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垃圾”的教育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扫、处理垃圾是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教育”,围绕“垃圾”也可以挖掘诸多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受益颇多。
  
  扫垃圾:示范与标准同行
  
  每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让劳动委员给我安排一项值日工作,这样既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又可以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说起中学生,其实只不过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做值日风风火火是他们的天性,靠几次说教难以有效改变。身教胜于言教,我对自己的值日要求十分严格,扫地、拖地、擦拭窗台都做到干净彻底、一丝不苟。实践表明,我的实际行为在无形之中感染了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一个月下来,学生认真、负责的劳动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示范的目的达到后我就“功成身退”,毕竟我不能始终做个扫“垃圾”的班主任。
  虽然我“退居二线”了,但是每天的例行检查还是必需的。学生们在清扫垃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疏漏,教育他们如何对待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还是班主任老师的检查,都是依照已有的规定来衡量并予以评价的。家庭卫生没有人检查评比,可是为什么还要将它打扫干净呢?这是出于家庭生活的需要。
  对于学校卫生而言,外在的标准是必需的,但如能将它与学生的内心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则可使班主任工作大为减轻。当学生拿起扫帚、抹布时,他们想到的不是什么标准,而是为自己创造舒适洁净的环境,那么你还会为他劳动不达标而烦心吗?
  
  倒垃圾:观念与素质并进
  
  吃过午饭后,我来到教室,看见一群学生正在开“新闻发布会”,话题是这几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岩松看日本》里的垃圾回收问题。“日本的很多超市里都放有回收废品的垃圾筒,是专门供物品使用后分类回收的。”“消费者每年都会收到一张特殊的年历,上面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日期,表示哪一天可以扔哪一种垃圾。”“据说他们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这样做了。观念可真是超前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很是热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问。“因为这样做便于将一部分垃圾回收再利用,同时对有害垃圾做无害处理,还可以大大节省垃圾处理的成本。”到底是生活委员,对这类事情反应比较快。“其实我们班也可以这样做,就是怕同学们嫌麻烦。再说学校里的垃圾也没有分类,单单我们一个班这样做,无济于事。”
  生活委员的“创意”正合我心,针对他的顾虑,班委会展开行动:一是在班级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学生更新观念;二是由班委会起草一份“垃圾分类回收”的倡议书,投递到“校长信箱”中。没想到第三天校长就作出回应,予以积极支持,并在全校推广。学校领导的支持使学生受到鼓舞,行动立即展开。首先对教室里的三个垃圾筐进行标注:绿色为可回收垃圾,蓝色为不可回收垃圾,黄色为有害垃圾。
  几天之后,有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孩子要他们多买几个垃圾筐,让家里的垃圾实行分类倒放,弄得他们“不知所措”。我高兴地告诉他们,这是孩子观念进步的表现,应该积极支持。谁说“好事不出门”?我们的好事就走出了校门。
  虽然我们所做的垃圾分类工作还不够完善,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它至少可以改变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并提升我们的行为素质。坚持做下去,相信星星之火总可以燎原。
  
  扔垃圾:教育与宽容相应
  
  午休的时候,劳动委员突然慌慌张张跑进了我的办公室:“苏老师,今天卫生被扣分了,因为包干区有碎纸。”我一听,一股火气直冲头顶,可转念一想:“不可能啊!今天是张明朝同学值日,他可是很认真的,再说我也检查过了。难道是风吹的——可是外面没有刮风啊。”
  肯定是有人搞恶作剧!
  我来到教室时,学生已经是“群情激愤”了。于是我先稳定学生的情绪:“今天出现扣分的事情,责任主要在我,是我在检查的时候没有发现。”教室霎时安静下来,他们大概惊讶我会为张明朝开脱。此时坐在前排的王青却低下了头,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手指头。顿时我的心中有了底,继续说:“张明朝刚才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就这一点,我看大家可以原谅他了,大家应该知道: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诚实、敢于承认。”
  整个下午,我都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当整个校园几乎没有人的时候,王青终于悄悄走了进来。我拍了拍他的肩:“我真为你的到来感到高兴,坐下来慢慢说吧。”王青是一个贫困生,连上体育课穿的运动鞋都是表哥穿过之后给他的,已经很破旧了,前面还有两个窟窿,张明朝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破鞋”。这让王青感觉十分恼火,于是就发生了今天的事情。
  说到这里,张明朝在门口出现了,原来他也是感到心中有愧,一直没有走。“老师,我——我也错了。”张明朝低着头走进来,声音很轻。我把两个学生的手紧紧地合在一起,“你们都能承认错误,说明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成为好朋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如同教室里一定会有垃圾而需要有人打扫一样,学生一定会或多或少犯一些错误,需要教师为他们清扫、荡涤。
  当垃圾是一片被扔到地面上的碎纸时,我们弯腰就可以将它拾起来,而不需花费多少力气;可当垃圾是洒在地面上的一滩墨水时,我们就必须用力擦拭。同样,学生的错误有大有小,教育会有难有易,但无论难易,教师都应该保持应有的耐心、宽容和爱心,而不能以损伤学生的身心为代价。试想:为了清除地砖上的垃圾而将整块砖挖走,值得吗?
  垃圾被扔到地上,拾起来后地面依然干净整洁;学生犯了错误,教育改正后,还是一个好学生。
  
