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成都

来源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先在深圳万科打拼、后去上海发展的劲松,因为公司业务需要,被调配到成都。刚到办公室的第一天,他拿着一份地图研究了一小时,然后借了辆自行车,两小时就把所有街道骑遍了——一环外就是郊区,人们只在一环内的内环活动。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大上海”,一天可以做三件事,而在“小成都”,一周能办成一件事就不错了。他向老板提出调离申请,因为“舞台太小了!”
  但这个小舞台却使许多人无比迷恋,去而复返。一些食材,传递川菜的更多滋味把文翰食材猎人


  甘肃人,曾居深圳五年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把文翰的淘宝店才结识他的,那个不过几十件商品的小小店铺却似乎藏着整个四川的风物:郫县的豆瓣酱、大竹的醪糟、威远的七星椒、通江的椴木银耳、开江的豆笋和豆筋、青川的短裙竹荪和椴木黑木耳……每一件都带着手艺的历史和匠人的温度。
  此刻,他和我坐在太古里旁边的乐山小吃,一边吃着槲饼、酸辣粉和豆腐脑,一边讲起“回到”成都的故事:之所以以成都这个第二故乡作为落脚点,是因为四川盆地的大环境孕育了环绕一圈的物产和风光,以及美食:绵阳的米粉,泸州的豆花,宜宾的竹笋宴,简阳的羊肉汤,柳江的油酥锅盔,乐山的豆干、(柘+木)饼、跷脚牛肉……在这样一大片肥美且优美的乡村里寻访食材,是再惬意不过的事。


  更何况,口腹之欲中还有生活哲学。在深圳,把文翰常吃快餐,一个人只点一个菜,而在成都,即便一个人,也要一肉一菜一汤,吃个面,也要一两鸡杂、一两牛肉、一两麻辣,面前摆三个小碗,慢悠悠地吃。于他而言,这是享受。
  他的第一次“捕猎”之旅源自朋友的旅行经历:瓦屋山上,浓白的雾里,那些披着棕色蓑衣、在竹林里缓缓移动着的采笋人,远看就像棕熊一样。听过这描述,他就被吸引了,于是和当地人上山采了竹笋,买了一大堆不同类别的竹笋,还用登山包背了40斤笋干回来——三个月过去,一斤都没卖出去。他没想太多,又到雅安寻找历代都是贡品的花椒,当地的大爷大妈都是专家,告诉他不少诀窍。当时正好赶上收获季节,花椒找得很成功,又背了一书包回来——三个月后,他开始有了订单,半年后,有了自己的库房。


  在每个人都是美食专家的成都,“线人”数不胜数,以美食为业的把文翰简直如鱼得水。他结识了众多美食“手艺人”:都江堰的文师傅,酥核桃的“看家活儿”是一绝,出品的玫瑰核桃糕酥松细腻;开江的朱师傅,从铁匠转行,烧炭熬浆做豆笋,虽只有30年,却远近闻名;通江的冉大爷,种银耳二十余年,屋后菜园搭有耳堂一间,每年收干耳十数斤,香气清甜……
  这桩生意也让把文翰找到了川菜的更多内容:成菜之外,还有食材。如今正是丰收时节,他最近一直都在外面跑,而没有那么忙的时候,他会更多待在龙泉的家里,那里水果丰富,从春天开始,枇杷、桃子、梨子、葡萄渐次上市,让人饱足不已。他挑了一个离菜市场近的地方住,红河、洛带、十陵的菜市场都是他常去的,那些刚从地里摘得的菜带着泥土的味道,那是麻辣鲜香的川菜之外,成都的另—种滋味。
  一幢川西民居,为一座城市找到回家路
  王亥 画家、设计师
  成都人,旅居香港二十余年
  “我是地道的成都人,虽然多年前就去了香港,但一直说着四川普通话,在家里吃着地道的川菜。我最核心的朋友也在成都,不管缺席多久,朋友圈始终都在。”离开成都二十余年后,四川美术学院78级版画系毕业生王亥回到了故乡。


  王亥在香港画了十年画,请他画肖像画的名流常常需要排队,他还和太太开了十几年餐厅,那家名为“大平伙”的私房菜馆也要提前几个月乃至一年预订。除此之外,他还做电台、电视台嘉宾。“成都很需要我这种具有双重城市经验的人来做一些事情。”
  王亥回到的成都并不完全属于他,所幸熟悉的南门和西门——也就是今天的崇德里一带——还在,周围还都是很小、很老的店铺。这里与太古里、IFS(国际金融中心)仅一街之隔,尽管彼时那些地标还未建起,但因为有香港的生活经验,回到成都时,王亥已经能嗅到商业中心区的气息。他选择在这里开始他的“返乡事业”。
