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uy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特别是某些农村中小学大盛“做题式”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教材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教师没有对语文的朗读教学予以重视。学生对课文“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叶圣陶先生语),广大师生在题海的沉浮中练就一身“做”题的本领,结果导致学生文化底蕴不足语文素养匮乏。长此以往将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行为。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朗读对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加强朗读教学意义重大。
  
  一、朗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材中的选文均文质兼美,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提示了生活的各种本质和规律,并且寄寓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当通过朗读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时,那感人的力量便会更加强烈。这是因为在朗读的语言里饱含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写于国难时期的《黄河颂》以宏大壮阔的场面、气吞山河的气势,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学生以豪迈的语气、明快的节奏、洪亮的声音朗读这首诗,便会热血沸腾、壮怀激越,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勿庸置疑,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对听者来说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它的感染教育作用绝不亚于一首优美的歌曲、一幅壮美的图画,它同样会使人们在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能教育学生积极向上,激励他们奋发有为,让人享受到语文世界的美好。
  
  二、朗读有利于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文学作品诉诸于视觉时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无论是一目十行的略读,还是斟字酌句地精读,都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印象,远远比不上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而朗读,不仅要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这就意味着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更为可贵的是:朗读时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比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更为可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一经凝聚着乐观豪迈之情朗读出来,必然掀起听者感情的波澜而产生共鸣,领袖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抱负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朗读具有再次体验的活力,能引导学生走向作品更深的去处。
  从朗读从手进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成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作品晓其理,感其情,融合贯通,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朗读能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加强朗读可以增强记忆,丰富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有助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读的是别人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法,朗读多了,自然就会加深对作品的体味,如课文中恰当的词语搭配、巧妙的布局构思、感人的情景场面……无不启迪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朗读多了,就会积累起足够多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学生自己就可凭借实践经验去说去写,语法规则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譬如《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文章,通过反复地朗读,在揣摩和感悟中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写类似的文章就不难了。“《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对写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朗诵记忆而成的冰山就会融化为知识和智慧的长河,使自己受益无穷。
  
  四、朗读有助于形成语感
  
  重视朗读是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语言的训练首先就是读,这是因为语言首先是诉诸声音的。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只有朗读才能形成这种记忆,只有朗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感是语文各种能力的根基,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朗读得多了必然心有所思,达到不必着意就能调遣词句组织表达时,语感就形成了。早年朱光潜先生曾引用心理学的理论说明这一道理。他说,任何技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筋骨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朗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久而久之,古人之言“若出于吾之口”,古人之意“若出于吾之心”。可见朗读是生成语感的温床,书读得多了,熟了,语感自然就产生了。
  
