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考发问技巧“六W”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造思考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过程与途径,教师是学生创造思考能力养成的引导者,“六W”发问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创造思考。
  关键词: 创造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六W”策略 《孟母三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思考能力是解决问题、美化与转化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是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创造思考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种能力一样,它的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思考能力,教育教学就是激发个人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过程与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需要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教学创新是不持传统或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师因时因地制宜,以新颖或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思考、适应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创造思考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可行、有效的途径。创造思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属于协助指导角色,负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思考教学注重生动活泼、自由、安全、无拘无束的气氛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创造思考教学时要注意:第一,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活动氛围;第二,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第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第四,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允许学生有尝试错误的经验;第五,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采取创造性发问技巧,多提开放式的问题。问题导向就是创造思考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就是为学生发展创造思考提供了机会。“六W”发问策略就是一种创造思考发问技巧,“六W”是英语里六个“W”疑问词的缩写,分别是:(1)Who(何人),何人参与活动?(2)What(什么),什么事物?什么事情?什么要求?(3)Where(何地),地点、场合;(4)When(何时),在什么样的时间?(5)Why(为何),为什么要这样?(6)How(如何),怎么做?怎么使用?“六W”提问策略是从六个角度来探讨某一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可以有效解决困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思考意识,使其在思维流畅性、变通思考能力、独创思考能力、精进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采用“六W”发问技巧,增强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呢?以《孟母三迁》教学活动为例来说明“六W”提问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第二课时教学活动中发问技巧设计如下。
  一、有策略发问,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学习活动开始,在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时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发问:以文眼“迁”导入,问:这个是什么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借此可以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教师可以板书:迁=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迁居=搬家)紧接着以“六W”的各种策略结合提问:哪些同学曾经搬过家?并谈谈搬家的经过、理由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分享各自的经验。其次,采用脑力激荡法逐步揭示课题,问题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逐步提问:“迁”是什么意思?“三迁”是什么意思?“孟母三迁”又是指什么?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孟子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预习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精进力和知觉敏感力,结合有关学生的搬家感受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流畅力和变通力,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技巧发问,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六W”中的“何时”“何地”“什么”策略提问:孟子小时候,起初居住在哪里?想想看,孟子住在这里,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及感受到的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写边画,采用直观表达法,让学生想想、写写、画画,活动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采用“六W”中的“为何”策略老师发问:现在你们知道孟母为什么要搬离坟场附近吗?哪一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呢?老师适时强调孟母认为成长环境的好坏,对孟子将来的前程是影响深远的。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老师以第一自然段(孟母见了很担心,……热闹的街市去往。)开头,学生轮流读(住了没多久……就像个小商人。)边读边想,让学生改变角色,想象自己是孟母,设身处地想想孟母的担忧。小组讨论,想一想,孟母在这样的环境,看到孟子的表现,她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打算?问题采用了“六W”中的“什么”策略,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直观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次……不再搬家了。)边读边想,孟母为什么不再搬家了?问题采用了“六W”策略中的“为何”策略,强调了孟母不再搬迁的原因。
  本环节的提问设计抓住关键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并结合动手写写、画画等直观操作,让学生思维清晰,思考进一步发散、精进,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思维的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精进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三、设置活动、扩展发问,创造思考情境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设置小记者访问孟母的活动,让班上的小记者,以采访新闻的方式,访问“孟母”,让“孟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从哪里看出街市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看到孟子每天玩做买卖的生意,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你不喜欢孟子模仿商人?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综合运用“六W”的多种发问技巧,使学生在想、说、演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大意,体会孟母的心意。
  “三迁”之后扩展阅读欧阳修和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并比较:孟子、欧阳修、岳飞三人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分组在图表上写出三人生活环境的相同处。教师适时指出,除了环境之外,人的发展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本环节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积极心态在扮演角色中得以调动和培养,在访问和被访问的过程中其独创力得以显现和提升,在故事比较中其思维的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收获,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思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发问,严密思维方式
  在小结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抽签方式,抽出一名学生小结第二自然段。教师以“六W”中的“如何”策略提问引导:孟母搬迁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认为的?教师必要时补充: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工人和商人的地位很低,一般人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再次强调成长的环境影响个人发展。
  本节课小结时,采用“六W”策略中的“什么”策略,问: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给予学生思维自主权,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考全面周密性,体现了个性思维差异,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冯立明.略论创造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117-120.