  崇德里所在的小巷四五百米长,两旁全是低矮的房屋,稍不留心就会错过。更早之前,这些院落曾是四川著名作家李劫人创办的出版厂所在。当王亥回到成都时,这里只剩下三个小院落,他将原来川西民居的建筑形态保留下来,进行了功能性的转变:崇德里由谈茶(茶舍)、吃过(餐厅)、驻下(酒店)三个院落组成,“谈茶”只提供素茶、花茶、盖碗茶,简单纯粹,但你坐的椅子,你支着胳膊遥望窗外的桌子,可能来自五六个国家的设计师之手。“吃过”不点菜,没有餐单,主人提供什么就吃什么,但你会吃到最有风味的当地美食。而“驻下”几乎是所有到访成都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必住的酒店,隈研吾和原研哉都是客人。
  他做了很多细心的设计,方便新旧两个世界彼此观望:“谈茶”的外墙上,有几扇窄长的横窗,喝着茶,一回头,看见窗外隔壁楼房里的人买菜回来了;“驻下”的大堂直接用以前的自行车棚改建而成,透明的玻璃屋顶上,是一栋“回”字形的旧民居,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将屋顶围合在内,大堂内还有摄影展,看着摄影展,一抬头,邻居家姑娘正在窗口晾衣服呢,衣服上抖落的水滴掉在玻璃屋顶上,而另一家的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准备午饭了,炝炒的辣椒味从六楼一路弥漫开来,如果走到露天顶楼去,他们还会和你搭讪:吃过了吗?这样的体验完全不像是在酒店,更像回到一个家。


  一间独立书店,与整个世界连线
  Rosa 独立书店创始人
  成都人,留学英国五年
  崇德里所在的镋钯街上,有王亥喜欢吃的小面馆,有老式的当铺、缝纫店、修鞋铺,也有很多创意小店,包括我心里位列成都第一的咖啡馆Let’s Grind。现在,这条街已是成都创意生活的名片。而与镋钯街成丁字路口相接的是青莲上街,路口是水果店、菜市场,再向前,一片浓荫蔽日的街心公园挡住去路,往里拐弯,是一小排和镋钯街一样的创意店铺,成都最著名的独立书店无早(Rosa Books)就在这里。
  书店很小,但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很有名:国内喜欢阅读独立杂志的读者几乎都知道这里,甚至专程前来拜访、选购杂志;全球的独立杂志都会给他们写邮件,希望能在店里陈列、售卖。
  书店内多是英文杂志,上百种,也有少数几种国内出版的独立刊物。其中正在展出和上海香蕉鱼书店合作的“豆本世界巡展”。豆本是一种小尺寸的超短篇手工书,一本一个主题,内容多取自大家生活中的随笔或是灵光一现。小小的书店里,展出了五六百本豆本。这样特别的展览,无早平均每两三个月就有一次。
  书店老板、成都女孩Rosa知道无早只是服务于和她一样的少数群体的,所以最初为书店选址时,特意选了她所熟悉的成都,选了这处不在街面上的安静位置。成都这些年变化很大,但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也许大家消费力很强,不过关于为什么要消费,想得还是很少。”她希望无早可以带来不—样的东西,影响到一些年轻人。现在常有人因为这家书店来到成都,“也算是我们为这个城市带来的新内容”。
  书店附设了一家“无早小食”,是Rosa和与她同在英国念书的成都好朋友Sharon一起开的。因为她们早上都在睡觉和发呆,于是将书店和咖啡馆取名“无早”,为那些和她们一样没有早上的人服务——在成都,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每天午后,Rosa从家里散步到店里,拉开窗帘,放上音乐,开始迎接新的一天——与整个世界连线。
  一间买手店,给成都更多选择
  Jony&Vicky 买手店Hug创始人
  四川攀枝花人,留学澳洲四年
  只在“无早”周围一带活动的Rosa,最近常去的地方是与书店隔着一条府河的买手店HUg。这间栖身于办公楼中的店铺与崇德里一样,毗邻太古里商圈,却远离了嘈杂与喧嚣。当然,这是不得已的选择。“近几年,随着资本不断进入成都,店铺的租金被不断炒高,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其实非常困难。”Hug的创始人Jony告诉我。
  与Rosa一样,Jony与太太Vicky也是留学海外,后来回成都发展的。但二人最初选择的落脚地其实是上海,那时是2009年,考察一番后,他们觉得整个市场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决定先回到更为熟悉的成都。
