳能力弱,文化低是普遍现象。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农民希望获取更多的稻鳖共生、稻鳅共生等知识,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小农意识强,就地取材选用农家料开展养殖,而不愿采用高价的配合饲料,导致养殖水平不高。三是农技推广人员数量缺口大。比如,为解决人员缺口问题,浙江省积极开展定向培养试点工作,采取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并轨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12年由浙江农林大学录取定向本科新生133人,虽扩大了招生专业和招生范围,但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缺口仍较大。各地推广机构招聘了一大批大学生,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虽然这些人员大多毕业于大中专院校,但不少是专业不对口,理论功底比较浅薄,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不能满足农技推广的需要。
  (四)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2012年修订后的农技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但对农技推广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保障标准、最低保障额度,均没有具体明确。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在全国40个县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而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没有落实相关配套资金。一是投入总量明显不足。虽然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工作经费已经纳入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但保障程度与实际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中央和省级均每年安排较多的专项经费,设立重大科研项目,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上,项目过度分散,项目资金不多,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省级财政,大量的经费主要用在农业生产建设或农业技术研究,而农技推广经费十分有限。二是各级政府间差异大。各地省级推广机构通过多年能力建设,项目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多元化,业务经费能得到充分保证,而乡镇基层推广机构能力较为薄弱,业务经费来源单一,乡镇政府又未将相关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经费投入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分配使用结构不合理。科技经费大部分集中在研发环节,而推广经费普遍不足,重技术研发、轻推广应用。特别是,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受农民欢迎的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等技术推广经费很难争取到。另外,经费配置也不够科学,科技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项目申报、经费争取,及应付各级检查、总结、验收、成果鉴定上,导致经费过于向少数人集中。   (五)农技推广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程度低。由于“产、学、研、推”结合不紧,基础应用研究少,应用性研究立项困难,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转化应用链,直接可推可用的实用技术、新品种少,示范和应用不够。二是社会化农技推广力量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除了要发挥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化力量的主体作用。尽管这几年各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还比较缺乏,发展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急需加快发展壮大。三是配套措施急需完善。如,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林农,基层林技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农户、山头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但现在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林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直接影响其服务能力,无法保证推广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几点建议
  农业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把农技推广放到突出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明晰政府与市场职能,创新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农业技术投入,提高农技推广实效,对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健机制。发挥财税政策职能作用,完善农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防止多头管理。一是整合农技推广资源。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技推广的工作需要,将目前分散在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渔业等多个部门管理的农技人员,划归农业部门或科技部门统一管理,组建由上到下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发挥整合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效率。二是明确职能定位。在明确政府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农技推广范围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技推广的实践。进一步明晰省、地、县农技推广站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公益性职能,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优化人员配置,发挥其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三是夯实管理基础。在机制完善上,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坚持“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指导服务功能和乡镇组织实施功能,提高农技人员的专职化,坚持以责任农技制度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在改善办公条件方面,按照“场所固定,设施配套”要求,组织实施条件建设,保证服务用房,配备与农业产业相关仪器设备、信息化工具、培训等基本装备。
  (二)强队伍。围绕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强化农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农技人员培训。要在进一步稳定、壮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前提下,推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历考试,选拔优秀骨干到科研院所、高校培训或跟班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管理。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有足够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并由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来考评。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和选聘。面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难招、更难留”的实际,建议总结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工作的经验,适时出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单招单考、定向培养、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等方式补充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落脚点。以实施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分开的“双证制”为标准,在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培训提升一批职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就业创业,实现职业农民的高智化;以加强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后备人才培养。改善县级和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训设施,真正做到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和业务指导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人员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服务积极性。
  (三)重投入。注重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增加预算安排。在预算安排上,要逐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建立农技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公共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或者农技推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根据农技法规定,各级财政应在确保科技推广的人员经费和专项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前提下,重点加大对农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公益性项目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入户工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网络和示范体系建设的投入。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在结构上,应进一步明确财政农业技术经费中作为技术推广经费的比例,改变目前研究经费较多而推广经费有限的状况。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农业技术成果的熟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之间结合上,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项目分级负担。探索实施地方政府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经费、中央支持农技推广工程项目经费的办法,建立分级负责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特别是县级财政要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的必要经费支出,中央及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的支持。