  [3]陳龍安創意工作室.http://163.21.237.101/old3q/.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团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大学生团建工作进学生宿舍的现实意义,并对推进大学生团建进学生宿舍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团建工作 学生宿舍 新问题    长久以来,校园中的团组织主要是以学校、院系、班级团支部为框架来构建的。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团建越来越显出较大的局限性,如传统团建活动参与率虚高,参与度令人担忧;传统团建活动频率偏低且不平衡,无法满足大学生成长
摘 要: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取得了累累硕果。而对于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入手,期望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使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课堂实践情况,提出了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境教育理论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李吉林 情境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 改进建议  新课改呼唤教学变革,教师应以最新教学理念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摘 要: 宗法制度维护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其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成为其领导核心,周朴园性格中的夫权主义思想是形成他性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夫权主义摧毁了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鲁侍萍与繁漪的一生幸福,同时他的男权主义造成了《雷雨》中众多人物的悲剧。  关键词: 戏剧《雷雨》 周朴园 夫权主义    1934年曹禺发表戏剧《雷雨》后,周朴园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奸诈、自私、冷漠与残忍,
摘 要: 《百家讲坛》中的于丹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话语,开启我们的心智,引领我们走入中国的经典。她的手势语优美而和谐,举手投足尽显学者的睿智,形成了她儒雅的风度。我们要学习于丹的手势语,以优美的手势语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  关键词: 于丹 手势语 技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风格,音、容、笑、貌共同构成了每个人的说话个性。其中,笑、容、貌都属于态势语。态势语是通过
摘 要: 陈染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深刻而复杂,这在关于两性性别角色的思辨中尤其明显。性别在陈染的小说中的彼此区别、认定比较复杂,作品中的人物性别多数是抽象的,并富有象征意味。从对男性的反抗后的失落,对女性的依赖后的迷茫,转向自恋后的错读,一个自以为超性别的零女士讽刺地仍没有跳出性别迷失的桎梏,思考重新又回到原点。  关键词: 性别思辨 次性别 反俄狄浦斯 同性恋 超性别    “一个女人说出自己生活的
摘 要: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比研究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通过接受美学对翻译的启示,着重分析《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以及因制约因素而导致的误译。本文旨在减少《论语》英译的误译,扩大《论语》的阅读群体,从而加快儒家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论语》英译本 译者能动性 制约因素 误译  一、《论语》英译情况和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论语
摘 要: 本文对天津大学理工科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理工科专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调查统计分析  天津大学目前在校生有28000名,除教育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外,优势学科学院的专业设置均是理、工科专业。本次调查一次性进行,以问卷形式为主,在近15个班级中发放400份问卷。为了
摘 要: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散文名作,语言优美、思维缜密,作品融真实景色与真诚情感为一体。本文从风格角度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比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作风格,以强调风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 风格 《荷塘月色》 英译本    1.引言  风格是构成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原文风格应当通过译文风格得到体现,而译文风格又应以原文风格为基础
摘 要: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时光的流逝,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本文围绕张爱玲短篇小说《等》中两个典型的时间意象——挂钟声和猫,探讨女性在张爱玲用独特的意象所构造的时间底色下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等》 意象 时间 女性 生存状态    推拿医师庞松龄的诊所里,挤满了候诊的病人,她们一边等着轮到自己,一边在白净的玻璃窗前说着可为外人
摘 要: 在大片充斥着银幕、商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导演西维亚·乔迈的作品呈现出另类的表述。笔者认为,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在乔迈的几部动画电影中充分放大,他的作品风格是忧伤的,这忧伤深陷于都市消费的泥潭,剥削、病态、流离,均是消费景观中的一种身份呈现。因此,在上述语境中,导演尝试着寻找一种平衡,寻回现代人渐渐忽视的传统文化与渐渐消褪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 人文动画 消费景观 身份 全球化  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