  调研过后,两人瞄准了“美”的市场,开出了集美甲、美妆、美容于一身的概念店Merci Beauty,大获成功。这次试水让Jony和Vicky意识到了成都的潜力,在此期间,他们与买手店“栋梁”的团队慢慢熟识起来。彼时,栋梁正对成都兴趣盎然,希望测试一下这座城市的消费市场,二者一拍即合,以“快闪店”(Pop-up Store)的形式开始合作。
  聚拢了重庆、昆明、贵阳等西南各大城市消费人群的成都再次给了他们惊喜。快闪店的筹备时间很短,但活动期间每天的销售额都与北京、上海不相上下,此后,他们开始与栋梁共同筹备买手店的建设。
  这座不赶时间的城市让他们有时间精雕细琢,2016年5月,Hug开幕。店铺不大,原本只有一层,却设计出了一个两层的迂回格局,有廊道,有停驻点,随时可以席地而坐,二十几位世界各地设计师的作品就以不经意的方式陈列在周围。
  Jony和Vicky有意识地将Hug打造成了一个空间。Jony和我勾勒未来的蓝图:这里是咖啡区,那里是阅读区,空中还会有一些展览……“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文化空间,哪怕店里正在经营,也不会有销售一直跟着,你能以最舒服的状态随便逛逛。”
  不久前的开业展览是一次尝试。Jony和Vicky由此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年轻人,他们与北上广的年轻人不太一样,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很兴奋,也有点儿豁然开朗,并愈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与曾经的梦想之地上海相比,“这里的机会更好”。
  “返乡”之旅
  1994年申请调离后的劲松,去了北京的大舞台发展,但不到半年,他向老板重新提出申请,要回成都。二十多年过去,其他城市的朋友都称赞他有眼光,能预料到成都有今日的发展——既在经济文化和生活品质上不输一线城市,又在节奏上接近小城市。
  但当时决定重回成都,劲松只有一个理由:成都是北京之外的第二“文艺之都”。更何况,北京的艺术是名利场,而成都的艺术是生活场,他被生活招引,所以选择回来。
  如果你去成都市博物馆细看此地的文艺史,会知道成都历来文化兴盛,远的自不必说,即使是在被视为二线城市三线地区的时间里,它也仍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显然得益于它长期的稳定和富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几乎在绝大多数朝代都是一线城市,并且经常紧随首都之后——首都一旦动乱,就会逃到成都。
  诚然,在工业时代,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西南富庶之地曾经沦为“偏远山区”,但在经过了对工业、对过度信息化和人口流动频繁化的反思后,成都这样一个既可以与世界连接,又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方,自然成为兼顾生活和工作的首选:北上广是因为足够完善而吸引人,成都却是因为不够完善才吸引人。你可以因为已经很完善的部分而享受生活,也可以因为还不够完善的部分创造事业。
  过去三千年来,成都一直以各个层面的魅力吸引一代代人迁来、回来,这座城市就像一棵茁壮的、不停生长的千年大树,每年都冒出新芽,供不同的鸟儿栖息,这些迁来的、回来的鸟儿,渐渐变成了大树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当葡萄酒庄庄主是什么滋味?来La Chartreuse de Cos d’Estournel住上几晚你就知道了。  刚到波尔多,天气就晴了起来。前往梅多克产区的路上,两边的葡萄田高低起伏,分属不同酒庄。我们陆续经过一些名声响亮的一级名庄,例如波亚克村(Pauillac)的拉菲庄。拉菲庄的邻居就是我们的目的地La Chartreuse de Cosd’Estotournel。在梅多克一众典型法式城堡
期刊
在氹仔城区有限公司工作的Hilda打小便骑着单车在氹仔的大街小巷中穿行,那时这里还洋溢着渔村气息,站在高处还能远望大海。填海造陆后,Hilda最爱的那片海成为众多赌场酒店的所在,不免让人失落,幸而南部的旧城区还保留着异域风情浓郁的传统店铺和铺满鹅卵石的雅致街道,成为金碧辉煌之外的一片静谧所在。  周五下午两点,大利来记咖啡室二楼。赶在此时来到这里,是因为大利来记(taileiloi.com.mo)
