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a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结合该课程的特色和性质及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了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探讨,以丰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我以合作学习为题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共檢索出4585条。我又以“大学生”为题名在其结果中进行检索,仅仅有47条,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国内研究比较丰富,而且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合作学习的研究依然很少,国内研究往往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因此,针对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教学内容,展开对大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和探讨,以丰富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学习模式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二到六个人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1]。它是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2]。因此,合作学习强调并具有以下特征:(1)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3]。
  合作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大学生作为身心发展日趋完善的群体,较之于中小学生来说,表现出更好更强的人格的独立性、思维的逻辑性、自我意识的完整性、情绪情感的丰富性、沟通表达能力的准确性、知识的系统性、社会生活经历的感悟力等。因此,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能力、交往技巧、平等性、积极性、承受力及知识的提升和内化。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正是基于此,心理学专业适应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开设了专业必修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从业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的基础上,所设立的一门教法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把握,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流程,从而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本课程重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一般学科课程不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团体动力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一系列活动,在其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4]。该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注重过程经验,以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对学生情绪的唤起和情感的激发[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和活动性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在经验分享和情感体验中得到心灵的洗礼,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于是,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我在进行了传统模式的有关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后,在教学实践环节,以合作学习为教学模式,进行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
  三、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和实践探讨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色及性质,以及合作学习的理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合作模式的开发研究和探讨,具体步骤和过程如下:
  1.分组。
  根据班级规模,对学生进行分组(4—6人)。在进行分组时,考虑以下因素:能否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能否使学生在合作中既能发挥所长,又能促进所短,能够发展;能否实现课程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能否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建议……
  2.明确小组学习目标和任务。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的选择,进行该主题的教学流程设计及一系列的课前准备(资料的搜集、课件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的试讲、教案的撰写等),较好地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目标。
  3.及时沟通、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并予以指导。
  小组在课堂外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互协作沟通、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观念的碰撞、知识的外化及内化、个性的融合冲突,等等。正如任何一个工作团队的形成一样,会出现由试探、冲突到凝聚、整合的各个阶段。因此,教师在了解小组学习内容进展情况的同时,重要的是洞悉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成员角色及协作、沟通、冲突解决的情况,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畅开展。
  4.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课堂展现。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呈现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即进行一节完整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授课者进行整个课程的操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融入听课者中,也可以做辅助工作。讲完后,小组成员同时上台,对本次课的整个准备过程及其中的分工或者是合作情况予以说明,并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课环节,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气氛、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从多角度予以建议,允许小组人员予以解释或辩解。最后教师予以总结和启迪。
  5.教案撰写,并突出笔墨于教学反思和对整个小组合作过程的总结。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的撰写,反映了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教学技术的情况。而教学反思和总结,则从感知和领悟方面让学生有所提升,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为合作学习的过程的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持肯定态度,尤其是课堂下的小组合作过程,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很多同学由不认识到认识,从熟悉走向朋友,开始了解对方的优点,开始审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
  (2)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和宽容。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合作的过程中,大家由于个体差异等,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及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但共同的目标和相互的宽容和理解使他们凝聚力越来越强,最后大家已经习惯了为一个问题头脑风暴群策群力,能够客观地认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观点。
  (3)信息共享、积极参与。由于合作的过程比较长,所有小组成员由开始的被动和消极、不了解转变为之后的积极主动、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知识技能的深化及提升。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家起初仅仅是泛泛的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切实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同时,在此过程中,开始回过头去翻阅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从而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掌握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5)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产生,内心的提升。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共同行动,甚至有些小组为了合作的方便,一起到餐厅吃饭,一起到图書馆学习,……就是为了能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灵感有火花尽快抓住。大家都具有了团队意识,同时内心都变得日趋强大,成为一个奋进的团体。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发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主持者,要求教师潜移默化地施以影响,掌控全局,保障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顺畅开展。
  总之,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也非简单地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学生不仅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情感、经验上得到一种分享和共鸣,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团队协作、和谐共创奠定基础。因此,其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发展及人性的提升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关注点,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和谐中共创美好。
  
  参考文献:
  [1]Hulubec E.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Classroom[M].First Edition.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65-6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第一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52-153.
  [3]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11.
  [4]裴丽华.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39-40.
  [5]裴丽华.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36-37.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合作学习中的群体认知过程探究(编号:2010GG036)。
其他文献
摘 要: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时光的流逝,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本文围绕张爱玲短篇小说《等》中两个典型的时间意象——挂钟声和猫,探讨女性在张爱玲用独特的意象所构造的时间底色下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等》 意象 时间 女性 生存状态    推拿医师庞松龄的诊所里,挤满了候诊的病人,她们一边等着轮到自己,一边在白净的玻璃窗前说着可为外人
摘 要: 在大片充斥着银幕、商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导演西维亚·乔迈的作品呈现出另类的表述。笔者认为,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在乔迈的几部动画电影中充分放大,他的作品风格是忧伤的,这忧伤深陷于都市消费的泥潭,剥削、病态、流离,均是消费景观中的一种身份呈现。因此,在上述语境中,导演尝试着寻找一种平衡,寻回现代人渐渐忽视的传统文化与渐渐消褪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 人文动画 消费景观 身份 全球化  在当下
摘 要: 创造思考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过程与途径,教师是学生创造思考能力养成的引导者,“六W”发问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创造思考。  关键词: 创造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六W”策略 《孟母三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思考能力是解决问题、美化与转化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是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创
摘 要: 简·奥斯汀的小说被誉为传世经典,因为这些作品尽显作者对人情世故的细心观察,以及对情节结构的合理布局。小说中人物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个性、品性及人性的体现。简·奥斯汀的小说看似探讨的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话题,但更深层次上其实是对所有人的道德、理智,以及人性完善的深切关注与严肃探讨。其对于道德观、是非观,以及人格理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这类人生重大问题的探讨与推崇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  关键词: 简
摘 要: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咏中秋的杰作,已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针对此词,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其他注家注释,作者在分析词作中“起舞”“弄清影”之人的同时探讨了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第四首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着重从伦理道德观、情感价值取向、宗教色彩三个方面对英汉委婉语作了对比研究,认识到“迂回宛转,曲径通幽”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但其中具体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关键词:英汉 委婉语 社会文化透视    一、引言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摘 要: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要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词的精髓,必须从读“标题”、“作者”、“意象、“意境”、“典故”、“诗眼”、“风格”、“文体”、“手法”等八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 八个方面    古典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特有的意境,深得世人的喜爱。古典诗歌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力、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很
摘 要: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
摘 要: 说课是高师院校对在校师范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与途径,在高师生即将毕业、进入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后一学年,抓住学生渴望求知解惑,以及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渴望践行的心理契机,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强化说课体验、注重反思评价等促进高师生提高说课质量,增强说课能力,顺利渡过入职期,更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  关键词: 高师生 说课能力 入职前 心理契机 实践知识  
摘 要: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36.8%;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