  (四)抓改革。首先,利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技术扶持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积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并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在家庭农场的培育上,设立扶持家庭农场专项资金,在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并把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其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农技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政府体系以外推广力量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支持和鼓励企业及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联合体,致力于科技推广,解决科技推广人才不足、经费短缺、产业与技术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成立农业科研机构,逐步改变单一的国家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形式,使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走向民间的科研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重点支持民间科研机构的发展。再者,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农技推广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考评。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按照分类、分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技推广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将评价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开。
  (五)促发展。通过农技推广模式创新,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支持产学研有效对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科研供给与科技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建议中央农业科研单位加大与地方政府、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之间联动合作,共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由中央农技推广专家与当地农技推广人员、生产主体合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部门要将农业技术需求调查列入经常性工作,形成农业技术需求汇编,并主动进行课题设计,将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列入科研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源,要推进农业技术需求与成果的有效对接。加强计划成果分析评价,梳理出应用技术类成果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形成支持转化推广科技成果的数据库,发布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指南。三是开展农技推广示范。根据生产需要,建议省以上农科教部门联合市县科研、推广机构或相关生产主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进研发与生产的结合。探索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场、示范户、示范基地,率先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集中推出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模式。通过示范实践,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
  总之,在我国分散化的农业耕种体制下和当前各级财力的约束下,农技推广工作任重道远。唯有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税政策改革、大力提升人员素质,才能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技推广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负责人:张国明
  调查组成员:
  张国明 王泽彩 李 全
  王景森 胡大明
  执笔人:王泽彩
  责任编辑:汤星颐
其他文献
中央财政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大力支持各地棚户区改造工作。  一是加大资金补助力度。2013年共下达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723亿元,比2012年增加59亿元,增长8.8%。其中,城市棚户区改造户均补助19202元,比2012年增加3472元,增长22%;国有工矿、林区、垦区及煤矿棚户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户均补助30418元,比2012年增加1423
期刊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成果,增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
期刊
近年来,湖北省竹溪县紧紧围绕现代高效标准茶园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发挥茶叶大县茶叶精深加工和生态茶园建设的产业优势,念活“三字经”,确立了“特色兴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高标准规划挖潜力、项目化运作增活力、全方位引导强动力,有效加快了现代农业高效标准茶园建设进程。  一是念活“管”字经,确立以制度管项目的理念。立足产业实际,深挖发展潜力,制定了《竹溪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竹溪县中央财政
期刊
今年以来,江西省樟树市紧紧围绕“民本民生”的工作主线,四措并举,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让更多的群众有稳固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一是牵线搭桥助推就业。春节期间,该市成功举办2014新春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牵线搭桥,组织辖区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个,1800多人实现就业,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实现本地就业840多人。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就业援助活动,为辖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就业群体提供
期刊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绩效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既能节约投资又可提高工程质量。多年来,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以“加强农田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完善政策,提高耕地质量,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培植区域产业特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战略转变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对薄弱的农田
期刊
记者1月3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根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我国将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2015年底前,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后,各地80%的居民生活用水支出不会增加,其余约20%的居民家庭用水基本生活需求部分价格不上涨,但超
期刊
保障特困户住有所居,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是推进城镇化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最近笔者在农村驻点调研时发现,一些居住条件简陋,尤其是蜗居茅草屋、防震棚的特困户,因所得拆迁补偿款寥寥无几,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要保障特困群体居住权,前提是要让他们住有所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明确拆迁补偿“保护价”,让农民户户得益。草危房户、无房可拆户,无法按照拆迁补偿标准折算补偿金额,但是可以考虑其家
期刊
一是搞好防汛抗旱工程,保障民生安全。针对2013年汛期出现的隐患工程、病险工程、险工险段和水毁工程,江西省金溪县大力实施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圩堤除险加固。计划修复水毁工程26座(处);实施小(Ⅱ)型病库除险加固14个(座),完成琅琚镇、左坊镇、陆坊乡三条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加固万亩联圩一条,变水患为水利,多措并举保障民生安全。  二是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夯实民生基础。紧紧抓住
期刊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94%为山区和半山区,世居少数民族25个,集山区、贫困、民族、边疆“四位一体”,集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迪庆藏区四个特困连片地区。在多年生态建设聚集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以来,云南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系列政策精神,结合省实际,把加快生态建设作为云南省实现“三个发展”、打造三农“
期刊
安徽省霍邱县以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为中心,积极探索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规范化乡镇财政所创建,努力提升农村财政管理工作水平。  精细管理,规范惠农补贴发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统一打卡发放,从补贴对象摸底登记、评议公示、审核确认、上报审批直至打卡发放,各环节责任明晰、操作规范、高效快捷。2013年前10个月,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惠民资金7.9亿元,增长41.6%,无一差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