期刊
过去六年间,我是亚速尔群岛的常客。那里壮丽的景色和蓝宝石般的大海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回来。这是地球上一片奇妙的绿色区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地球评测(Earth Check)认证的群岛,以表彰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和大多数游客一样,我很少去最大的岛屿圣米格尔岛(SaoMiguel)以外的地方冒险。圣米格尔岛上有首府蓬塔德尔加达(Ponta Delgada)、开满绣球花的山丘和火山湖。而在更遥远的
期刊
一次简单的酒店入住就能为目的地和当地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是看着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系列的冒险电影长大的,时常把自己的旅行想象成旋转地球仪影像上突然冒出来的几条红线,或是泛黄藏宝图上的若干脚印。  旅行是让人时刻保持探索心态的最好方式,即便是最轻松宜人的度假也是如此。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变成下次在鸡尾酒会和家庭聚会上分享的谈资。就像这些在你身上留的印迹一样,每年踏上旅
期刊
布鲁克林的新晋代表来了!  在纽约布鲁克林,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人气早已爆棚,因此,人们的焦点开始转向另一片还算像样的郊外地区——郭瓦纳斯(Gowanus),那里正迎来贵族化的改造风潮。这片街区在过去几十年间都是纽约工业污染的笑柄,但自从由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的小说《布鲁克林》改编的同名电影在2016年获得奥斯卡提名之后,郭瓦纳斯便成为布鲁克林辖区内受益的新晋代
期刊
夜晚音乐的多种可能  为了重新唤醒城市的活力,自初夏开始,上海夜生活节点燃了大家沉寂已久的躁动的心。各个夜市小摊从BFC金融中心开到了古老的豫园,直到思南公馆。而沪上潮人回归到了久违的夜晚模式:先去最地道的爵士听一场殿堂级演出,再去外滩枫径路喝上一杯M Stand主理人最新调制的莫吉托,末了溜达到午夜时分的弄堂口来一份生煎包……在上海,无论你是哪一派的夜行者,都可以用不同方式解锁一个漫长而精彩的夜
期刊
美国牛仔小姐象征牛仔小姐最高荣誉的“美国牛仔小姐”(Miss Rodeo America)会从当年各州获胜的牛仔小姐中角逐产生。  这一盛会每年都在拉斯维加斯美高梅大酒店举行,时机正好与城中另一盛会“全美牧马人竞技总决赛”(Wrangler National Finals Rodeo)  牛仔竞技界的“超级碗”重合!在九天内,牛仔小姐们凌晨四点起床,直至午夜,要经历评审提问、高强度的马术展示、牛仔
期刊
如今有不少酒店大举添置艺术藏品,增设酒店画廊,甚至将艺术专家加入员工编制,以便让住客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且震撼的文化感官体验。  澳大利亚墨尔本  品艺墨尔本The Cullen艺术系列酒店集团(Art Series Hotel Group)的每间分号都会选取一位澳洲当代艺术家为创作和陈列主题。其落户时髦的普拉罕区(Prahran)的墨尔本分号The Cullen就以澳洲当代艺术大师亚当·卡伦(A
期刊
在旅行中欢度圣诞和新年?别再飞去那些无聊的海岛了,你至少需要找一个有热可可和麇鹿雪花图案毛衣的地方度过。  纽约,纽约  从11月末的感恩节开始,这个城市就陷入了狂热的节日氛围之中。纽约四季酒店不遗余力地为宾客们打造一个闪亮的12月。圣诞节当日,你不仅可以在TheGarden餐厅中享用传统的三道菜菜肴,还可以品尝到芳香四溢的热苹果酒和饼干。与此同时,酒店还将推出从圣诞亮灯仪式到装饰“姜饼屋”等一系
期刊
清新蛋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