  何谓垃圾:意识与角色互换
  
  科技周来临之际,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科技小制作活动。
  学生们的热情比较高,三天之后,他们就将作品陆续送交。我一看还真不错,外观、造型的设计都比较新颖,有些作品的科技含量还比较高,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王晓春的小制作“沙漏”。
  班会课上,我将这个“沙漏”展示给学生:“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比较欣赏这一件作品吗?”“因为它的图案特别漂亮”,“因为这个制作很接近我们的学习内容”……一时间五花八门的答案都蹦了出来。我摇了摇头,望着王晓春,示意他来回答。“我做的这个沙漏的材料都来自班级的垃圾筐。”“啊?”大家不能相信。“大家看,”王晓春指着沙漏解释说:“盛装沙子用的是可乐瓶,做支撑固定用的是方便筷子,彩条、图案用的是做学习园地时剩下的余料……”
  “垃圾作品”沙漏以其独特创意赢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并使大家认识到:垃圾并不一定就是坏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变废为宝,为我所用。这个“沙漏”作品也使我感悟很多。垃圾,这个熟悉的词语,天天在我们身边,但若想解释它却似乎无从着手。一碗饭,吃到肚子里的是食物、营养,而剩下的呢?倒掉它就会成为垃圾。倘若喂给狗吃,那它不再是垃圾,因为它对狗来说同样是食物,是营养。看来,所谓的“垃圾”,通过某种契机的转换,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资源,甚至财富,只不过需要我们转变视角。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天生就以垃圾的形式存在,同样,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没有任何学生生来就是不可救药的“垃圾”。我们会有“垃圾”的意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他的才能,或是没有提供给他展示才能的机会。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或自身条件分类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此则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尽可能地破除“唯分数”观,避免人才的埋没浪费。
其他文献
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古人据此创造“孝”字──上老下子作服侍状。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善事父母者”。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踪迹可以寻觅到上古时期。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号为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抛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
期刊
春暖,花开早,一朵朵、一枝枝、一树树,美丽灿烂。和朋友散步,出了城,在尚未播种的田野上,感受春的气息。  突然,田埂上一株野花映入眼帘,黄色的花朵,迎风舞动,娇嫩但不妩媚,多姿却不张扬。  我感叹:“这花虽好,可惜长得不是地方,在这地方就是开得再好,也没有几个人来欣赏,就这样开着多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春光……”  朋友笑了笑,说:“你误会它们了,它们是开给自己看的,不是开给别人看的。就算我们今天不
期刊
开学初给学生建学籍档案时,发现有几个孩子把“班主任”错写成了“班主人”。我顺手给改了过来。改着改着我就想,学生会不会潜意识里也认为只有我才是这个班集体的“主人”呢?如果这样,那就有必要让这些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也顺便理解一下“班主任”的意思,不管怎样说,纠正一个错别字也是进步。  下午第一节课,本已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的我又旧话重提:“大家都认识我了,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然后我微
期刊
第一句    “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是迄今为止奥运会开幕式里最好的。”  人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出现概率:100%    第二句    “感谢某某运动队这个集体,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我要把这枚金牌献给祖国,我一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人物:中国获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  出现概率:90%    第三句    “奥运村的生活实在太舒服了,服务太周全了,真没想到,居然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鹅肝酱(鱼子酱
期刊
每学期总有例行的家长会,撰写家长会的发言稿成了班主任的必修课。写多了,渐成模式,一些场面上的客套话加上一些班级现状分析,完成一篇“看上去很美”的家长会发言稿并不难。做班主任十几年了,我也成了“按律填词”的一员。五年级下期,我想了个办法:请孩子代替我写家长会的发言稿。一来本学期的习作训练中有写发言稿的练笔任务,二来我也想看看孩子们对家长会都有哪些期待,当然也不否认有偷懒之嫌,想节选后凑合成篇以逸待劳
期刊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与整合中发展成长。一个刚组建的班级群体发展成一个良好、健全的班级组织,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有序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化程度或集体性以及发展水平,可将班级组织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孤立探索阶段    班级组建起始阶段,班级对于其成员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因素的群体,每个班级成
期刊
找班主任吗?我就是。不过,说句实话,我可不喜欢这个称呼。请看,这是我的名片:吴晖,精神导师,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氛围的创造者。对了,这就是我的身份。当然,类似的称呼还有很多:心灵导师,自由人格塑造者,积极情感的热情鼓舞者,克服困难的积极推动者,问题解决帮手……我就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班主任?是干什么的?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奇怪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学校在用,我们早已对它很陌生了。  这是什么地方?教室
期刊
班主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透过学生外显的行为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就学生中常见的一些不良行为及其心理因素和防治办法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举止过于亲近    有些学生胆子比较大,与老师交往时显得大方自然、不拘谨。这本是好事,可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或在同学很多的情况下表现出与老师很随便、很亲近的行为,如刚刚布置完作业,他又站起来问一遍:老师,作业是什么,
期刊
“起立”,“同学们好”,“老师您好”,“请坐下”,这些久违而又熟悉的声音,在好多学校的课堂上已很难听到了。  读书十多年,对教师至尊至崇;又教书十多年,享受了十多年的至尊至崇,但是,让我对“师礼”有着深切感受的却是这样的一件事。  师范毕业几年后,我又考进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函授,重新开始了学习生活。给我们上课的方向东教授教《古代汉语》,他是一个既现代又传统的老师,严肃而又认真,在他的课堂上没有随便
期刊
我一直以为,蝉,意味着某种神秘的启示。它栖身于黑暗的泥土中,却以一种无比高亢的姿态向天歌唱,似乎在诉说什么哲语。后读《昆虫记》,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从幼虫到成虫,要在黑暗的地穴中韬光养晦4年,从卵到成虫,竟然要辗转17年!黑暗给蝉黑色的躯体,它却用来歌唱光明。  月色清朗的夏夜,手提一盏灯,沿着树林穿梭,你会发现有数不清的黑色蝉蜕挂在树枝上。可以想见,为了寻找一处安稳的蜕变场所,有多少蝉前仆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