  单位:山东沂水县高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这些南方植物  北纬18度的隐秘丛林中  此与彼或生死相依,或缘生缘灭  千百万年来,努力而认真  活成它们自己想要的样子  亘古的时间沙漏里  我们将穷尽何时  才能与它们再次相遇?  遗忘吧,唯它是余生怀想时最好的解药  万物迷离,充满幻像  可为什么,我仍选择耽溺于幽暗中的果荚  将它们涂成颓废的蜜糖色  隐身其中,不露形色  春日有短暂的寂静  她絮絮叨叨  说着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紫
我不知你曾在哪处洞穴咀嚼黑暗  和到来前斑驳的老虎的金黄  记忆连带视力渐次成为一片又一片  被夕阳投上阴影的薄纱般朦胧回忆  那也许来自神秘的《易经》或东方  也许是那生与死都有很多种形式  你尚且清晰记得的阿尔塔米拉的赭石与朱砂  我未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清晨鲜有人踪的街头漫步  鸽子总会醒来很早。一只黑色野猫——  那夜的迟缓脚步,游荡。  也没有看见黄昏中的阿根廷到底是如何国度  本来在你我
皖南的旮旯  一个浓缩的  过去式标本  叫白石岭  一切都定格在上个世纪  荒草湮没的石径  虬蔓攀爬的花墙  孤寂中的落寞  契阔年久的破败  像尘封的故纸  被山外的喧嚣打开  倾倒了五柳  惊艳了红尘热浪  走在青石的山径  听着山溪潺潺  浣洗出一塵不染的明亮  填充了整个村寨  最后将你的视线  凝住在岭上的古槐  古槐的主干被日月掏空  却又将山中的日月全部囊括  在日月的光影里  
要把自己活成传奇  在天井里喝茶,看云  貌似风淡云轻  时光中的鲸鱼  露出洁白的牙齿  有人拎着刀  踩着竹梢,自成都来  他不是李安。在总兵府门前  收到一条短信  神隐的人  滞留在西南古镇  古老法器的引磬声中  貌似小萝莉的男孩  来到腾冲机场  后山的竹林  无风而哗哗作响  猫从我们谈话中跨过去  昨天还是前天  猫从我们谈话中跨过去  一些事物的偶然性  从时间中分离出来  我们
毛笔在纸上游走  绝不会有一滴墨  敲碎灵石或染黑江水  身体内饱蘸的水因隐忍而完美  它的芭蕾它的體操它的琴键  属于锻打之美  或许时间会低下额头  墨汁会呼唤手艺  或许  生命就是一张巨大的画卷  当我们退远审视整个构图  谁不希望  美超越永恒  手艺超越时间  并一再地把历史推迟数年  木炭  锯了一堆木头以后我终于有些厌烦  成堆的锯末和刨花成了木中的烈士  那些刨好的木料如同一堆行
《讳辩》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所写,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白话译注古文观止 下册》(清吴楚材 吴调侯选 刘世南 唐满先译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 南昌)是这样译的:“我给李贺一封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读到这里,我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很有名望”产生了疑问,此时李贺名从何来
春雨在下  一切都会过去  雨将洗去街上沉重的阴暗。  我的朋友,你是一群人  是发热的光  点亮的烛火跳跃着生的希望。  开往春天的列车  正与疾病狭路相逢  你们的武器是勇敢和柔软的心  在街头巷陌,行动如风  防护,救援。  春雨在下  愿所有的病毒闻风而逃。  愿万木新生,春花开遍大地。  待春归如约  迎春花开在空空的大街  宅居窗内  观花人不敢窃喜  阳台上枯坐  每天重復却不一样 
罐、碗、泥土、窑与乡愁摆了一地  只有一只能盛放你的眼神  你的眼神是你真实的样子滴落苍生  鼎罐厂里热气腾腾的梦  是从桐埜书屋侧门古道边缓缓走来时  摩擦高原的嗤嗤声响  “黔之陶”缩写了就是你的名字“黔陶”  如镶嵌在爬坡窑的时钟之蕊  不紧不慢地左手提晨曦,另一手牵着我  我们一起揽过星辰  黔中之陶承载了太多的历历风云  黔中之陶的腰挺起花溪河  黔中之陶说,唯有陶土如血肉  才能相连老
每晚都按部就班  坐在这里,一切也就安静了  夜的颜色是固定的,我也是  内心的悲喜也基本固定  偶尔的变化往往会带来风暴  我关注眼前,也关注  身外之物,比如夕阳落下后的天空  还没来及认识的你  我忘记了很多事情,有的  重新记起又再一次遗忘  我们爱的时候都是美好的  连里面潜藏的那点点忧伤  我这个大地上的渔夫  在绝望地打捞长长的影子  直到我们成为了它们  夕阳,从此不再回来  蔷薇
在京北中轴线上  仰山举起一块偌大的泰山石  似巨人般挺立  春天已经好久好久  冷风却毫无顾忌  把所有的羽绒服吹成  一道冬的风景  石頭旁边的那丛迎春花  努力地打开身体  一花一世界  都是拍照的手机  旁边的那个骨朵  还在努力孕育  我攥紧这冬的尾巴  把它甩向开冻的泥土  听到花骨朵渐渐打开的声音  与小草相遇  总感觉春天来得太慢  任荒凉一天天嚣张  今天,在这个向阳的土坡  看